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禍兮福所倚
- 神力武宗
- 柳清玄
- 4123字
- 2021-09-01 20:00:00
趙三多怒砸拳頭,對王洪福說道:“我們拼死和洋人對抗,朝廷倒好,割地賠錢,低聲下氣,我們還練什么練,干脆向人家俯首稱臣好了。”
王洪福也很不滿:“是啊,我們保衛京城、天津,可最后朝廷還對我們趕盡殺絕,這樣的朝廷我們不扶持也罷。”
“是要好好合計合計,我們現在的敵人可不單單是洋人這么簡單。”
“我覺得得和景廷賓好好商議一下咱們得去向。”
“好,就按你說的去做,洪福。”
2個月后,李鴻章臨死前的最后一刻,他躺在病榻上已經不能動彈。俄國代表還逼著他強行簽字。
他只是懷著最后一份悔恨和無奈,閉上了眼睛離開人世。
罵他的人數不勝數,可誰又知道他不是“賣國賊”。
在濟南府的王子平在遍訪名家,學習他們擅長的武術。在傳教所也聽說了此事,對此事也是痛心疾首。
楊洪修看出這幾天王子平心事重重,問他:“永安你怎么呢?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王子平回道:“師傅,我想去找我爹,我想去幫他。”
“你知道現在‘義和團’現在什么情況?你爹在哪?你去了萬一參與進來怎么辦?這些問題你有想過嗎?你爹現在希望你去找他嗎,萬一你們都有事,你讓你娘怎么辦?”
王子平被楊洪修的幾句話給絆住了,知道自己一時腦熱才沖動想要去找王洪福。
王子平想開了,他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去走王洪福的后路。
1902年1月8日,慈禧從西安返回BJ。整頓了十幾天,慈禧撤簾露面,公開召開各國駐華使節,商量如何對付“義和團”。
2月梁啟超創辦了《新民叢報》,3月袁世凱派學生赴日學習軍事。
經過2個多月的交涉,4月8日俄軍同意叢東北撤軍,并和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
同月,籌謀了很久,趙三多和景廷賓在巨鹿廈頭寺起義,改旗號為“掃清滅洋”。
朝廷聞知突變,立即聯絡八國聯軍共同抵抗。
整個直隸拉開了激烈的“義和團”起義,歷史上稱為義和團運動。
清軍和八國聯軍強攻巨鹿,沒能攻下也傷亡慘重。倪贊清指揮一支隊伍在廊坊不斷騷擾后方,王洪福牛五以及牛富貴在天津城外攻城。
這一仗持續了3個月之久,到了7月那天戰局發生了改變。
清兵喬裝打扮混進城,摸清楚景廷賓他們的住處,想方設法進了“義和團”扮作拳民。
某天夜里,幾個清兵干掉城門上的幾個防守,打開城門放清軍和聯軍進了城。他們的鐵騎,直接沖到了景廷賓他們的住所。
趙三多一看,外面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清軍和洋人,和景廷賓沖殺出去。
洋人的一支槍隊將趙三多、景廷賓團團圍住,盡管趙三多他們身手不凡、動作敏捷,洋人讓槍隊掃射,趙三多腿部不幸中彈。
趙三多冷笑了笑,毫無畏懼,拿起刀仍然砍殺了幾個。由于腿部中槍,以至于身法變慢。
景廷賓奮力廝殺,最后被洋人亂槍打死。
清軍想一度活捉趙三多,可是趙三多卻寧死不屈,最后被亂槍戳死。
趙三多、景廷賓在這場起義中雙雙殞命,倪贊清死戰逃脫,不久以后就病故呢。
牛五、王洪福、牛富貴帶著幾百拳民倉皇而逃,自此“義和團”的勢力土崩瓦解。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濟南,得知消息的王子平心中已是坐立不安。
王子平向馬良辭行,但是馬良不同意,讓王子平去征求楊洪修的同意。
王子平知道馬良不想失去自己這個可造之材,可是他很擔心王洪福,也害怕知道消息的王氏傷心。
找到楊洪修說明自己的來意,楊洪修安撫王子平:“就算你現在回去也無濟于事,你能找到你爹嗎?你能安慰你娘嗎?”
