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至6500萬年前的一類陸生動物,是中生代的最具優(yōu)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于陸生(棲息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但不能直立行走,統(tǒng)治地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達1.6億年之久。恐龍是爬蟲之王,最初在地球上出現時,自然環(huán)境是最適宜冷血動物的。當時大陸氣候普遍比目前炎熱。爬蟲品種繁衍甚多,約在二億年前,地球的環(huán)境已為恐龍的誕生安排了一切。
最早的原始恐龍,愛好直立,用后腿走路,是掠食其他爬蟲的食肉動物。許多恐龍后來演化成食草動物,其中若干種還回復到用四條腿走路。另一些更向驚人的方向演化,變得會飛。
早期的食肉恐龍中,出現了一種巨大的食肉恐龍,例如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在地球上稱霸一時的翼龍。翼龍直立走路,從鼻尖到尾端約長四十英尺。頭部約長三英尺,巨領生有像軍刀似的利齒。翼龍之后有暴龍。暴龍是一種更大的食肉恐龍,也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食肉動物。暴龍的頭蓋骨和領,都比翼龍大兩倍,全身約長五十尺,頭部離地面約二十英尺。
食草恐龍與這些可怕的食肉恐龍共棲一起,自然需要特殊的自衛(wèi)方法,以求生存。例如劍龍背部聳起兩排骨板,甩動的尾巴上生有尖棘。鎧龍的甲殼邊緣生有利刺,必使掠食者不敢妄動。
如果我們今天認為古時有過任何涼快的地區(qū),那就必在兩級附近。說到這里必須解釋一個問題。禽龍顯然是一種食草恐龍,需吃大量植物以維持龐大的軀體。可是植物每天需有充足的陽光才能繁殖。斯匹茨倍爾根群島位于北極圈和北極之間,冬季四個月完全不見太陽。因此,就斯匹茨倍爾根群島目前的位置來說,即使氣候遠較今日暖和,禽龍每年也有四個月時間找不到食料。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怎么解釋呢?新近的發(fā)現似乎證實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學說認為,目前的各個陸塊,在太古時曾是一整塊大陸,叫做聯合古陸,后來分裂為數塊,經漫長時間后才漂移到目前的位置。根據這個學說,斯匹茨倍爾根群島曾是歐亞陸塊的一部分,在白堊紀末期向北漂移。禽龍生存之時,斯匹茨倍爾根地區(qū)可能處于較南的位置,有充足陽光可使禽龍需吃的植物生長。
近年來,“地極遷稱”的學說作了補充說明,已經甚受注意,還獲得許多人支持。研究巖石里的磁性,似乎說明在過去的地質時間中,兩極并不是在目前的位置。根據一些權威學者的意見,恐龍時代的北極位置,是在西伯利亞北部某處。如果真是這樣,斯匹茨倍根群島當年的緯度,就與目前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約莫相同,靠南的位置足以維持植物生長,供應禽龍食料。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和地極遷移學說,都與北堊紀時代地球氣候較為暖和證據相符合,適于解釋恐龍何以能在斯匹茨倍爾根地區(qū)生活。
近年來,“地極遷稱”的學說作了補充說明,已經甚受注意,還獲得許多人支持。研究巖石里的磁性,似乎說明在過去的地質時間中,兩極并不是在目前的位置。根據一些權威學者的意見,恐龍時代的北極位置,是在西伯利亞北部某處。如果真是這樣,斯匹茨倍根群島當年的緯度,就與目前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約莫相同,靠南的位置足以維持植物生長,供應禽龍食料。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和地極遷移學說,都與北堊紀時代地球氣候較為暖和證據相符合,適于解釋恐龍何以能在斯匹茨倍爾根地區(q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