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協同理論
2.3.1 協同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1965年,H·伊戈爾·安索夫在《公司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協同”的概念。H·伊戈爾·安索夫基于管理角度,借用投資收益率(ROI)確立了“協同”的經濟學含義:協同表達了“1+1>2”的理念,即企業的整體價值大于企業各獨立組成部分價值的簡單總和。德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協同學,1977年出版的專著《協同學》標志著協同學作為學科正式創立[74]。赫爾曼·哈肯將“協同”理念加以明確,并建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協同學”。從自然的角度,他把“協同”定義為: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微觀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質的結構和特征。之后,赫爾曼·哈肯又相繼出版了《協同學:最新趨勢與發展》《高等協同學》以及《信息與自組織》等多部專著。到20世紀80年代,協同學理論有了新的突破,邁克爾·波特[75]首次提出價值鏈的概念,運用價值鏈概念解釋協同,更加關注內部管理對價值創造的影響,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構建內部業務單元之間的關聯和企業之間的關聯獲取競爭優勢。
總體來說,協同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研究不同事物發展的協同機理,對于揭示復雜系統從無序狀態發展到有序狀態的演化發展規律具有普適性意義。從協同理論的應用范圍來說,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通過探討不同事物系統從無序發展到有序現象的相似性,協同理論構建了一套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并被廣泛應用于不同領域的不同系統發展現象的分析、預測、決策等過程。目前,協同理論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區域經濟發展、產業革新、城市發展等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協同效應問題都可以用協同理論進行分析,該理論對于經濟問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2.3.2 協同理論的概念
協同理論[76]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理論以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為基礎,汲取了耗散結構理論的大量營養,采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不同領域的分析提出多維相空間理論,建立了一整套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微觀到宏觀的過渡上描述了各種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現象轉變的共同規律。協同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協同效應、支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3個方面。
1.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即由于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在千差萬別的自然系統或社會系統中,均存在著協同作用。協同作用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內驅力。任何復雜系統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質的聚集態達到某種臨界值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而產生的協同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從混沌中產生某種穩定結構。協同效應說明了系統自組織現象的觀點。
2.支配原理
概括而言,支配原理即快變量服從慢變量、序參量支配子系統行為。它從系統內部穩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統的自組織過程。其實質是規定了臨界點上系統的簡化原則——“快速衰減組態被迫跟隨于緩慢增長組態”,即系統在接近不穩定點或臨界點時,系統的動力學和突現結構通常由少數幾個集體變量即序參量決定,而系統其他變量的行為則由這些序參量支配或規定。
3.自組織原理
自組織是相對于他組織而言的。他組織是指組織指令和組織能力來自系統外部,而自組織則指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條件下,其內部子系統之間能夠按照某種規則自動形成一定的結構或功能,具有內在性和自生性的特點。自組織原理解釋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