王子平沉重地低下了頭,滿臉愁容。
這一天王子平給家里的王氏寫了一封家書報平安,找人打聽王洪福的下落。
一天夜里,王子平回家被一個人盯了梢,王子平帶著后面的人左拐右拐右拐,步伐加快,那人也加快腳步。
等到在一個巷子里,那人東張西望也沒找到王子平的影子。
突然,王子平從天而降,一招“醍醐灌頂”踢了過來,那人身如輕燕,躲了過去。
那人慢慢抬起頭,王子平這才認出,原來是薛平凱。
薛平凱說道:“子平,最近可好?”
“好什么好,我整天為我爹擔驚受怕,好幾晚都沒睡好。薛大哥,你能告訴我我爹現在在哪嗎?”
“你爹,牛五還有牛富貴都好的很,過段時間你就可以看到他們呢。”
“真的?那我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我娘去。”
“先別告訴你娘,不要讓她擔驚受怕。”
“好。”
一路上,薛平凱把義和團的事跡統統告訴了王子平。王子平只恨自己武藝平平,不能加入其中。
王子平將薛平凱引薦給楊洪修,兩人一見如故,徹夜長談。
第二天,薛平凱決心留在濟南,向楊洪修請教查拳。
轉眼3年過去了,朝廷中,袁世凱的勢力日趨龐大。5月,袁世凱練成北洋新軍。
11月又不太平了,袁世凱在朝堂上向慈禧稟報日本頒布取締了清政府留學生規則,他派去的學生都被遣送回來了。而慈禧為了茍延殘喘,只好低頭,袁世凱心中的不滿油然而生。
12月22日,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滿洲善后協議》。
1906年2月22日,法國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強求南昌知縣江召棠擴大傳教特權。江召棠堅決不允許,于是遇刺身亡。
全城頓時鼎沸,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就這一天,各縣民眾數萬人集會,連毀英、法教堂、學堂4處,打死王安之等傳教士9人。
清政府懾于英法勢力,對內鎮壓,對外賠償銀兩了結此案。賠法教士“恤銀”5萬兩,教堂銀25萬兩,醫院銀10萬兩。
此事傳到在青島的王洪福,牛五的耳朵里,氣得肺都炸了。
“洪福,我想帶人去把南昌知縣衙門給它端了。”
“牛五,你別沖動,這么做也是無濟于事,清政府現在是洋人的爪牙,我們也拿他們沒辦法。”
“我真恨不得殺了慈禧那個老妖婆,結束這個朝廷。”
“我又何曾不想這樣,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那么多拳民,也沒法和朝廷對抗,不然我們會怕嗎?現在去端了衙門和殺了慈禧,只會把事情越弄越大,沒法收拾。”
而此時同盟會正在商議大事,一場風波即將到來。
12月4日(光緒三十二年),同盟會策動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武裝起義。
安源礦工6000余人參加起義,隊伍發展至3萬多人。起義軍起名為“中華國民軍華南革命先鋒隊”,推舉會黨首領龔春臺為都督,按同盟會發布檄文,強調除反清外,“必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飽受平等之利益,獲自由的幸福。而社會問題尤當研究新法,使地權與民平均,不至于富的人越來越富,成為不平等社會”。
這一舉動震動了長江中下游。清政府十分懼怕,立即派湘、鄂、贛、蘇四省清軍數萬人前往鎮壓。
起義軍最后因為分散作戰,互不統一,被各個擊破。
31日,同盟會員劉道一、魏宗銓、肅克昌犧牲,群眾被害者達1萬人。
1907年2月19日,孫中山派廖仲愷、方瑞麟、方次石及日人萱野長知、池亨吉等來助,準備發動起義。
舉事那天,浮山一路因將“四時齊兵”誤聽為“十時”,未能集合,其它各路也未能發動。
數日后,浮山一路召集薛金福等清吏捕殺。
許雪湫即立即到香港通過馮自由向孫中山請示,孫中山回電說:此后起事,必須與惠州及欽、廉等地約定同舉,以便牽制清軍,切勿孟浪從事,以至于傷了元氣。許雪湫便留駐香港,等候消息。
后來,孫中山派人配合雪秋,加緊了起義籌備工作。
