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一則誠、二則偽:極簡主義
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傳習錄·陸澄錄》
人類的通病在于,擁有太多時絕不肯失去任何東西,哪怕這個東西對他已毫無用處。這是典型的物欲,物欲可以遮蔽良知,當人的良知被物欲遮蔽時,最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復雜。倘若一個領導者是這樣,那對組織、團隊而言,無疑是個災難。因為把問題搞得復雜后,你很難輕易解決問題。若是抽身而出,會讓你的團隊成員看到你“無能”的一面。
沒有人會追隨一個“無能”的領導,若想讓人追隨你,你必須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其實這種能力,也不需要過多地去心外求索,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即可。
良知無由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即是知行合一。良知喜歡簡約,不喜歡復雜,因為在剎那的反應中,你不可能有過多的心思考慮太多。所以追隨你的良知,你就能成為極簡主義者,人人都喜歡簡單的事,更喜歡簡單的人,自然,你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追隨你。
王陽明曾說過,世間萬事萬物,越真切越簡易,越簡易越真切。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都是真切的事,也特別簡易,倘若吃飯和睡覺非要講究些排場,那就煩瑣了。
王陽明的這段話就是我們今天常常聽到和談到的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是提倡把事物簡單到極致的一種哲學思想。14世紀的英國人奧卡姆總結“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定律”,就是極簡主義的另一種表達。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這種思想的表達。
在介紹如何做到極簡主義的心法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和王陽明有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陽明的弟子安徽人劉韶,他正在做地方官。身為領導人,劉韶在領導工作中有很多苦惱。他對王陽明說,自從拜您為師后,后悔平時興趣太泛濫,導致沒做成一件事,每天都把時間花在處理一些瑣碎龐雜的事情上,很是不得要領。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我提高工作效率呢?
劉韶的煩惱可能是很多領導者的煩惱,他們每天都在生活和工作上忙得四腳朝天,總感覺所做的事瑣碎龐雜,可真正做成的事卻寥寥無幾。尤其在領導工作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身累心累,最后累得對工作毫無興趣。
是不是方法出現了問題?還是真的就有那么多瑣碎龐雜的事,使人無法完成?
我們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說的。他首先就否定了劉韶想要找到提高效率的簡單方法的念頭,他說:你想尋找簡單的方法來應對工作,這本身就是化簡為繁,找方法本身就是多此一舉。簡單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遵循天理。
感到忙碌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忙碌后沒有給你帶來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感受不到價值的實現,這才是問題。王陽明的看法是,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那說明你忙碌的重點不在天理而在人欲。
天理只有一個,人欲則千差萬別,所以,遵循一個天理就是簡約,就是極簡主義,而服從千差萬別的人欲則是繁雜,則是人欲主義。
按照王陽明的意思,你之所以每天都在忙碌,而且感覺忙的只是瑣碎龐雜的事,卻又做不成一件事,歸根結底,你忙的事不是遵循天理的事,而是在遵循私欲。
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私欲呢?工作中的天理就是工作本身,凡是和工作無關的都是私欲。比如認真工作就是天理,不想認真工作卻想得到更多物質就是私欲;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天理,這山望著那山高就是私欲。
王陽明指出,一個人一心想著滿足個人私欲,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他會計較利害得失。人一旦計較利害得失,就必定會受制于毀譽榮辱之心和得失之心。榮辱之心相互糾纏,是非之心相互排斥,做起事情來就會瞻前顧后,想得過多,受到太多雜念的牽制,如此反反復復,顛倒背逆。如果這樣去做事情,注定會非常麻煩而且困難。
劉韶所謂的“瑣碎龐雜”的事,其實并不是領導者工作中應該做的那些事。在工作中只有一件事:完成你應該完成的工作本身,除此之外,就是瑣碎龐雜的事情了。
