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歷史故事精選
-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
- 2288字
- 2021-07-20 16:50:53
導讀
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其中,都是歷史長河里的一個小分子。和無限的宇宙相比,有限的個人生命是短暫的、渺小的。但幸好我們是萬物之長,耳聰目明,能認知能讀寫,能思考能記憶,能判斷能創造,因而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就成為可能。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論讀書》)這是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闡釋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唐太宗也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政治家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談到自己寫作《史記》的目的時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則把對歷史的探索提高到了“天人之際”的哲學高度。可見,不論個人還是國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學習歷史、理解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都有助于認識現在,把握未來。
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有中國的歷史文明沒有斷裂,綿延至今。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距今近六十萬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簡單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布中國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人工栽種的稻谷和粟粒及農耕工具。
《史通》有言:“史官之作肇自皇帝,備于周室。”中國真正詳細的歷史記載也已有幾千年了。中國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度,讀史、撰史的傳統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專門的史學研究;商周時代的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由此可見,中國的史官制度也有很早的淵源。漫漫中國史依附著甲骨、青銅器、絹帛、紙張流傳至今,給無數志士仁人以思索和啟迪。
而關于世界歷史的分期,學術界并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歐洲歷史習慣上有“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的說法,馬克思主義史學則一般分為原始社會階段、奴隸社會階段、封建社會階段、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等。但是要知道人類歷史的發展并不平衡,世界各個不同地區進入某一社會經濟形態有早有遲,在某一社會經濟形態中經歷的時間也有長有短。特別是自歷史進入文明時期以后,很少看到絕對純粹屬于這一階段或那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形態,也很少看到絕對整齊的、單一發展的由低級社會經濟形態逐層向高級社會經濟形態的過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斷限問題上,目前仍然存在著分歧。
簡略地說,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古老的蔚藍星球上,人類歷史已經有幾百萬年。一般把500萬年前至公元前5000年稱為“遠古時期”或者“史前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開始出現。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古代文明開始出現,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這些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人類今天所擁有的許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人類社會迎來文明的曙光之后,相繼進入興盛繁榮時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人開始在愛琴海地區、巴爾干半島南端定居。從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起逐漸形成一些奴隸占有制國家,出現了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的“黑暗時代”。公元元年左右,羅馬帝國建立,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總共控制了大約五百九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西方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稱為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一千年封建社會的歷程。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從這時候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體系的歷史。人類歷史也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密切聯系的整體。
縱觀整個世界歷史,大大小小的事件浩如煙海,脈絡繁復龐雜,短時間內厘清頭緒、全面掌握顯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我們沒有必要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不妨從簡單的小故事入手,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學習知識,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人類是很善于講故事的生物,人類講故事的歷史,比文字的歷史更為久遠。在尚無文字來記載歷史之前,后人依據的就是先輩口述的史料。無數生動的歷史事件被編成故事,口耳相傳。如果沒有“講故事”,過去許多生動的歷史早就幻作煙云。更多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不是通過典籍,而是從長輩的講述中初涉歷史的。
一般意義上的“故事”是可以虛構的,然而歷史故事必須首先尊重歷史事實。也就是說,真實性是第一位的,故事性是第二位的。有價值的歷史故事,絕不能以犧牲真實性為代價去片面追求故事性。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要最大可能地做到兼備故事性與情節性,否則,無數鮮活的歷史就會像化石和標本一樣缺乏生氣。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歷史故事納入本書。這里僅選取有代表性的一些篇章,盡量采用名家之作,時間跨度從古至今,以求體現出中國及世界歷史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及世界歷史通俗化、大眾化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讀本,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肯定。我們參考前人的著作,選編了這本精選集,奉獻給讀者,希望能有所裨益。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