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中學的時候有個問題,一直都搞不明白,居然有同學語文成績不及格,自己的母語隨便考,起碼能及格吧,真的有同學不及格,后來呢,就發現雖然是母語,但是吧也不能掉以輕心,也要講究一個學習方法,才能把成績提上去,我們經常說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要把學習和生活分開,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習和工作是一樣的,因此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要把學習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想當然,個人意志過強,語文考試兩個大頭就是閱讀和作文,如果你投入過多的個人意志,那這兩塊一般都不會得到一個很好的成績,因為不管閱讀還是作文,都是有套路的,你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去答,不符合標準的價值觀,寫一篇作文,完全按自己的心意不斷的勾勒自己的宏圖愿景,怎么樣放飛自己的思維,閱卷老師一定不會打高分,你一定要摟著點兒克制自己的感性,要吹捧和諧啦,贊美幸福啦,歌頌苦難啦,符合這個標準的價值觀,然后才能被認可,少加議論,多引敘事,感動就完了,各種感動,各種感激,一定可以拿高分,剛才說了,學習和生活是分開的,所以在學習上就比方說這完成一篇作文,你可以寫的冠冕堂皇怎么樣怎么樣,違背自己的意志,那其實都沒關系,不用有負罪感,因為這不是你的生活,學習結束,當你回歸自己的生活,你照樣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去交朋友,去娛樂都完全沒問題,就是一旦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你就要降低姿態去迎合,這個沒什么丟臉的,為了得高分嘛,為了求一個好成績,不寒磣,再說閱讀,這里基本上選的文章也都是符合標準價值觀的。去分析它的時候也不能帶個人的情緒,這就往標準價值觀上去靠,肯定能拿高分啊,語文成績好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特別聰明的,就是它可以很好的把生活和學習分開,生活中盡情放飛自我,那學習的時候呢?這里特別指在語文課上,就是他會很能裝糊涂,它就自動帶入那一套標準公式,因為無所謂嘛,它只是你進步的臺階,是被你踩在腳下的,而不是扛在頭上的,這是很聰明的人,所以他的語文成績會很好,那還有一種呢,就是生活和學習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且完全相信標準價值觀,不管他的學習還是生活,完全沉浸其中,都是自發的,他不是借用什么公式或者什么方法,就是自發,他就是這么想的,那這個不得高分,天理難容,但是如果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第二種人,因為第二種人可能會短期內能拿高分,但是長遠來看未必會活的很幸福,都想自己的孩子成為第一種人,就是裝糊涂,但更多的其實是處在中間的普通人,語文成績只要把作文的和閱讀這兩塊拿下,基本上拿個高分問題不大,前面的都是些基礎題,只要上課不走神兒拿下很輕松,我記得我當年的語文成績一直都還不錯,也沒怎么刻意的去研究什么方法,但基本上百分制的話,能考個80左右,我們候可能努努力能上到90多,就是對我來說還好啦,語文嘛拿滿分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剛才分享的都是干貨,勉強可以說是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