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談處群(中)——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因

  • 談修養
  • 朱光潛
  • 3447字
  • 2021-06-22 11:56:29

近代社會心理學家討論群的成因,大半著重群的分子具有公同性。第一是種族語言的同一,其次則為文化傳統,如學術、宗教、政治及社會組織等,沒有重要的分歧。有了這些條件,一個群眾就會有公同理想、公同情感、公同意志,就容易變為公同行動,如果在這上面再加上英明的領袖與嚴密的制度,群的基礎就很堅固了。拿公同性一個標準來說,我們中華民族似乎沒有什么欠缺可指。世界上沒有另一個民族在種族語言上比我們更純一些,也沒有另一個民族比我們有更悠久的一貫的文化傳統。然而我們中華民族至今還不能算是一個團結緊密而堅強的群,原因在哪里呢?說起來很復雜。歷史環境居一半,教育修養也要居一半。

淺而易見的原因是地廣民眾。上文列舉群的公同性,有一點沒有提及,就是公同意識。同屬于一群的人必須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群確實是一個群而不是一班烏合之眾;并且對于這個群有很明了的認識,和它能發生極親切的交感共鳴。群的精神貫注到他自己的精神,他自己的精神也就表現群的精神。大我與小我仿佛打成一片,群才堅固結實。所以群的質與量幾成反比。群愈大,愈難使它的分子對它有明確的意識,群的力量也就越微;群愈小,愈易使它的分子對它有明確的意識,群的力量也就越強。群的意識在歐洲比較分明,就因為歐洲各國大半地窄民寡。近代歐洲國家的雛形是希臘和羅馬的“城邦”。城邦的疆域常僅數十里,人口常常不出數千人,有公眾集會,全體國民可以出席,可以參預國家大政,他們常在一起過共同的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群的意識自然容易發達。我們中國從周秦以后,疆域就很廣大,人口就很眾多。在全體國民一個大群之下,有依次遞降的小群。一般人民對于下層小群的意識也很清楚,只是對于最大群的意識都很模糊。孟子談他的社會理想說:“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边@是一個很理想的群,但也是一個很小的群,它的存在條件是“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一直到現在,我們的鄉民還維持著這種原始的群;他們為這種小群的意識所囿,不能放開眼界來認識大群。我們在過去歷史上全民族受過幾次的威脅而不能用全民族的力量來應付,但是在極大騷動之后,社會基層還很穩定,原因也就在此??尚艺哌@種情形已在好轉中,交通日漸方便,地理的隔閡愈漸減少,而全民族分子中間的接觸也就愈漸多。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這次的抗戰都可以證明我們現在已開始有全民族的意識和全民族的活動。在歷史上我們還不曾有過同樣的事例。

在地廣民眾的情形之下,群的組織雖不容易,卻也并非絕對不可能。它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人民難于聚集在一起做共同的活動,如果有一個公同理想把眾多而散處的人民攝引來朝一個目標走,他們仍可成為很有力的群。中世紀歐洲各國割據紛爭,政權既不統一,民族與語言又很分歧,論理似不易成群,但是回教徒占領耶路撒冷以后,歐洲人為著要恢復耶穌教的圣地,幾度如醉如狂地結隊東征。十字軍雖不算成功,但可證明地廣民眾不一定可以妨礙群的團結,只要大家有公同理想、公同意志與公同活動。這次簽約反抗軸心侵略的二十六個國家站在一條陣線上成為一個群,也就因為這個道理,從這些事例,我們可以見出要使廣大的民眾團結成群,首先要他們有公同理想,要盡量給他們參加公同活動的機會。公同活動就是廣義的政治活動。所以政治愈公開,人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機會愈多,群的意識愈易發達,而處群的能力也愈加強。因為這個道理,民主國家人民易成群,而專制國家人民則不易成群。我國過去數千年政體一貫專制,國家的事都由在上者一手包辦,人民用不著操勞。在上者是治人者,主動者;人民是治于人者,被動者。在承平時,人民坐享其成,“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在混亂時,人民有時被迫而成群自衛,亦跡近反抗,為在上者所不容,橫加摧殘壓迫。在我國歷史上,無群見盛世太平,有群即為紛爭攘亂。在這種情形之下,群的意識不發達,群的德操不健全,都是當然的事。

