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恐龍是否像現代爬蟲類一樣的冷血動物,還是如鳥類和哺乳類一樣的溫血動物?最近幾年來,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爭論。有些古生物學家指出,許多后肢長的恐龍直立走路,而且跟哺乳動物一樣靈活敏捷。除了這個論點之外,雖然還有其他幾個論點支持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說法,但是許多專家仍然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
恐龍為什么在七千萬年前絕了種?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實的答案。近代有人推測,恐龍絕種的原因,可能是當時宇宙輻射增強了,不過,無論是什么真正原因,都必與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有莫大關系。
荒僻的斯匹茨倍爾根群島,位于斯堪底納維亞半島北端極之間的中途。1960年8月3日傍晚,一隊來自不同國家的地質學家,在那里兩個島上勘探一個陡直的砂巖峭壁頂端。島上砂巖形成于白奎紀,即屬爬行類時代的中生代最后一個的世紀。這次考察觀光,由奧斯陸大學教授安納托海恩茲率領。巴黎的德拉帕倫教授和另一名隊員拉費特,從峭壁頂爬下到達海岸。他們回頭仰望高聳的峭壁時,發現壁面上有一些巨大腳印。沒多久,其余隊員也都攀爬下了峭壁,觀看了那些腳印。
他們數出十三個腳印。每個腳印長二十五英寸至三十英寸,都清清楚楚地有三個腳趾。其中七個腳印形成一行,首尾相距四十五英尺,顯然是一只大獸用后腿走路時踏成的。其余腳印則散向各方。目擊者都確信,所見的是一只大恐龍留下的腳印。
這批地質學家初時認為,那些腳印屬于一種與暴龍相似的龐大食肉恐龍。但是仔細觀察過腳印以后,發現腳爪不太顯著;因而推斷,大概是足趾粗硬的巨大食草恐龍留下的。德拉帕倫教授后來再研究過腳印,深信這是下白堊紀的禽龍,距今發現這些恐龍腳印,使人既感興奮又感失望。據發現這批恐龍腳印,使人既感興奮又感失望。據德拉帕倫教授說:“這次發現安全出乎意外,我們無法琢磨……連一支可以鉤盡腳印輪廓的粉筆也沒有……量過腳印,繪下略圖后,我們就得離開,因為‘瓦爾吉倫’號游覽船在等著我們啟航……”,這些腳印太重要了,所以打算再到那里去琢磨琢磨。于是第二年,另一個由挪威北極研究所納塔沙海恩茲博士率領的娜威瑞典聯合考隊,動身前往該地去。
如果說1960年考察觀光隊隊員對在斯匹茨倍根發現巨大恐龍腳印感到意外,那么不妨說,此后世界各地許多古生物學家也同樣感到驚訝。到現在為止,在英國和北歐各地曾發現一種叫做禽龍的恐龍。過去150年間,這帶地區發現一些禽龍腳印,還有大量禽龍骨骼出土。斯匹茨倍爾根出現這種大恐龍,即是說目前北極地區的一個島與歐洲大陸之間,在白堊紀初期一定曾有陸地相連。這項發現還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恐龍分布區的范圍向北推得更遠。這次發現腳印的點,僅距北極800英里左右。在此以前,發現恐龍遺跡的點,最北距極北2500英里左右。我們早已曉得,白堊紀舊代是恐龍支配地球的時代,但從斯匹茨倍爾根的發現可知,期分布區的北方界限再向北推移了,分布范圍比以前料想的大得多。
白堊紀恐龍的活動范圍向北伸展,因而擴大了這種爬蟲在演化過程最后階段的已知分布區,雖然新奇有趣,但同時也引起了有關它們所處環境與氣候到底經歷過什么變化的問題。我們可以假定,如果我們對現代爬蟲類的知識,肯定也對早已滅絕的爬蟲類可以適用,到么中生代的巨大恐龍應該是熱帶和亞熱帶動物。我們還可假定,恐龍如現代爬蟲類動物一樣,不能自行調節體溫。因此它們的體溫與周圍環境的氣溫必然相差不遠。這兩項假定如果都正確,恐龍就必像現代的鱷,生活于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中。它們的體形太大,自然無法像晰蝎或蛇那樣潛伏地下避過嚴冬。因此發現大恐龍腳印和骨骼的地點,似乎可能都是終年炎熱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