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鄉人》:感動至落淚的共鳴
在互相網時代,想看電視劇或電影,相信對于稍微會操作電腦的人來說都不是件難事。但在各類題材繁雜的影視海洋中,相比那些反映青春偶像,愛恨情仇的電視劇片子,我更喜歡貼進生活,關注底層人物的作品。曾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網上搜索這類片子,但感覺太少了,正當我要關閉搜索窗口時,《外鄉人》出現在我的眼界。
首先這部片名吸引了我,當我抱著看看的態度看完了《外鄉人》的時候,我是第一次被一部電視劇感動至落淚。至此,我相信了好東西還是有的,只是有待我們去尋找而已。在隨后,我又看同導演的作品《春天里》,它依舊沒有讓我失望。
《(春天里)生存之農民工》和《外鄉人》是管虎導演的兩部極具接地氣,平實的作品。劇中,大部分演員除了鄭士則、黃渤、等幾個成名的演員外,大部份配角、群眾演員均是來自社會底層的一線民工,他們以最樸實的演技獲得廣大觀眾朋友的好評。
《生存之農民工》是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民工,他們在東北一個小縣城的討薪歷程和奮斗故事。民工的樸實、老板的圓滑、在你來我往中幾經周旋較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縣城里幾個老板手下的小混混對討薪民工的欺壓、毆打、追趕、無不體現著當下民工的生存真實概況。
當一群要不到工錢的民工,被另一群新來的主體工程的工人們趕出活動板房時,那種露宿街頭而無人問津的時候,那個極具悲閔的場景,深深觸動著我的靈魂。我想要問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雖然是電視劇,但這無不反映當下民工生存的真實困境,前段時間看新聞一群討薪民工露睡北京地鐵通道,這正好映實了劇中的寫照。我想說,這樣一部具有穿透力的作品,它無不拷問著一群人的良知。
而《外鄉人》是《生存之農民工》后又一力作,講述改革開放后,一群外來工在上海這座城市漂泊打拼奮斗的故事。其中有建筑工人、賣包子的、開發廊的、弄二手房的、擺攤的、修自行車的、開裁縫鋪的、農村來的作家、唱戲的、賣保險的、他們各自在劇中穿插,給觀眾承現了一個個小而平凡的故事,他們似工業時代,經濟時代前行的推力,但他們又都被統一稱作外鄉人,這是一種無法融入而又割之不去的疼痛。
這群外來工懷著美好愿來到上海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他們一開始的便受到上海本地人的嘲諷,排擠。但因為大家租住在一個大院里一條叫著南潯的街上,抬頭不見低頭見,漸漸地經過相處,外地人與本地人開始互相關心起來,互相交往,最后變成好鄰居,展現了一幅現實中的城中村生存圖。
這些小人物之間的故事,折射出來的卻是生活中的大道理,也展現了在城市中極限生存的故事,比如;因跑保險累死在出租房的保險員,還有裁縫鋪老板的親戚與上海人家女兒的曲折愛情故事,無不反映城鄉之間的生存差導。當然在其間,國家發生的一些大事也與他們息息相關,如非典、北京申奧成功、雪災、汶川地震等等……好像祖國開心,他們就開心,祖國難過了,他們也難過。
在劇中,導演和跟拍組以2008年他們住的大院拆遷而各奔前程的故事而結尾,卻給人留了更大的聯想和空白。至少,在個人看來這樣的作品是比較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風花雪月是寄個人之情感,而這兩部劇卻是以大愛之心,抒情時代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