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后記

  • 嘲諷錄
  • 遠游書生
  • 8957字
  • 2024-03-07 00:52:54

我寫作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腦子里忽然跳出靈感,有時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的原型,有時候是一句意境絕美的詩,有時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怎么形容那種感覺呢?大抵就是,這個念頭出現的那一瞬間,腎上腺素拉滿,思維完全陷入一種難得的空靈狀態,同時解鎖孤芳自賞狀態,什么馬爾克斯,海明威,黑塞,余華,莫言,陳秋實之流,通通不在話下。待我把靈感付諸筆端,所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那個獎,通通都是我的囊中之物。如果借用打游戲的話來說,那時候的狀態就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一挑五都不再話下。

第二個階段,是等顱內高潮自嗨過去之后,就開始看著妙手偶得的半句詩發呆,看著琢磨出來的故事原型發呆,然后乖乖地給余華、莫言、馬爾克斯、陳忠實、張愛玲各位老師一一道歉——剛才我的嘴臉太猖狂了,給各位賠個不是。只不過,既然夸下海口,就要硬著頭皮寫,于是又要去讀書,做筆記,寫讀后感,模仿茨威格,模仿毛姆,有時候也模仿意林、讀者,甚至是大冰,還有一些網文的寫作風格。對于所有的寫作者,模仿是他們走上寫作之路的第一步,畢竟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擁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事實上,很多人一開始連基本的流暢寫作都做不到,他們寫的東西,要么太刻板,像是文件,要么語句蹩腳,網絡風格太濃,口語化太重,只不過也正常,專業化分工的社會里,大家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就好,不需要具備太強的中文寫作能力。模仿得久了,揉的風格多了,有時候會拼湊出一堆詭異的怪物,有時候,作者就會在各種風格中找到自己寫作的風格和方式。這就好比,我們最開始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在家庭的教育,社會的耳濡目染之下,變成一個符合社會規范的人,美國的土壤中長出美國人,中國的土地上生養中國人,英國的水土養育英國人。只不過,即便接受了太多的環境影響,到一定擁有自我意識的年紀,人還是會擁有不同于家庭成員,不同于地域,不同于國家的性格,因而這時候,我們稱其為獨一無二的人。寫作這個行當,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即便是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讀后感,可是真正開始去寫作的時候還是會舉步維艱。倒不是故事構思不好,也不是人物描寫欠佳,更不是不夠旁征博引,寫作的第一步,將腦子里的東西準確生動的轉述出來就是一件難事。有時候,即便看似成竹在胸,腹稿打了好幾遍,可是真正訴諸筆端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也不滿意,哪兒也不滿意,有時候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奇巧的話,卻一點兒不適合語境。

而跨過第一步,還有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巴拉巴拉,一直到寫完,寫完還要修改,反反復復,就和程序員修改錯誤一樣,一個一個比對檢查。只不過,bug可以修復,而寫作有時候卻越修越錯,越改越矬,整到最后還不如初稿。這種情況,想必做設計的人最懂了,好不容易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出草圖,你滿心歡喜遞給客戶時,他又挑肥揀瘦,這不滿意,那兒不滿意,于是為了掙那幾文窩囊廢,你就耐著性子,一邊罵娘,一邊修改,結果最后客戶卻覺得,還是原稿最好。那樣的心情,是無法言說的,因為那時候,再有素質的人,也很難不把客戶的祖宗十八代問候個遍。只不過,設計師可以罵客戶,可是寫作的人,只能罵自己,怪自己菜,怪自己笨,怪自己沒天賦。

