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城與一河——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

匯通祠坐落在北京西城區(qū)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什剎海西海的北岸。在祠內(nèi),有一座郭守敬紀(jì)念館。郭守敬紀(jì)念館為何要建在這里呢?原來,在元朝,這里是國家水利管理部門——都水監(jiān)的所在,郭守敬主持全國水利建設(shè)時,在這里辦公長達幾十年。

匯通祠坐落在北京西城區(qū)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什剎海西海的北岸。在祠內(nèi),有一座郭守敬紀(jì)念館。郭守敬紀(jì)念館為何要建在這里呢?原來,在元朝,這里是國家水利管理部門——都水監(jiān)的所在,郭守敬主持全國水利建設(shè)時,在這里辦公長達幾十年。

說起北京城里的奇人,劉秉忠算一號。

他既是一個和尚,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首席謀士,是元朝國家體制的總設(shè)計師和最杰出的政治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學(xué)家,長于詩詞,風(fēng)格沉郁豪邁,在元朝文學(xué)中別具一格;更神奇的是,他竟然也是一位科學(xué)家,精通算術(shù)、建筑、天文等。論其涉獵之廣、專研之深,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達·芬奇。

劉秉忠小時候叫劉侃,后來被忽必烈賜名“秉忠”。

劉秉忠家族是金朝的官宦世家,世代都是大官。他的曾祖父是金朝邢州(今河北邢臺)節(jié)度使,于是他們家就在邢州扎下了根。劉秉忠少年時期,恰是元滅金之時,他們家族也隨金朝的滅亡而破敗了。等他成年之后入仕,只能做邢州節(jié)度府令史。令史是屬吏的一種,身份低下,被讀書人看不起。于是劉秉忠決心走終南捷徑,就辭官上了武安山(今河北省邢臺市紫金山),入了全真教,也就是丘處機創(chuàng)立的龍門派,當(dāng)了一名道士。

不久,邢州名剎天寧寺請一位高僧大德——虛照禪師來講法。虛照聽說了劉秉忠的事情,就寫信給他說:你不要做道士了,來我這里做和尚吧。劉秉忠做道士,本來就為尋找一條終南捷徑,打聽到虛照禪師名望高,與蒙古關(guān)系很近,就馬上棄道從釋,跑去天寧寺當(dāng)了和尚。

這條道路果然沒有選錯,從草原上來的蒙古人對鬼神很信奉,和尚們的地位也很高。不久之后,劉秉忠就順著虛照禪師這條線搭上了海云禪師。這海云禪師更了不得,頗受蒙古貴族信重。接著海云禪師又把劉秉忠介紹給了當(dāng)時總領(lǐng)漠南漢地事務(wù)的忽必烈。忽必烈與其聊了一通,頓生相見恨晚之情,就把他留在身邊出謀劃策。

過了幾年,劉秉忠回邢州了。不是被撤職,也不是他自己請辭,而是因為他的父親去世了。舊時有丁憂制度,即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

劉秉忠回家之后,邢州本地的鄉(xiāng)賢士紳紛紛來拜訪,其中就有老相識郭榮。這郭榮也是邢州的名人,熟知天文、算學(xué),并擅長水利,與劉秉忠素有來往。郭榮這次來拜訪,不光是為了敘舊,還帶來了自己的孫子郭守敬,想讓他拜劉秉忠為師。劉秉忠看這孩子挺聰明,小小年紀(jì)已精通天文水利,就欣然收下這個徒弟。

此后,這師徒二人一路升遷,位極人臣。

這二人和北京城的淵源極深。1266年,忽必烈要在原來的金中都東北修建一座新的都城。但是該如何去建呢?他首先想到了劉秉忠。劉秉忠親選城址,按照“南朝北市,左祖右社”的原則,規(guī)劃建造了元大都城,即今北京城的前身。

1274年,大都宮闕基本建成,就在這一年,劉秉忠無疾而終。繼任者秉承劉秉忠的理念,繼續(xù)營建元大都。到1285年,大都的大內(nèi)宮殿、宮城城墻、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墻、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圣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筑陸續(xù)竣工。其后幾年,幾十萬居民自金中都故城陸續(xù)遷入大都。在此期間,還陸續(xù)完成了宮內(nèi)各處便殿、社稷壇、通惠河河道、漕糧倉庫等建筑工程。

很快,元大都就成了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中央機構(gòu)不斷增多,人口也不斷遷入,到元末已接近百萬。但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每年光從江浙一帶運往大都的糧食就達數(shù)百萬石之多。