直到萍瀏醴起義失敗后,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
3月4日,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前往安南,到了河內后立即在甘必達街61號設立了領導西南武裝起義的總機關,準備就近組織領導廣東,廣西和云南三省的起義。
5月21日,黃金福派幾十個兵勇進駐黃岡鎮,并借故捕去會眾2人。
第二天,余既成等聚集黨眾200多人在黃岡城外起義。
經過一夜血戰,攻克黃岡。秋毫無犯,起義軍紀律嚴明,因此深受群眾擁護,附近貧民紛紛參加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五、六千人。
但這次起義事出倉促,具體主持者不了解通盤計劃。
義軍匯合攻打潮州黃金福的清軍,敵勢危急。
就在這時,朝廷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所派的援軍到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陳涌波、余丑決定解散隊伍,轉往香港,起義以失敗告終。
6月,革命黨人、潮州富商許雪秋受孫中山指示,在潮州一帶聯絡反清志士,籌劃起義。
后孫中山又囑咐惠州、欽州、廉州一同動作,許雪秋于是逗留香港等候時機。
在此期間,黃岡起義的準備工作引起官兵警覺,官兵準備搜查起義骨干余通開的雜貨店。
陳涌波、余丑等人決定先發制人,5月22日晚,率領千余人起事,與官兵激戰一夜,占領黃岡。
翌日,義軍成立軍政府,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名義宣布同盟會的革命宗旨。義軍隊伍一度增加至5000余人。
許雪秋接報后急派助手到黃岡,但是清廷大批援軍已經趕到。
義軍失敗后,官兵得到義軍遺落的名冊,大肆捕殺革命黨人。
6月2日,鄧子瑜委派陳純、孫隱等人在距離惠州20里的七女湖聚眾豎旗發動起義,劫奪了清軍防營槍械,擊斃清軍很多人,攻占了一些墟、村。
各處會黨紛紛響應,參加與清軍的戰斗。
起義軍發表檄文說:“洋洋中國,蕩蕩中華,千邦進貢,萬國來朝。夷人占殺,此恨難消。”
起義軍來去飄忽,所向披靡,多次擊敗清軍。
這次起義供持續10多天。最后因為寡不敵眾,起義軍埋掉槍械,自行解散。
起義失敗后,鄧子瑜被香港華民政務司勒令離境。
領導起義的兩個人,陳純逃亡香港,轉赴南洋,孫隱后來被朝廷追殺迫害。
6月17日,同盟會發生了一件大事,內部分歧,章炳麟和孫中山對立。
孫中山在港為發動國內革命,派日人萱野長知回日本購買村田式快槍2000支,每支帶彈600發。
村田式快槍是落后武器,事情被平山周、和田三狼、北一輝等日本友人得知,便立即轉告章炳麟和宋教仁。
章炳麟大怒,說:“孫中山所購買的軍火是村田式,這種式子在日本老早不用了,用到中國去不是讓同志們白白丟了性命嗎?可見孫中山實在不得道理,我們要阻止他!”
于是章炳麟用明碼電報打到香港中國日報社,說槍械劣質難用,請停止購買。
孫中山認為他泄露了軍事機密,非常惱火,便讓胡漢民寫信至本部譴責章炳麟,聲言要執行紀律。然后派林文返回東京,禁止章炳麟、宋教仁再干預軍事問題。
孫中山并寫信給宮崎寅藏,表示自此不再信任平山周、北一輝、和田三郎等人,日本方面的工作要宮崎寅藏一人肩互。同盟會本部,民報社里的人,都不必與他們商議。
劉揆一因為這事就寫信給黃興、又寫信給馮自由、胡漢民,引用萬方有罪、罪在一人的警語,要馮自由、胡漢民勸孫中山向東京同盟會本部引流謝罪。
孫中山又寫信說:黨內的糾紛,只有事實才能解決問題,沒有引流謝罪的話。
孫中山表示辭去總理一職可以,但必須在同盟會本部和章炳麟承認錯誤的時候。
黃興也寫信說:革命力量說的是黨員的生死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各位如果想要革命成功,就不要誤會他,請傾心擁護,不要陷黃某人不義。
黃興的態度平息了內訌,但是孫中山從此不再過問會中的工作,同盟會于是日益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