第三個階段,是與自己和解。寫完一個故事,哪怕遣詞造句再差,其實寫完的那一刻也會有一點兒突然松了一口氣的感覺,這種感覺和高考結束,高中三年時光戛然而止一樣,有一瞬間的悵然若失,怎么就結束了,可是也就是一瞬間,如果叫他再來一次,肯定是打死也不愿意的,已經逃脫了,自然不會再返回去。接著就是重讀,一個作者,自己永遠是第一個讀者,如果寫的東西,自己都看不下去,那么別人估計也很難看下去。重讀是一種自我欣賞和自我批判結合的過程。一邊極高的審美告訴自己,我寫的還是不夠精彩,如果能再好點兒就更好了,很多地方還是有瑕疵,甚至是大的差錯;一邊一種自我滿足告訴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起碼堅持下來了。這跟上了大學后重新回憶自己的高中時代,畢業之后追憶自己的大學年華,行將就木的時候反思自己過去的一生如出一轍,我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有愚蠢的地方,犯過錯誤,鬧過笑話,摔過狗啃屎;也有過短暫的高光,一張獎狀,一段美滿的戀愛,一個堅持了挺久的愛好,一張美麗的照片。做完這些,就是去迎接下一篇稿子,直到再也不寫,或者再也寫不動為止。

寫這本書,就完整地經歷了這三個過程:大一年級的時候,我忽然想要寫一部書,紀念我逝去的高中生活,記錄一下我大學的新鮮經歷,于是乎《胡言》誕生了。待到大二,出于一種表達想法的愿望,我忽然很想寫一些諷刺小說,諷刺一些我看不慣的人和事,以及表達一下我的態度。之所以只能諷刺,一方面是我的寫作水平在《胡言》的簡單調教下,我個人認為已經具備了寫小說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個人在現實生活中說話,沒啥人聽,于是只能在網絡上當個鍵盤俠,寫寫東西,發發牢騷。于是,《嘲諷》就這樣迎來了出生。

寫作《嘲諷》的時間跨度很大,從20年6月份,到24年3月份,將近四年,橫跨了我大二到大學畢業進入工作的第一個年頭。四年里,我的寫作風格一直在變,有時候,一篇文章變一個,有時候一段時間換一個,很難保持統一性,可能寫作的感覺會隨著心境和閱歷的變化而變化吧。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序言,所表達的意思大概就是:從前,中國有魯迅,如今,中國有胡某人。我就是帶著肅清文化界,整頓文壇的任務來的,什么這樣獎那樣獎趕緊給我準備好送上來,不要勞煩我親自去娶。是的,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可見一斑。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炫技表演的成分過重,一點兒不夠真誠,所以分享給同學看的時候,他們紛紛表示看不懂。

之后,我便開始懷疑自己的水平。我把自己的序重新讀了一遍,還是覺得怎么讀怎么高尚,一點兒問題沒有,肯定是他們太膚淺的問題。這也暴露出了我的特點:我始終是把自己當成第一讀者的,也就是說,我的書大部分都是寫給我自己看的。可是,我又寫出來了,發表到電子平臺上,讓其他讀者去看,又沒有照顧到他們的閱讀習慣。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我到底是寫給誰看?思考了很久,我最終還是得出了一個結論:我主要還是寫給自己看的,可能是給之后的自己看,也可能是寫給經歷過這段時光的自己看。至于其他人,如果真的感興趣,他們會看的,不感興趣,也就算了。畢竟,我不是寫網文的,我不需要讓讀者看得爽,我也不必求著他們每個月送給我月票。因為寫作終究只是我的一項愛好,一項證明我活著,是個會思考的人的愛好,而非職業。職業需要卑躬屈膝,點頭哈腰,需要放棄清高,需要一切以顧客為主,讀者就是我的爹,可是我不需要。我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業,我可以不用寫作養活自己。因為,職業寫作的人,十個里面有九個都是乞丐,跟學畫畫的一毛一樣的,就連鼎鼎大名如梵高之流,都是生前窮困潦倒,死后才美名遠揚。只不過,對我來說,那種死后盡享哀榮的事情,除了給獵奇記者和吃瓜群眾增加一點兒談資,一點兒逑用沒得。當然,如果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書哪天火了,我也是樂意的,畢竟頂級暢銷書作家,如韓寒,郭敬明之流,尤其是后者,雖然風評一直不怎么樣,但是版稅掙得是比誰都多啊!