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遵循天理,那他會發現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是其他任何事情都無法代替的。他同時也會發現,專注于工作本身時,其他所有的私欲竟然消失不見了。王陽明說,只要存了天理,就等于去了人欲,正是這段話最好的注解。
人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不易是正常的,因為無論是什么工作,無論是什么生活,都有難處。但倘若感受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快樂,就有很大問題了。這說明,你沒有用心對待你的工作和生活。孟子曾說,人生的修行并沒有什么復雜的,只不過是把丟失的心找回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找到極簡主義的天理,并沒有難度。天理雖然有萬千面貌,但都在我們的心中,心只有一個,我們只能向我們的心去尋找答案。只要根據自己心中的良知來判斷是不是出自公道的天理,這樣做事情最簡單,也是使事情極簡的唯一方法。
奧姆卡剃刀定律所說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倘若站在王陽明的角度來說,所謂“實體”不僅僅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那些外物,更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私欲。唯有私欲多,才會產生那些外物。

圖1-5
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基本可以得出極簡主義的王陽明心學心法來。
第一,極簡主義的本質就是真,“一則誠,二則偽”。“一”就是一心一意,“二”就是心意之外還有別的想法。王陽明的弟子去參加科考,王陽明囑咐他說,心無二用,一念在得,一念在失,一念在文字,是三用矣,這就是偽了。偽必不能成事。領導者在對人對事上都要抱著這種態度,要“一”不要“二”。
第二,王陽明說:“見人之為善,我必愛之;我能為善,人豈有不愛我者乎?見人之為不善,我必惡之;我茍為不善,人豈有不惡我者乎?”也就是說,極簡主義的本質是為善,因為善是真,惡是假,善是一,惡是二。
第三,盡心于自己的事。王陽明說:“君子之學,求盡吾心焉爾。故其事親也,求盡吾心之孝,而非以為孝也;事君也,求盡吾心之忠,而非以為忠也。”意思是,只盡孝盡忠即可,不能企圖讓人贊賞你是孝子忠臣。領導者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有任何私心,讓團隊成員成長就是讓領導者自己成長,不能奢望得到別人的鮮花和掌聲。
任正非說,未來的勝利一定是極簡的勝利,只有領導者先做到極簡,才能讓他人極簡,才能讓組織和組織的產品極簡。拼多多的黃崢則說,當你做判斷時,你需要用你的頭腦了解背景和事實,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智慧,而是面對事實的勇氣,這種勇氣的來源不是別的,而是用理性、常識來判斷。
常識是一目了然,毋庸置疑的,它屬于王陽明所謂的良知。而良知會被我們成長的環境、各種學習形成的偏見和個人利益遮蔽,祛除這個遮蔽,只用良知來判定,這就是極簡。
《人民日報》曾發過一篇談極簡主義的文章,它的受眾看上去是全體人類,其實更像是領導者的極簡心法。其入門法則就是: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的成就。
1. 欲望極簡
(1)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
(2)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企圖心上,對領導者而言,這種企圖心就是進化自己,顧及他人。
2. 精神極簡
(1)了解、選擇、專注于一到兩項自己真正想從事的精神活動,充分學習、提高自身。
(2)不盲目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3. 物質極簡
(1)明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買不需要的物品,確有必要的物品,買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2)寧缺毋濫,不囤東西,不用便宜貨、次品。
(3)精簡出門行頭,只帶“手、鑰”。
4. 信息極簡
(1)精簡信息輸入源頭,避免與己無關的娛樂、社會新聞。
(2)定期遠離互聯網、遠離手機,避免信息騷擾。
(3)APP使用少而精,刪除長期不使用的應用。
5. 表達極簡
(1)寫東西、說話,盡可能簡單、直接、清楚。
(2)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副詞。
6. 工作極簡
(1)不拖延。
(2)及時清理電子郵件。
(3)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
7. 生活極簡
(1)不做無效社交。
(2)鍛煉。
(3)穿著簡潔、不花哨。
(4)少吃含有添加劑的食品。
(5)喝白水和純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學成分的碳酸飲料和果汁。

圖1-6
實踐極簡主義的方法、角度有很多,關鍵點卻只有兩個:第一,要行動起來;第二,你要知道,所謂極簡主義是存天理去人欲的呈現,是追隨良知的必然。
