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偏執狂:安迪·格魯夫

提起電腦CPU,差評君相信絕大部分人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英特爾。并且,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叫不出第二個品牌。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特爾的CPU靠著優秀的性能,獲得了所有計算機品牌商的青睞。IBM、惠普、蘋果等廠商都排著隊等著它生產的CPU,市場份額長期處在90%以上。

毫不夸張地說,英特爾的技術就決定了計算機的性能。

英特爾在用技術征服了計算機制造商后,還要俘獲消費者的心。在1991年,英特爾決定給每一臺使用英特爾CPU的電腦都貼上一張“Intel Inside”(內置英特爾)的標簽,甚至為了蹭曝光度,英特爾還與計算機品牌商們合作,這些品牌商只要在他們的廣告中露出“Intel Inside”的貼紙,就能獲得英特爾的補貼。

英特爾用這種方式,無形中給人們灌入了一個“電腦就要買采用Intel處理器的”這樣的想法,以至于在很多人印象中

英特爾已經和電腦畫上了等號。

蘋果的iMac以及MacBook也采用英特爾的CPU,但是并沒有貼“Intel Inside”的標簽,喬布斯曾說,“我們更喜歡自己的標簽”。蘋果更希望告訴用戶這個產品能做什么,而不是產品參數。

硅谷不缺出名的CEO,但安迪老先生可以說是CEO們的CEO。

英特爾能有這樣的成就,在差評君看來,除了羅伯特·諾伊斯與戈登·摩爾頂起了技術的半邊天外,頂起另外半邊天的人物要數這家公司的頭號員工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

和之前聊過的幾個大佬不同的是,安迪并沒有過于開發自己的技術頭腦,而是用一系列的公司管理手段,把英特爾打造成了世界上頂級的科技公司,也讓硅谷記住了一個偏執狂般的管理者能將一家公司帶到的上限是哪里。

安迪早年的經歷相比其他大佬也會顯得更驚心動魄一些——不僅僅是因為他出生在二戰期間的匈牙利,還因為他是猶太人后裔。

我們來想想看,作為一個當時只有四五歲的小孩,安迪不但要躲避頭頂敵國飛機呼呼扔下來的炸彈,還得躲避本國納粹主義對猶太人的搜捕,更別提這種躲躲藏藏的生活持續了六年!

不過最終,安迪趁著混亂,前往國際救助委員會,爭取到了前往美國避難的資格。

脫離了戰爭和動亂的陰霾,安迪的高智商很快就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先是通過自學,安迪考上了有“平民哈佛大學”稱號的美國紐約市立學院,并且以全班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之后安迪又直接跨過碩士學位,一口氣拿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學博士學位。

真正的大佬,即使人生進度被炮火耽擱了,也可以靠跳級找補回來。

博士畢業之后,安迪進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參與集成電路的早期研發工作。

在仙童半導體兢兢業業地干了5年,等到1968年的時候,硅谷“八叛徒”中的兩位——摩爾和諾伊斯決定再次叛逆創業。公司剛準備創辦的時候,兩個創業者找到了安迪:“小伙子,我們兩個看你骨格清奇,想不想跟隨我們闖出一片天地啊?”

于是沒多久,Intel(英特爾,名稱為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首字母組合)成立了。安迪也就被忽悠成了英特爾的第一位員工,擔任起了工程部的主管。

不過由于兩位創始人都屬于技術型大牛,對管理并不通竅。他們兩個主持的會議通常都會變得又臭又長,而這些情況在安迪的會議上從沒有出現過。安迪在每個會議室安裝了一個時鐘,誰要是在會議上浪費時間,絕對少不了被安迪拉到辦公室來一次咆哮式的親切問話。