寫作的時候,其實靈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可能是上課發個呆,靈感就來了,路上看見個美女,靈感也來了,摔了一跤,靈感也來了。靈感這事兒吧,誰也說不準。對于那些寫作技藝很純熟的人來說,靈感可能可遇不可求,一有靈感,身體便不受控制自己落筆成言,然后一氣呵成,文不加點,經典鑄成。對于我這種人來說,靈感就是說來不一定來,但是來了就來一堆,每一個都很精彩,簡直讓人挑花了眼。只不過,我總結了獲取靈感的一些方法:首先就是要細致地觀察生活,體察一切細微的變化,這是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靈感來源于生活,這句話是沒錯的。另外就是,要多增加自己的人生體驗,去旅行看大海,看高山,去城市街道穿行,去夜店聽白天沉寂的人們在酒精、香煙、噪音和荷爾蒙的環境里撒野,去圖書館看書,去咖啡店看小情侶斜靠在對方肩上……這是兩種挺好的辦法,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接下來就是動筆。動筆是真的很累人的一件事情。一本50萬的書,就拿陳忠實的《白鹿原》打個比方,我看書速度不快不慢,大概半個月就看完了,而陳老先生足足閉關寫了四年多,又經由各位編輯修修改改,刪減增補,最終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才和大家見面。至于連載小說就更不用提了,一個作者玩命寫了十多年,結果讀者一兩個月就看完了。所以說,對于讀者來說,一本書可能就是花一些時間看別人寫的一個故事,所以有人一年能讀好幾百本書,上千萬字。而對于一個作者而言,即便是打字,這么多字都要打上好幾年。所以,再高產如巴爾扎克,一年也寫不了365本書。水一篇小作文,或者心得體會,或者會議記錄,諸如此類的文章,倒是十分容易,我一個小時能寫三五千字。寫一個短篇小說,可能就得花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寫好。這種寫好,只是說講明白了這到底是個啥事兒,至于寫成歐亨利或者莫泊桑,則是技術問題,還有天賦問題,堆時間,是沒意義的。而寫作又最廢腦力,所以作家才喜歡干兩件事情:一件是睡覺,因為休息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用腦過度和體力勞動過度一樣疲憊,而且吃飯還不一定能恢復。另一件是旅行,我們經常看到作家各種旅居,一種是清幽舒適的環境適合寫作,另一種是他們需要時刻身體走著,這樣才能找到寫作的感覺。以前的人,寫作用紙筆,所以寫起來,要么費墨水,要么費紙。前者是寫的多,改的多;后者是丟的多,撕得多。現在的人寫作基本是電子化了,倒是不怎么占內存,但是一直盯著屏幕,眼睛也容易累,腦子也容易累。而我寫一會兒,可能就會去刷會兒短視頻,一刷刷一個小時,然后再回來寫十分鐘。上學期間又各種事兒:課外運動,上課,寫論文,實習,找工作,參加活動……所以,其實我真正寫作的時間不多。只不過,這是世界的常態,真的很難完全集中所有時間去做一件事情,或者不是很難,是一個人根本沒法只做一件事情。

