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華五千年故事會3:女娟救父作者名: 章創生 史黛娜主編本章字數: 1817字更新時間: 2021-12-30 13:48:27
8 孝子吉翂(fēn)
本故事出自《梁書》。
《梁書》作者為姚思廉。該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故事
南北朝時期,湖北襄陽有一位少年叫吉翂,在他一歲時母親就生病去世了。
后來不久,他在原鄉縣當縣令的父親因為遭奸吏誣陷,被逮捕押到京城,關進了大牢里。獄吏嚴刑逼供,迫使他父親認罪,接著就被判了死刑。
吉翂聞訊后只身去衙(yá)門大殿擊鼓高呼:“各位清官大人!你們要為我這孤兒做主啊!我要替父償命!替父償命!求求你們,清官大人!”聲音之凄切,面容之凄慘,催人淚下,圍觀者人山人海。
此事驚動了梁武帝,他也深感驚奇,于是給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說:“吉翂請求以死償父命,孝義實在可嘉。只是他還是個孩子,未必能想出替父償命這個主意,你可以嚴加威脅和誘哄,審得實情。”
蔡法度接受任務回到衙署(shǔ),在公堂上擺滿繩索刑具,厲聲問吉翂:“你替父償命,皇上已經允許,接下來就應該處死你。但刀鋸無情,你真的想死嗎?你到衙門來大鬧是誰出的主意?那人姓甚名誰,你要一一如實回答。假如你反悔,我也會答應你。”
吉翂回答說:“我雖愚昧無知,但誰不知道死可怕呢?只是弟弟們都還年幼,唯有我年長。我不忍心看著父親被處死,讓自己茍活下去,這就是我自個兒的主意。如今我為救父親不惜一死,這不是小事,又有誰能指使我?皇帝恩準我替父去死,這對我來說好比成仙,有什么好反悔的呢?”
蔡法度心知吉翂已經鐵了心,威脅無用,就轉而誘哄,對他說:“皇上知你父親無罪,馬上就要釋放他了,我看你神采儀表都很出眾,稱得上是個好孩子。假如你現在回心轉意,那么你們父子可雙雙活命。為何要苦苦要求去死呢?”
吉翂回答說:“我已表達明白,為父償命,別無他想。如今我合上眼睛,聽憑你們處死我,再無一言可答!”
吉翂剛被關押時,獄吏依法將很重的腳鐐(liào)手銬(kào)都給他戴上,蔡法度可憐他年幼,命人將他的腳鐐手銬摘去,給他換一副小的。
吉翂說:“我請求代替父親被處死,身為一個死囚,只應增加刑具,怎么能減少呢?”吉翂始終不肯減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這一情況全部上奏,梁武帝深受感動,于是下令釋放了吉翂的父親。
丹陽的執政官王志得知了吉翂的全部情況后,深受震撼,請吉翂在丹陽住下,想在第二年年初,將吉翂作為孝道篤(dǔ)厚的優秀人物向朝廷舉薦。
吉翂說:“王志大人真是誤解了我!父親受辱,兒子就該去死,道義本應如此。假如我以此名聲去接受舉薦,那就是利用父親博取功名,這是奇恥大辱!”
吉翂拒絕了王志的要求。吉翂十七歲時,參與公開應召,成為本州最年輕、最受百姓歡迎的官員。
點評:百善孝為先,吉翂的孝心是感天撼地的。但他畢竟是個小孩,此舉已超出一個孩子應當承受的能力。
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人也。世居襄陽。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憂,水漿不入口,殆將滅性,親黨異之。天監初,父為吳興原鄉令,為奸吏所誣,逮詣廷尉。翂年十五,號泣衢路,祈請公卿,行人見者,皆為隕涕。其父理雖清白,恥為吏訊,乃虛自引咎,罪當大辟。翂乃撾登聞鼓,乞代父命。高祖異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請死贖父,義誠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嚴加脅誘,取其款實。”法度受敕還寺,盛陳徽 ,備列官司,厲色問翂曰:“爾求代父死,敕已相許,便應伏法。然刀鋸至劇,審能死不?且爾童孺,志不及此,必為人所教。姓名是誰,可具列答。若有悔異,亦相聽許。”翂對曰:“囚雖蒙弱,豈不知死可畏憚(dàn)?顧諸弟稚藐(miǎo),唯囚為長,不忍見父極刑,自延視息。所以內斷胸臆,上千萬乘。今欲殉身不測,委骨泉壤,此非細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詔聽代,不異登仙,豈有回貳!”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撓,乃更和顏誘語之曰:“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觀君神儀明秀,足稱佳童,今若轉辭,幸父子同濟。奚以此妙年,苦求湯鑊?”翂對曰:“凡鯤鮞螻蟻,尚惜其生;況在人斯,豈愿齏(jī)粉?但囚父掛深劾,必正刑書,故思殞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領,以聽大戮,情殫意極,無言復對。”翂初見囚,獄掾依法備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脫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聽,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豈可減乎?”竟不脫械。法度具以奏聞,高祖乃宥其父。丹陽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請鄉居,欲于歲首,舉充純孝之選。翂曰:“異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靦面目,當其此舉,則是因父買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應辟為本州主簿。
——素材源自《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