兩位創始人也默許了他的管理方式。于是,表面上還是工程主管的安迪成為公司的實際管理者。

英特爾剛成立時的主營業務是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和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它們的作用簡單講就是暫時存儲計算機處理器需要運算的數據和計算完成的結果。當時存儲器行業的競爭不算激烈,英特爾的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在主營業務還是存儲器的時期,英特爾就利用自己富余的研發能力,在1971年搞出了全球第一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

這一款處理器開天辟地式地帶動了個人計算機的繁榮發展,讓不少公司下海開始生產個人計算機,也給英特爾帶來了無上榮光。此時英特爾如果順勢全面轉型做處理器,那真的是含著金湯匙入場。可那句話怎么說的來著:“當時我就想轉型做處理器了,但存儲器實在太賺錢了!”

英特爾三人組,左起依次為安迪、諾伊斯、摩爾。

同樣從仙童出身進入到半導體行業的還有AMD的創始人杰瑞·桑德斯,因為他之前是做銷售的,沒有技術背景,也沒啥行業影響力,在剛創業融資時非常不順利。見杰瑞·桑德斯為難,最后還是諾伊斯投資了AMD。AMD和英特爾后來成為對手,所以也可以說,是英特爾一手幫著自己的競爭對手起家的。

Intel 4004

到了80年代初,索尼、東芝等日系存儲器公司突然崛起,英特爾的存儲器在性能和價格上都占不到便宜了,公司的經營狀況瞬間由安轉危。

為了抵制日本公司的侵蝕,安迪啟動了名為“125%工作方案”的企業高效管理思路。

嗯,企業高效管理思路可能太文雅了,說得稍微通俗點兒就是:

加班,加班,996。

在“125%工作方案”實施的6個月里,安迪逼著員工用愛為公司發電,要求他們必須每天義務加班兩小時。誰要是敢遲到早退,公司的“恥辱榜”上必然會出現他的名字。

加班就不能忍了,可安迪在1982年的時候還給公司全員減薪,在1983年凍結了所有人的工資。

減薪、壓榨員工,一時間英特爾成為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的“血汗工廠”,誰家要是有孩子在英特爾上班,都得給燒個香念個佛什么的。

于是當時美國的《幸福》雜志直接把安迪評為了

“年度最嚴厲老板之一”。

但很無奈,在半導體這個行業,瘦死的駱駝就是沒馬大。安迪折騰了兩年也沒能逆天改命,英特爾還是淪為了跟在日系廠商后面喝湯的二流存儲器公司。

讓別人在前面吃肉可不是安迪的風格。于是,安迪開始主導公司轉型,向更高端的領域搏一搏,看看能不能把單車變摩托。

現在的結果我們自然知道了,這個所謂的高端領域就是CPU,英特爾自然也轉型成功了,不過對當時的安迪來說,做出這個決定無異于背水一戰。

雖然英特爾之前做過幾款CPU,也用交個朋友的售價拿到了不少入門型計算機的訂單。可在80年代,英特爾真想在CPU這個領域立足,還要翻過摩托羅拉這座大山。摩托羅拉的CPU MC 68000在當時幾乎通吃了高端市場的所有機型,這顆芯片含有68000個晶體管,運算能力是英特爾CPU的好幾倍,惠普、Sun[1]等用的都是摩托羅拉的產品。

本來就是被存儲器行業掃地出門的英特爾,此時卻要向一個更高端、更殘酷的產業發起進攻。呃……你懂我的意思吧。

不過安迪還是A[2]了上去。

為了省更多更多的錢來研發處理器,安迪決絕地關掉了7個仍在生產存儲器的工廠,又一口氣炒了7200多人的魷魚。省出來的錢,安迪花在了精心策劃的“粉碎行動”上。

1980年,安迪發出動員信,率領全體銷售工程師開展“粉碎行動”。

這次行動花費了200萬美元,同時有1000多個員工參與,目的只有一個——“把英特爾的產品打包成一個整體解決方案”推銷給客戶。意思就是你買英特爾處理器的時候,其實買的是英特爾的品牌,同時還能獲得附加產品:英特爾在過去十幾年的技術積累與信譽、量身定制的設計工具,以及長期的故障處理服務等。