很多次,其實不太想寫了,一方面自己寫的是在太垃圾,另一方面,寫完好像也不知道有啥意義。思考這種問題,就跟思考,我活著有啥意義一樣,想不明白。不想是不可能的,這種東西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想多了吧,自己腦袋又容易宕機。只不過,不知道為什么,特別無聊,不想看書,不想說話的時候,只要寫點兒什么,心情就會好一點兒,真寫出幾個好句子,做了一個好比喻,也會由衷開心一會兒,雖然那種感覺稍縱即逝,可是卻讓人懷念。這就好比,我踢一場足球比賽,助攻了別人一個,或者踢進一顆一樣讓人感到快樂和滿足。后來,我知道了,那就是成就感。雖說,那不是得諾貝爾獎一樣的榮譽感,可是這種成就感,卻是我在其他人多地方得不到的,所以也就顯得珍貴了。這可能就是人吧,縱使其他方面平庸得要死,甚至很垃圾,可是只要有一兩個興趣愛好,或者特長,就會立馬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擅長的事情,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人一輩子,一定要有一兩個興趣愛好,這樣即使平庸一輩子,可是也會輝煌那么一兩個瞬間。

寫完的時候,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心里在想,終于寫完了,卸下了一個很沉重的包袱,以前寫完一篇,就會有下一篇,現在寫完一本,可能下一本就要等一些時間了。終于可以歇一歇了!我還不是太想想下一本的名字,因為以我過去的經驗,當我想出它的名字,就代表我必須寫,不寫不行,而一寫就不知道啥時候停下來。我畢業了,沒太多時間做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因為生活需要我去解決一些當前主要的矛盾。只不過,這不會是我最后一次寫作,想要我封筆,除非哪天寫不動了,不然是不可能滴,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寫呢。有時候,真想有個可以植入腦子里的芯片,能夠把我所有的思考一下子全部轉化成文字,這樣的話,就算是叫我寫一萬本書,我也樂此不疲。可是,感覺不太現實,一方面,寫作是一個沉淀的藝術,芯片讀取的也不過是一瞬間的靈感,還是需要時間雕琢的。

其實,這本書本應該在大四寫完,這樣正好可以和我的第一部書合起來,一個紀念,一個思考,一個像是年輕人的浪漫灑脫,一個像是年輕人的不羈狂放,一個寫散文,一個寫諷刺小說,一個抒情,一個表達觀點,這樣的話,我的大學生活就很完整了。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快畢業的時候,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尋找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工作,處理家庭的瑣事,以及這樣那樣的計劃之外的事情,各種人情往來,導致自己獨立思考和寫作的時間變得很少。我仍記得,在大四下畢業實習的時候,我每天六點多起床,蹬二十分鐘的自行車去趕地鐵,地鐵上人貼著人,腳挨著腳,連轉身都很困難,有時候甚至會懸空似的走一路,一個半小時之后到公司。工作的內容很簡單,簡單到我覺得一個初中生在經過培訓之后也能很快上手。哦,不對!以現在BJ初中生的平均水平,他們應該已經可以全英文無障礙交流、閱讀寫作,并且會抽空去參加高級的實踐課程了,這樣的小兒科,對他們來說,也沒啥挑戰性。我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些好高騖遠了,以至于開始被迫著讓自己去愛上這份工作,可是,時間一長,我就發現,這種清閑但是重復單調且不符合我興趣的工作,正在抹殺我的生活熱情,以及創造力。而這樣的一天結束之后,我還要乘地鐵,換自行車,回到學校,從外賣柜里取一份外賣,回到宿舍解決吃飯問題之后,洗澡睡覺。我一天的有效工作時長大概三到四個小時,可是我要花四五個小時來裝作自己非常努力地工作,再花幾個小時到一個自己厭惡至極的公司,花一個夜晚的時間讓自己得到短暫的喘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精力寫作,甚至沒有精力去表達,于是寫作計劃一擱再擱。甚至在此過程中,我的畢業論文都只是熬了幾個大夜就草草完工。于是乎,世界上又多了一份草率的學術垃圾。我知道這并非全然是環境的問題,而更多是我的問題,而我也沒有想要改變環境的想法。

