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個版本的卡迭石戰役——
早在公元前第3000紀,埃及就多次發動過對敘利亞地區的征服戰爭,力圖建立和鞏固在敘利亞地區的霸權。
但埃及建立霸權的努力遇到了埃及強鄰赫梯的有力挑戰。
約公元前14世紀,當埃及忙于宗教改革無暇他顧時,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國王蘇皮盧利烏馬斯的率領下,積極向敘利亞推進,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馬士革的整個敘利亞地區,沉重打擊了埃及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
約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約前1290—前1224年在位),決心重整旗鼓,與赫梯一爭高低,恢復埃及在敘利亞地區的統治地位。
為此,拉美西斯厲兵秣馬,擴軍備戰,組建了普塔赫軍團,連同原有的阿蒙軍團、賴軍團和塞特軍團,加上努比亞人、沙爾丹人等組成的雇傭軍,共擁有4個軍團,2萬余人的兵力。
公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4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領了南敘利亞的別里特(今貝魯特)和比布魯斯。
公元前1274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駕親征,率4個軍團從三角洲東部的嘉魯要塞出發,沿里達尼河谷和奧倫特河谷揮師北上。
經過近一個月的行軍,進至卡迭什地區,于卡迭什以南約15英里處的高地宿。
位于奧倫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聳立,地勢險要,是聯結南北敘利亞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軍隊的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
埃及人與赫梯人之間的沖突一直延續到穆瓦塔里什國王去世之后。
公元前1259年,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第21年,赫梯的新王阿圖西里什向埃及提出了締結合約的要求,并派人給埃及送去了合約草案。
拉美西斯二世同意締結和約,從而正式結束了兩國之間近一個世紀的爭霸戰爭。
簽訂了人類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國際條約。
人們找到了該條約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刻在卡納克的石柱大廳墻上的象形文字。
另一個是在挖掘赫梯族首都哈圖薩廢墟時發現的刻在黏土板上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板。
促使兩國議和的原因是亞述人的威脅,這個好戰的民族不斷騷擾兩個王國。
和約于1259BC左右在培爾—拉美西斯這座由拉美西斯新建的首都簽訂。
合約除了說明性的內容外,包括一個序言和9個條文,即:
(1)永久和平的確立;
(2)互不侵犯的條約;
(3)赫梯國王執行先前條約的義務;
(4)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執行現今條約的義務;
(5)軍事互助的義務;
(6)赫梯國家不接納埃及亡命者的義務;
(7)埃及不接納赫梯亡命者的義務;
(8)神對違約者的威脅和對守約者的加恩諾言;
(9)亡命者的引渡等。
合約是兩個奴隸制大國進行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的本質的反映。
埃及和赫梯不僅憑借這一紙合約瓜分了他們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勢力范圍,使他們對這一地區的占領合法化;
而且合約本身又變成一個軍事同盟條約,雙方保證在面臨第三國威脅時,在軍事上互相支援;
雙方還保證互相支援以應付本國內部的危險。
赫梯與埃及的戰爭及最后合約的簽訂在世界國際關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個不同地區的強國(埃及在北非,赫梯在小亞細亞)為了爭奪彼此國境外的一個重要地區的霸權和劃分勢力范圍而長期進行的戰爭與交涉。
同時,周圍其他大國如米坦尼、亞述、巴比倫尼亞也在不同程度上先后卷入這場復雜的軍事外交斗爭中。
這也標志著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東地中海一帶的各文明古國之間的關系已經日益密切,開始打破孤立、閉塞、隔絕的狀態,逐漸有機地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