安迪給硅谷好好上了一課:科技公司想要取得勝利,僅靠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還得會講故事。

這次行動非常成功,直接打動了計算機老大哥IBM。IBM此前做計算機所有的硬件都要自己生產,但為了更快地占領市場,IBM在做個人計算機時決定走捷徑,使用現成的、不同設備制造商的組件。剛好英特爾又講得一口好故事,CPU就選擇了英特爾的組件。

IBM選擇英特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Intel 8086處理器里埋著一個殺手锏:英特爾的新款處理器完全兼容之前老款處理器們的指令集!

指令集就好比是一份處理器的說明書,里面記錄了指揮處理器執行各種運算時需要調用和激活的指令。

以往的CPU廠商們,為了提高性能,每做一代CPU,內置的指令集都會有不小的改動,可能這一代的“加法”指令是“plus”,下一代又變成了“pl”,再下一代又簡化成了“p”。讀的“字”少了,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但那些給電腦寫程序的程序員就慘了:如果想讓自己的程序在新款的CPU上跑起來,就只能把程序重新寫一遍,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然而英特爾沒這么干:我寧可性能差一點兒,也要兼容以前的程序。就是因為這么一點兒執著,程序員在英特爾CPU上面寫程序就輕松多了,英特爾也就自然而然受到了一大批程序員的歡迎。

IBM在20世紀一直都是計算機產業長期的領導者,在大型機、個人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上的成就最為矚目。2004年,IBM將個人計算機業務出售給了中國的聯想集團。

被IBM欽定成官方處理器的英特爾自然也就成了不愁吃穿的大款。IBM的個人計算機IBM PC在發布一年內就占領了3/4的市場份額,英特爾也翻過了摩托羅拉這座大山。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IBM和英特爾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英特爾也順勢成為計算機CPU的霸主。

安迪為了讓產品不被淘汰,給研發部門提出嚴苛的要求:每過18個月,英特爾CPU的性能都必須翻倍。

這個要求其實對應的是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也就是“隨著工藝的進步,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相同面積的芯片每過18個月性能會翻一倍”。看似嚴苛,但也不是無法達到——只不過研發部門的兄弟們免不了要爆肝一頓了。

英特爾后來也在8086的基礎上繼續研發出了80286、80386等等優秀的CPU型號。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稍微提一嘴80386了。它是世界上最早一批32位的CPU,能支持最大4GB的電腦內存條。在此前,最強的CPU只有16位,最大只能支持64KB的內存條,能同時運行的程序自然也就不能超過64KB的總大小。但是英特爾的80386一下子把支持的內存大小擴大到了上一代的64000倍。除此之外,它還首次集成了一顆額外的浮點運算處理器,專門處理科研人員們最愛做的數學邏輯運算,比如現在最火熱的AI運算。

上面這段七七八八的,反正結果就是,原本制造CPU的公司們都是自己搞自己的,一時之間,幾乎所有的CPU公司都開始偷偷抄起了英特爾的處理器設計。

這時安迪再次施展出了抱大腿的絕技,和微軟建立起了革命友誼Wintel。

Windows+Intel

當時英特爾的處理器和微軟的操作系統都是依托IBM的電腦為生,相當于是人家的工具人。為了有能力和IBM抗衡,英特爾直接找上了當時風頭正盛的微軟:“咱倆合作,我給你的軟件提供最強的CPU和硬件調試團隊,你做好操作系統之后宣布只支持我們家的CPU,咱倆雙贏,你看行不行?”