我曾經在大一年級的時候,與我的老師有過一段對話,她覺得我在中文表達上小有天賦,按理說,英文也應該不差,可是為什么每次在課堂表現,以及考試中表現都不如人意。我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她問我是什么。我當時回答。到現在,我似乎有底氣告訴她,我完成了這樣一件事,哪怕這件事并不如考試得了一個優秀,亦或者獲得了一份漂亮的offer,但對于我而言,先把自己的思想縷清楚,把自己和世界的關系縷清楚,認清楚這個世界的部分真相,引發一些思考,遠比其他的東西重要。所以,有人用一篇論證嚴密、觀點新穎、結構嚴謹的畢業論文作為自己的階段性學業總結,那么我想《嘲諷》是一篇更能代表我在大學時代成長與蛻變的畢業論文,哪怕它的格式并不正規,哪怕它的文筆并不優良。

此外,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嘲諷》想要表達些啥,這個其實序言里寫了一部分,就是表達我對社會一些問題的看法,以及對一些現象的關注,這符合我傳媒專業的學生的身份。另外最主要的,其實就是輸出一些我的意識形態。之所以沒有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用意識形態,這是因為一般小說也好,散文也好,它表達態度的方式更多是通過塑造的人物,或者抒發的情感,《嘲諷》這部書里確實也有一部分是用這種方法的,所以我還做了一些批注,方便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人更好的理解我的意圖。只不過,從《一場漫無目的的漂流》開始,我就是直接在輸出我的價值觀,而這種幾乎具象化的三觀輸出,我覺得還是用意識形態來形容比較貼切。因為它沒有太多的故事性,大段大段的對話,不是我對自己說的,而是我想對讀者說的,我想要讀者知道的,沒有任何掩飾的。因為很多時候,文學作品立足于呈現一種現象,表達一些故事,塑造一些人物,讓人們從中感悟一些東西,獲得一些審美價值,可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開始各種解讀,以至于眾說紛紜,沒有答案。這固然是文學作品的一大魅力之一,可是,對于我而言,這種隱晦的東西不符合我心直口快的毒辣風格,于是我該罵直接罵,絲毫不掩飾,也直接表達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所以,《漂流》用了最簡單的類似靈魂對話的方式,寫了我對藝術,對寫作,對商業,對政治,對哲學,對人生,對愛情的看法。把這些東西全部集中起來,就是我的意識形態,也就是價值觀念。我始終無法和所有人完全地深入思想上交流,所以這種方式其實也算是一種讓別人認識我的方式,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重新剖析自己,重塑自己,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認同。

不過,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聊:譬如我最喜歡的足球問題,體育問題,以及文學問題中的殖民主義審美啊,女性主義問題的各種細分啊,各種社會現實以及其背后的各種社會因素啊之類的。我想,我以后如果有空,應該會添加進去,沒空的話,也就將就了,因為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寫完所有東西的,撿點兒主要的就行了。

最后送讀到這兒的朋友幾句話:

人這輩子,如果想要當一個現實主義者,接受了自己普通人的身份,想要四平八穩的生活,朝九晚五,那就遵從禮制,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愛崗敬業,誠信友善,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努力工作,工作中會有很多委屈,會很苦逼,也會感覺蹉跎,只不過,至少有錢賺,有五險一金。在上班之余,認識一些朋友,找一個戀愛對象,對方要足夠尊重你,你們要相互理解,什么事兒都商量著一點兒,相互包容,不要攀比,以后如果要生孩子,教育問題先達成共識,你既然平平凡凡就不要過度要求他出人頭地,但是也不要太溺愛他,讓他做個正直快樂的人就好。雖說這最簡單的一點本身就很難了,可是總有辦法的。人生一輩子,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玩,什么都有點兒,就挺好的。剩下給一個建議,一個醫學生的建議,保持規律的作息、飲食和生活習慣,每天動一動,瑜伽、散步、游泳、廣場舞都可以,人是一臺精密的機器,長時間不動,會生銹的,生病了再去求醫問藥,只會讓自己徒增折磨。所以,保持好習慣,好心情,才能多活些年頭,才可以看到祖國統一,中國崛起。

