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像高手一樣思維與運動(套裝共8冊)作者名: (英)丹尼爾·科伊爾 (美)瑪希·埃爾博爾等本章字數: 2485字更新時間: 2021-07-09 18:12:54
序言
從菜鳥到高手
從《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開始
幾年前,我在一家雜志社工作,有機會走訪了一些人才溫床,就是那些在體育、藝術、商業、數學等領域誕生了大量世界級人物的小地方。這些地方包括:
· 位于莫斯科的一家破爛不堪的網球俱樂部,該俱樂部在2009—2011年培養出的世界排名前20的女選手數量超過了美國全國培養出的數量。
· 阿迪朗達克(Adirondacks)是一座簡陋的音樂營,學生在那里可以在7周內取得在其他地方1年才能取得的進步。
· 加利福尼亞州內陸城市圣馬特奧縣的一所憲章學校(1),該學校在4年內將常年墊底的學生數學成績大幅提升、名列前茅。
· 達拉斯的一家聲樂室,該聲樂室在過去10多年里培養的流行音樂天才創造了成百上千萬美元的市場價值。
這些調研還讓我結識了一種不同類型的溫床:全美各地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它們正在研究關于天賦開發的新科學知識。數百年來,人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天賦基本上是與生俱來的,是出生時自帶的基因。但現在,得益于包括K.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Dr. K. Anders Ericsson)、道格拉斯·菲爾茨博士(Dr. Douglas Fields)和羅伯特·比約克博士(Dr. Robert Bjork)在內的大量科學家的努力,人們對天賦的傳統認知被顛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在決定天賦的因素中,基因起的作用要遠低于我們的想象,而行動起的作用則遠超我們的想象。具體來說就是,天賦是高頻的練習與促進人類大腦發育(2)的動機的結合。我的項目演變成了一本書,名為《一萬小時天才理論》(3),書中講述了人才溫床是如何通過調整自身使其與大腦的自然機制相匹配,進而成功幫助人們習得技能的。
不過,一路走來,我在旅途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我不僅是一名記者,還碰巧是四個孩子的爸爸,一名義務排球教練員,還是一位女性曲棍球愛好者的丈夫。平日里,我們一家在學習和提升技能時會遇到一些常見問題,并為此感到焦慮和困擾。比如,我們如何幫助女兒學習九九乘法表?如何辨別孩子是一時興起還是真有天賦?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最佳途徑是什么?我們如何在不變成神經質父母或者避免讓孩子感到高壓和不快樂的情況下,鼓勵他們取得進步?事實證明,拜訪這些了不起的地方不僅僅讓我有機會成為一名好記者,還讓我有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教練和更稱職的爸爸。
事情開始于我拜訪第一個人才溫床之際,那是位于莫斯科的斯巴達克網球俱樂部(Spartak Tennis Club)。在探訪該俱樂部的第一天早上,我散步時看到一些排球運動員在無球的情況下用慢動作揮舞球拍,而老師仔細地調整糾正他們的動作。我注意到,老師們會習慣性地將不同年齡組的球員混在一起。我觀察到年輕運動員的目光會牢牢地鎖定著更為年長的球星們,就好像他們正在腦海中擊潰對方完美的正擊和反手拍動作。這時,我腦中的一個想法開始成形。
我知道自己回家后一定可以用得上這些素材。
此后,只要我發現了一個有價值的建議或是可能有用的方法,我都會將其摘要記在筆記本上,并用醒目的粉色便利貼將那一頁標注好。我草草地寫下類似于“要用夸張的方式去做新動作”、“壓縮練習的空間”以及“多多休息”(我個人偏愛的)等建議。在調研的那一年里,我的筆記本邊緣“長”出了茂密的“粉色森林”。
這些建議得到了相當好的反饋,我家孩子的小提琴、鋼琴演奏技巧,我妻子的曲棍球技巧以及我執教的小聯盟棒球隊的勝負比(這支歷史表現糟糕的隊伍在我手上以全明星陣容取得了10勝3負的成績,差點兒打入區域賽)都得到了迅速且穩定的提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出版之后,我開始聽說一些團隊根據書中提到的指導原則打造屬于他們自己的天賦開發項目:這些團隊包括緬因州的一所憲章學校、明尼蘇達州的一個護理團隊、佛羅里達州的一所高爾夫學院、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SAT(4)預備班、一支大學一級聯賽籃球隊、一家軟件公司、軍事特種兵訓練組織和幾支專業運動隊等。我不斷旅行并拜訪了更多的人才溫床,與更多的大師級教練交談,補充了更多的粉色便利貼。在某一刻,我意識到自己有必要將所有的建議整合到一個地方。
這本書就是那個地方。
接下來是我搜集的用于提升技能的簡單且實用的小貼士,它們源于我拜訪的人才溫床和研究那些溫床的科學家。這些建議都經過了實地檢驗,科學合理,最重要的是簡明扼要。因為歸根結底,我們每個人都疲于應付繁忙復雜的生活。父母或老師、孩子或教練、藝術家或企業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當談到天賦開發這個話題時,我們可以用一本用戶手冊告訴大家“做這個,別做那個”。我們可以把大師級教練的建議塞進口袋里,可以用一本口袋書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成為高手要堅守的52條原則
讓我們從這些原則開始:
(1)所有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天賦;
(2)我們不確定如何充分開發這些天賦。
對于我們多數人來說,開發天賦的關鍵詞是“如何”。我們如何認清自己和身邊人的天賦?早期階段該如何培育天賦?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進步?如何在不同的策略、老師和方法中進行選擇?
這本書的根本思想:開發天賦的最佳途徑是根據已被人才溫床驗證的技巧去練習。我將搜集的小貼士分為三個自然范疇,這樣的劃分也構成了本書的框架:
(1)做好準備:激發動機并為你想要習得的技能做好規劃;
(2)提升技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進步的方法和技巧;
(3)維持進步:度過瓶頸期,保持熱情,為取得長期的成功而培養習慣。
書中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一系列的小貼士。這些貼士簡明扼要,不是因為我將它們過于簡化,而是因為簡短才能擊中開發天賦的痛點。雖然神經科學基礎迷人且復雜,但都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基本真理為基礎。正如大師級聲樂教練琳達·塞普蒂安(Linda Septien)所言:“這不是魔法,這也不是難事。這事關努力工作并聰明地工作。”
這同樣事關用適合我們生活的方式去努力。這也是我們將這本書設計成口袋書的原因——可塞到口袋、文件夾或運動包里。
從打高爾夫球到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從彈奏吉他到管理一家創業公司,無論你打算開發何種天賦,你都要確信:有一種機制是與生俱來的,它可以將你從笨拙的菜鳥改造成具備高效行動力的高手。決定這種機制的不是你的基因,而是你的行動。每一天,每一次練習,都在引導你通往那個不同的未來。這是個大有裨益的想法,而最讓人信心滿滿的是:我上面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