企業領導人們或多或少都擁有這種極簡主義信條。比如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沒有經過媒體訓練,說話又太直白,難免會說錯話,希望大家能夠原諒。”他說得沒錯,任正非的講話的確都是大白話,都很直白。“直白”恰好是他有力的武器,也是極簡主義在表達上的表現。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未來的勝利是極簡的勝利。如果我們能做到極簡,這世界還有誰能打贏我們?”在任正非看來,領導者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極簡的,極簡是對準客戶的,外部要極簡,留給自己的則是極其復雜的。復雜留給自己,方便留給別人——這就是領導者任正非的極簡主義。
格力電器領導人董明珠最愛吃的食物是青菜,最愛喝的飲料是白開水,最喜歡的鍛煉方式是快走,她承認自己沒有什么娛樂,也沒有什么朋友。這種在別人看來寡淡的生活,恰好是她的極簡主義。
1519年,王陽明在南昌平定朱宸濠叛亂時對下屬說過這樣的話:做任何事前都要心中有譜,第一步是把事情簡化,簡化到極致;第二步是用最少的辦事人員;第三步才是管理人員。這是做事的玄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人不如少一人。世界上最沒用的是管理人員,其次是辦事員,最后則是事情本身。事情少而精,太多的人反而是累贅(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貴在謀始)。
他曾明確地指出:只有天下之至誠,才能立天下之大本。至誠即極簡,大本即人心。看似紛繁復雜的世界,其實都是天地誠心誠意、簡單地創造出來的。天地創造萬物時沒有任何私欲,只是自然而然地真誠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創造人類。世界上的事其實也是這樣,看似復雜,但一切事都由人的心制造出來,只要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也就是人類的良知,只要肯致良知,那一切就都簡單化了。
復雜的問題往往都摻雜著私欲,剖開私欲,即見人心。
領導者在自我極簡的同時,也要讓員工擁有極簡主義。如何讓員工做到極簡呢?只要遵守“四極”法則。所謂四極法則就是:極自然、極樸素、極通透、極和諧。
第一,極自然。王陽明有弟子來聽課時,著裝正統,正襟危坐,每走一步路都小心翼翼,王陽明就對該弟子說,圣人是不受這樣束縛的。第二天,該弟子穿了身乞丐服,搖著蒲扇來了,王陽明又提醒他說,圣人從不標新立異。這個弟子傻眼了,他不知道該怎么做才符合王陽明的胃口。
王陽明對他說,你來的目的是聽課,聽課就是你的工作,就是極自然之事,只要真誠地把課聽好就是知行合一,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做作和矯飾。所謂極自然,就是不做作、不矯飾,忠于職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要琢磨歪門邪道,或者刻意去做工作之外的事引起別人的注意。
第二,極樸素。有弟子問王陽明,秦始皇焚書是對的還是錯的呢?王陽明的回答是,如果秦始皇不是出于私意,那就是正確的。因為戰國末年,各種解釋經典的書五花八門,經典如果是一張素描,那么那些解釋經典的書籍就是為素描增顏加色,最后我們根本看不清畫的本來面目了。按王陽明的意思,只要留住那些經典即可,而經典是永遠質樸、無文飾的。
在工作中,如果你一心撲在工作上,那就會減少各種各樣的欲望,專心做自己的事,從心靈上而言,就顯得質樸無華,簡單樸素。而你一旦用心在工作上,也自然會找到簡潔高效的工作方式,這就是極樸素。
第三,極通透。王陽明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被各種欲望糾纏,只關注在做事上存天理,那他的內心就是通透的。而內心的通透能使其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都顯得通透、簡單、真實、城府不深,這樣的人在任何生態環境中都是他人喜歡的對象。
所謂極通透,就是要求在工作圈內人與人的關系簡單透明,沒有什么“密室政治”。倘若不通透,你既要工作,又要搞辦公室政治,如此分心,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辦公室政治,你都不可能搞好。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通透無比,那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個境界:極和諧。
第四,極和諧。和諧不是看上去大家你好我好,而是可以毫無防備地進行良知交換。每個人如果極自然、極樸素、極通透,那整個團隊自然而然就會和諧無比。王陽明曾說:世間人常常計較利害得失,所以喪失良知。其實計較利害得失,所喪失的不僅僅是良知,還有你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四極法則是領導者自我管理和向員工輸入的根本法則,它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去掉多余,凡事找規律,基礎是誠信;二是系統思考、大膽設計、小心求證;三是“一張紙制度”,也就是無論多么復雜的工作內容,要在一張紙上描述清楚;四是要堅決反對虎頭蛇尾,反對繁文縟節,反對老好人主義。
正確運用四極法則,就能讓員工欲望極簡、精神極簡、工作極簡、生活極簡。四極法則就是讓人用最簡單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并取得最好的成效。它是做到極簡主義的唯一法門,也是王陽明心學在工作中提升效率的最好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