1.1 有“門道”的角色
1991年,蘇聯解體宣告冷戰走向終結,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已不再面臨來自蘇聯的大規模核導彈攻擊的危險,因此不再需要SDI計劃中那樣龐大的復雜系統。經過對SDI的重新評估,美國政府認為應該對SDI的防御重點進行調整。經過1991年1月爆發的海灣戰爭,美國國防部決定將SDI研發的目標由對付來自蘇聯的大規模導彈攻擊,轉變為對付戰區導彈和對美國本土的有限核攻擊。負責“星球大戰”計劃的美國國防部戰略防御倡議局(SDIO)迅速提出一個新的戰略導彈防御計劃,稱為“防御有限導彈攻擊的全球保護系統”,取代了原有的SDI-PHASE 2。GPALS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陸基的“國家導彈防御計劃”(簡稱NMD),陸基的“戰區導彈防御計劃”(簡稱TMD),以及天基的“全球防御計劃”(簡稱GD)。事實上,GPALS方案是SDI和美國導彈防御發展里程中的歷史轉折點。它預示著一個悲慘的前景。不久后的1992年,美國國防部公布了5141號指令,取消了“星球大戰”計劃,SDIO也隨之被撤并,改稱“彈道導彈防御局”(MDA)。
不過,“星球大戰”計劃雖然于1994年以立法的形式徹底“停擺”,但在“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框架內,天基定向能武器(SBL)計劃卻繼續存在了不短的一段時間。SBL以衛星為作戰平臺,最初目的是在全球范圍內摧毀剛剛飛出地球稠密大氣層處于助推段的洲際彈道導彈,蘇聯解體之后,主要攻擊目標轉換為戰區彈道導彈。其作戰設想是將軍用級激光器部署在距地面1300千米高的衛星上,有效射程達4000~5000千米,可摧毀9~11千米高空的彈道導彈,單顆衛星可覆蓋10%的地球表面。由于化學激光器能源主要來源于化學燃料,不需要大量的電能供應和冷卻系統,因此成為應用于天基平臺的首要選擇。SBL計劃正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技術構思之上。SDI下馬后,美國彈道導彈防御局制定的研制天基激光武器的計劃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化學能激光器阿爾法(Alpha)的發光實驗;第二階段把目標識別、跟蹤、制導系統與火控系統進行合成試驗;第三階段組建太空激光武器的演示模型,并進行地面和飛行試驗。1999年2月,彈道導彈防御局與波音、LMT和TRW公司簽訂了1.27億美元的合同,準備建造天基激光武器工程樣機并進行最后階段的綜合太空試驗,以檢驗這種激光武器摧毀導彈的能力。可惜,盡管SBL在“星球大戰”計劃毀滅的風暴中暫時幸存,但由于某些關鍵技術難以解決,以及研究費用的不斷攀升,美國國會還是于2002年10月否決了繼續為該項目提供資金的申請,并于2010年決定不為天基激光攔截武器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任何資金。

“星球大戰”計劃中的SBL天基高能激光反導系統
但美國軍方對獲得基于空中平臺的激光反導系統卻并未“死心”。至于這其中的“奧妙”非常簡單。“基于空中平臺的激光攔截武器”是進行“上升段反導”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要知道,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分上升段、中途段和再入段。再入段攔截的射程和反應時間要求最低,反導系統可以部署在目標周圍守株待兔,技術難度較低,但可能誘發核爆炸,隨后的核污染都要由目標國吸收,這是最后沒有辦法的辦法。中途段攔截造成空間核爆炸,威懾作用要低很多,但對目標國的危害較小。最理想的攔截應該在上升段,核爆炸和核污染效應基本上都被發射國吸收,能夠做到可靠的上升段攔截的話,自然達到最大限度威懾。事實上,這一階段的防御非常關鍵,因為發射后的導彈在助推后期會放出若干個分彈頭,包括再入飛行器的假目標,這將給以后的防御階段增加極大的困難。因此,此階段摧毀一枚導彈,相當于其后防御階段摧毀數個彈頭和數以百計的誘餌,效費比極高。但由于地球曲率,只有部署在空中的反導彈武器平臺才有可能及時攔截上升段的敵方洲際導彈,也只有激光武器才來得及。也正因為如此,早在SBL被最終“砍掉”的十多年前,對此極為看重的美國空軍就開始撥弄“雙保險”的小算盤:一邊著手將高能激光器部署到衛星上,一邊打算在難度相對較低的空基平臺上進行類似的嘗試。這便有了啟動于1996年的ABL項目。利用一架波音747客機作為高能激光武器的搭載平臺。

盡管SBL在“星球大戰”計劃(SDI)毀滅的風暴中暫時幸存,但由于某些關鍵技術的難以解決以及研究費用的不斷攀升,美國國會還是于2002年10月否決了繼續為該項目提供資金的申請

ABL與SBL之間,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
不過,或許在人們的想象中,ABL似乎是作為SBL的“非全尺寸備胎”存在的,但機載高能激光反導系統與星載高能激光反導系統之間,卻并非簡單的“替代”與“被替代”的關系。當然,其中的“奧妙”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雖然機載高能激光反導系統與星載高能激光反導系統針對的都是“上升段”(也叫作“助推段”,后文兩詞將混用),但在細分之下,我們會發現前者的“攻擊窗口”為上升段的初期,后者則為上升段的末期,這對于反導作戰而言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上升段初期,由于導彈從助推器點火至穿過大氣層階段,導彈飛行時間一般持續3~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熾熱的氣體,并產生強烈的紅外線或可見光,很容易被探測到。機載高能激光系統針對的正是這一點。整個空基激光武器系統在敵方導彈基地附近巡航,可以在第一時間探測到彈道導彈的發射,然后進行捕獲、跟蹤、射擊,整個過程僅需80秒。由于其激光發射功率達到兆瓦級別,毀傷方式主要為熱燒蝕破壞和軟化破壞,可以選擇的攻擊部位為彈頭和發動機。彈頭受到燒蝕破壞,溫度升高而發生爆炸;發動機受到軟化破壞,受力失去平衡,發動機失效從而無法到達預期軌道。以機載激光器實施上升段初期反導,理論摧毀概率高達99%。至于星載高能激光系統的攻擊時間段為彈道導彈助推段末期,此時發動機工作接近結束,導彈母艙即將放出多個彈頭飛向不同的目標,再入飛行器、假目標和其他輔助穿透設備也將被釋放,這一階段持續時間約6分鐘。相對于ABL,由于輸出功率的限制以及作用距離比較遠,SBL對導彈目標產生的作用主要是加熱和熔融,而且攻擊部位主要是彈頭而非彈體,因此其理論摧毀概率只有90%,這雖然仍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但與上升段初期的攔截卻是有一定差距的。顯然相對于SBL,ABL扮演著一個相當有“門道”的角色,“板凳隊員”的認識是大錯特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