政體既為專制,而社會的基礎又建筑于家庭制度。謀國既無機緣,于是人民都集中精力去謀家。在倫理信條上,我們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國后家,公爾忘私,于忠孝不能兩全時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實上,家的觀念卻比國的觀念濃厚。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為國家做事,而在揚名聲,顯父母。一個人做了官,內親和外戚都跟著飛黃騰達。你細看中國過去的歷史,國家政治常是宮廷政治,一切紛爭擾亂也就從皇親國戚釀起。至于一般小百姓眼睛里看不見國,自然就只注視著家,拼全力為一家謀福利,家與家有時不免有利害沖突,要造成保衛家的勢力,于是同姓成為部落,兄弟盡可鬩于墻,而外必御其侮。部落主義是家庭主義的伸張,在中國社會里,小群的活動特別踴躍,而大群非常散漫,意見偶有分歧,侵軋沖突便乘之而起,都是因為部落主義在作祟。就表面看,同鄉會、同學會、哥老會之類的組織頗可證明中國人能群,但是就事實看,許多不必有的隔閡和斗爭,甚至于許多罪惡的行為,都起于這類小組織。小組織的精神與大群實不相容,因為大群須化除界限,而小組織多立界限;大群必擴然大公,而小組織是結黨營私。我們中國人難于成立大群,就誤在小組織的精神太強烈。

一般人結黨多為營私,所以“孤高自賞”的人對于結黨都存著很壞的觀感?!昂汗伏h”是中國字匯中所特有的成語,很充分表現中國人對于群與黨的鄙視。狐狗成群結黨,潔身自好者不肯同流合污,甚至以結黨為忌。這是一個極不幸的現象。善人既持高超態度,遇事不肯出頭,縱出頭也無能為力,于是公眾事業都落在宵小的手里,愈弄愈糟。成群結黨本身并非一件壞事,尤其在近代社會,個人的力量極有限,要做一番有價值的事業,必須有群眾的勢力。結黨的目的在造成群眾的勢力,我們所當問的不是這種勢力應否存在,而是它如何應用。惡人有黨,善人沒有黨就不能抵御他們。這個道理很淺,而我國知識分子常不了解,多少是受了已往道家隱士思想的影響,道家隱士思想起源于周秦社會混亂的時代,是老于世故者逃避世故的一套想法。他們眼見許多建設作為徒滋紛擾,遂懷疑到社會與文化,主張歸真返璞,人各獨善其身。長沮、桀溺向子路譏誚富于事業心的孔子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爾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他們不但要“避人”,還要“避世”。莊子寓言中有許多讓天下和高蹈的故事,后來士流受這一類思想的影響很深,往往以“超然物表”“遺世獨立”相高尚,仿佛以為涉身仕途便玷污清白。齊梁時有一個周颙,少年時隱居一個茅屋里讀書學道,預備媲美巢父、務光。后來他改變志向,應征做官,他的朋友孔稚珪便以為這是一個大恥辱,假周颙所居的北山的口吻,做了一篇“移文”和他絕交,罵他“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這件事很可表現中國士流鄙視政治活動的態度。這種心理分析起來,很有些近代心理學家所說的“卑鄙意識”在內。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身份,覺得社會卑鄙,不屑為伍,所以跳出來站在一邊,表示自己不與人同?,F在許多人鄙視群眾與政治活動,骨子里都有“卑鄙意識”在作祟。據近代社會心理學家說,群眾的活動多起于模仿。一種情緒或思想能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必須很簡單平凡,否則曲高和寡。所以群眾所表現的智慧與德操大半很低,易于成群的人也必須易于接受很低的智慧與德操。我們中華民族似比較富于獨立性,不肯輕易隨人,而好立異為高。宗教情操淡薄由此,群不易組織也由此。

傳統的觀念與相沿的習慣錯誤,而流行教育實未能改正這種錯誤。我始終堅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老話:“知識即德行。”凡是德行缺陷,必定由于知識不徹底。群的組織的最大障礙是自私心。存自私心的人多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念頭,他們以為損群可以利己,或以為輕群可以為重己;其中寡廉鮮恥者玷污責任,假公濟私、潔身自好者逃避責任,遺世鳴高。其實社會存在是鐵一般的事實,個人靠著社會存在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我們必須接受這些事實,才能生存。社會的福利是集團的福利,個人既為集團一分子,自亦可蒙集團的福利。社會的一切活動最終的目的當然仍在謀各個分子的福利,所以各個分子對于社會的努力最后仍是為自己。有人說:“利他主義是徹底的利己主義?!边@話實在千真萬確。如果全從自己著想而不顧整個社會,像漢奸們為著幾個賣身錢做敵人的走狗,實在是短見,沒有把算盤打得清楚。他們忘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句話的道理。他們的頑惡由于他們的愚昧,他們的愚昧由于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夠或錯誤。漢奸如此,一切貪官污吏以及逃避社會責任的人也是如此?!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掌教育的人們看到社會上許多害群之馬,應該有一番嚴厲的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金坛市| 阜康市| 定边县| 淅川县| 延边| 象州县| 邢台县| 荥阳市| 英超| 富阳市| 墨玉县| 通州区| 张家界市| 崇文区| 万荣县| 舒城县| 商水县| 铁力市| 景德镇市| 云安县| 塘沽区| 江都市| 塔河县| 乌审旗| 台安县| 天津市| 梅河口市| 余姚市| 萍乡市| 如皋市| 榆树市| 甘洛县| 邢台县| 肇庆市| 和顺县| 天峻县| 五指山市| 西平县| 莎车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