正是因為與IBM和微軟的接連合作,讓英特爾從一家年利潤只有2672美元的小作坊,到1997年,變成了年利潤208億美元的“超級航母”。

此時的處理器行當里,除了英特爾和AMD,再找不出來一家能造出像樣的CPU的公司了。

20世紀70年代,IBM指定了Intel 8086處理器為IBM PC的芯片,但IBM要求一個芯片要有兩家供應商,通過兩家公司競爭,既能降低采購價格,又能提高生產效率。于是不情愿的英特爾找到了AMD,手把手教會AMD生產8086的技術,使其成為了IBM的8086處理器第二供應商。

所以說,靠諾伊斯資金支援起家的AMD,因為美國“第二供應商”行規的存在,在發展早期還接受過英特爾的技術大禮包。早期的AMD猶如英特爾身上的“寄生蟲”,靠著不斷在Intel身上吸取養分才活下來,但是!因為最近幾年AMD技術的發展,以及英特爾的“擠牙膏政策”,AMD已有一些反超英特爾的趨勢。

在2008年智能手機開始普及時,英特爾也嘗試做手機CPU,但失敗了。所以現在手機上幾乎沒廠家使用英特爾的CPU,用的都是高通驍龍、華為麒麟、聯發科這些。

在這兒真的想和英特爾說一句:大人,時代變了。

除了這本,安迪還有本回憶錄《游向彼岸》,對他的經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本書細細地看看。

沒錯,處理器行業幾乎被英特爾給一口氣包圓了。

于是安迪的過往被奉為經典,不斷被推演,科技公司里也或多或少出現了加班文化,CEO們的書架上也多少會有一本安迪的管理學著作。

當時的安迪,已經可以被稱作CEO中的CEO了,多部安迪的企業管理書籍被引入中國,對國內的企業管理者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安迪在英特爾的老家美國硅谷則更受追捧——甚至喬布斯當年在回歸蘋果之前,也曾經跑到安迪那里取經。網景公司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如此評價他:造就硅谷的人如果只能選一位的話,這個人就是安迪·格魯夫,他為高規格的硅谷公司設立了典范。

然而,在帶領英特爾走向巔峰,成為萬千CEO的精神教父之后,安迪自己的身體垮了。先是1998年的時候,安迪被檢查出了前列腺癌;之后又禍不單行,僅僅過了兩年,又被診斷出帕金森綜合征。

安迪最終于2016年3月21日逝世,享年79歲。

安迪這一生,差評君覺得遠比很多企業家都要精彩:在匈牙利飽經戰火,又在美國大展身手;以技術人員出道,卻接過創始人的旗幟,帶領英特爾成為芯片行業的巨人。好萊塢如果把他的經歷拍成電影,絕對是一部勵志又刺激的大片。

有人說安迪是神,但差評君覺得他不是神:一口氣開除7200名員工、把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咆哮式訓話、狼性文化,這些事別說神,正常人也做不出來呀。

可安迪在公司面對風險時,有勇氣做出大膽的“轉型”決策,敢于背上“血汗工廠”的壓力逼著公司向前進,而這一切的起因,僅僅是他不想讓自己所在的公司成為一家跟隨他人腳步的二流公司。

所以安迪不是神,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他只是一個偏執到極端,偏執到誰都無法超越的偏執狂。


【注釋】

[1] 一個曾經在計算機界如雷貫耳的公司,后來沒落后被甲骨文收購。公司臥虎藏龍,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勛,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都曾在這里工作過。

[2] 游戲術語attack(進攻)的簡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九江县| 二连浩特市| 普格县| 湖北省| 常熟市| 申扎县| 克什克腾旗| 丹寨县| 池州市| 西吉县| 米脂县| 富裕县| 阳江市| 天镇县| 临桂县| 广汉市| 东丽区| 德清县| 冕宁县| 德格县| 嘉祥县| 和平县| 祁阳县| 漯河市| 德清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全州县| 涡阳县| 江阴市| 阳泉市| 永靖县| 栾川县| 辽中县| 汉阴县| 宜昌市| 荔波县| 文成县| 长春市| 卢龙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