老北京的護城河

這些糧食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糧食產(chǎn)地裝船,走大運河或者海路向北一直運到通州,接著卸船上車,走五十里陸路抵達元大都。

這樣運了幾年,有人就想:陸運比水運成本更高,而且卸船上車,更是煩瑣,是不是可以用船直接運到大都呢?1291年,此人便向忽必烈建議利用灤河和渾河(永定河古稱)溯流而上,作為向大都運送物資的渠道。忽必烈便讓郭守敬考察這方案是否可行。

郭守敬仔細(xì)勘察后,發(fā)現(xiàn)這建議有點不靠譜,便向忽必烈稟報了調(diào)查情況,同時也給出了自己在考察時產(chǎn)生的一個設(shè)想:開挖一條從通州到大都的運河。

當(dāng)時大都海拔四十米,通州海拔二十米,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流水落差,能夠使運糧船只逆流進入大都城。而郭守敬的方案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具體方案是這樣的:引白浮泉之水,導(dǎo)入甕山(今萬壽山)以南的甕山泊(今昆明湖),此后,河水反向西引到西山腳下,再沿西山往南,沿途攔截所有西山大小水流,匯入積水潭,而后由積水潭出萬寧橋,沿皇城東墻出麗正門,向東一直通到通州的大運河。

而郭守敬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于:按地形地貌變化及水位落差,在新開運河中設(shè)閘壩、斗門共二十四處。這樣運糧船只逆流過閘時,上下閘門可相互調(diào)節(jié)水位,使運糧船只能逆流而上,將糧食安全運達大都。這其實跟現(xiàn)代大壩的船閘是一個原理。

忽必烈同意了這個方案,當(dāng)即任命郭守敬為都水監(jiān)事,負(fù)責(zé)開通這條運河。

第二年春,運河開工。

僅一年半時間,全長約八十公里的運河連同全部閘壩工程就完成了。此后,漕運船只可直達大都積水潭。積水潭的東北岸也因此成了大運河的最終碼頭,這里終年商船齊聚,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特別是東北岸的煙袋斜街一帶,旅館、酒樓、飯館、茶肆遍布,成為元大都城內(nèi)最熱鬧的地方。

東便門外通惠河碼頭

1293年,忽必烈從上都返回大都時,路過積水潭,見其上“舳艫蔽水”,十分高興,便親自賜名這條運河為通惠河,任命郭守敬以太史令兼提調(diào)通惠河漕運事,負(fù)責(zé)全國的漕運之事。

此后六百余年,歷元明清三朝,通惠河一直是解決北京人吃飯問題的最終方案。一直到1901年京通鐵路修好后,它才結(jié)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郭守敬的政治生涯,絕大部分都是在積水潭北岸的都水監(jiān)之內(nèi)度過的。到了明朝永樂年間,這里被改建成鎮(zhèn)水觀音庵。清朝乾隆年間,又改稱匯通祠。1988年的時候,在這里修建了郭守敬紀(jì)念館。

從積水潭到什剎海

民國時期在什剎海上溜冰的老爺子

北京城里的前海、后海、積水潭(又稱西海)至德勝門外的水域,在元朝時本是一片水域,通稱為積水潭,也稱海子。元朝皇帝從蒙古草原來到北京,見這里湖泊遍布,甚為驚嘆,便把這一片湖泊稱為“海子”。這里原本是永定河古河道,東漢時永定河河道南移,在這里留下一片湖泊沼澤。郭守敬開通惠河,引西山水入積水潭,更使得積水潭“汪洋如海”。

明朝重修北京城時,將元大都城北垣南移,積水潭的部分水面被隔在了城外。明初德勝橋(位于今德勝門內(nèi)大街)建成后,將城內(nèi)水面一分為二,橋西仍稱積水潭,橋東稱什剎海。后又修銀錠橋,再將什剎海一分為二,橋西稱什剎海后海(簡稱后海),橋東稱什剎海前海(簡稱前海)。什剎海風(fēng)景秀麗,被稱為“城中第一佳山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南昌市| 元阳县| 阿尔山市| 邵东县| 营山县| 花垣县| 恩平市| 阳春市| 顺昌县| 闻喜县| 阿瓦提县| 宁强县| 凤山县| 泉州市| 镶黄旗| 隆昌县| 平远县| 罗定市| 崇文区| 五指山市| 青神县| 通榆县| 清镇市| 普陀区| 延长县| 桐乡市| 南部县| 黄大仙区| 开封县| 永胜县| 晋州市| 平湖市| 裕民县| 泽普县| 湖州市| 广昌县| 晴隆县| 文山县| 吴忠市|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