如果你有夢想,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不需要震古爍今,僅僅是為了體現你的價值。那么,至少說明你有闖勁兒,有夢想,值得鼓勵。不過,你要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世界上只有一種事情是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的,那就是什么也不做。想要成功,就要忍受很多東西,別人的不解,生人的嘲笑,高強度的工作,繁重的壓力。只不過,我欣賞不安于現狀的人,因為人生幾十載,最后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既然怎么過怎么活都是一個結局,不如多經歷一些事情,這樣以后吹牛也會有資本。所以,好好把手頭的事情完成好,每一件事情都竭盡全力,剩下的交給所謂的命運。就像醫生,辛苦鉆研醫學,走過五年本科,三年規培,每年要面對數不清的考核,最后持證上崗,每一次縫合,每一次止血,每一臺手術,甚至是每一次診斷,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努力為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剩下的就交給身體免疫力和所謂的命運。

只不過,勇敢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它需要很多客觀條件,所以,如果你糾結于夢想和現實,那么就學著去克服困難的條件,或許會成功,或許不會,但是嘗試過總比啥也不做要好。這個世界,美好是一種珍惜的資源,它需要交換條件,有時候是權力,有時候是金錢,有時候是美貌,有時候是才華,如果想要擁有美好生活,那就努力搞錢,爬得高一些,受人尊敬。

如果你的夢想更遠大一些,那你就要付出一些超出常人的代價,而且還要接受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的殘酷現實。就好比每個當老師的人都希望自己教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上清華,可是事實就是,清華每年都只有幾千人能上,全國絕大部分,之前是99.99%的學生的結局多是一些普通本科、專科、甚至是沒學上。他們也希望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進步,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的學好自己所教的科目,語文老師希望孩子們不要在課堂上做數學題,歷史老師希望學生不要上課睡覺,班主任希望班里的孩子不要早戀,早戀不要讓他知道,不要分手之后學習下降,不要給他惹各種麻煩事兒。可是現實就是,曾經的老師即便是這樣希望的,現如今這些年輕的教師當年也沒有完全遵守,他們又如何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夠遵守呢!教育的滯后性就是,很多前人苦口婆心的道理,有的人要么一輩子不會明白,要么過了很久才會在某一瞬間感同身受。所以,你會發現,老師當久了,會知道基礎好的人,什么都好,自然就會多給他一些笑臉,有些人成績不行,人品一般,還整天惹事兒,很難讓人喜歡得起來,所以,如何一碗水端平?于是乎,慢慢地接受,學習是需要天賦的,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更沒有辦法改變社會大環境,只能是遇到好苗子好好培養,遇到普通人告訴他們最簡單的成長的方法,關愛每一個人,讓他們以后別說自己誤人子弟就好,只要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了。這不是消極言論,而是社會現實,也是每一個職業的現實。社會上光鮮亮麗的事情大家見得多了,可能就覺得全世界都是這樣,可實際臟亂差的街區不是一條兩條,美國也沒那么美,印度也沒那么差,世界就是參差不齊,就是美丑都有,就是現實主義的廢土里混了一點兒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泡騰片。

而且,有些時候,合理的東西并不一定存在,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解釋就是,超越了現存的客觀現實,有些東西,譬如太空旅行,譬如空中交通,譬如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可能這一生都沒有辦法實現。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鼓勵嘗試,祝你成功,這是我的看法。

最后,請記得,不要因為結婚而忘了戀愛,不要因為畢業而放棄學習,這是極大的誤區。多讀書,多跟比自己見識廣、閱歷豐富、能力強的人交流,多去實踐,才能得到提高。不要當一個封閉的人,不然以后老了,就成為別人口中的固執的老頭老太太了。凡事,想不明白,就去做,想明白了,更要去做,實踐是我們活著的證明,正如我為了證明自己活著,寫了這么多廢話一樣。當然,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狀態,也不需要證明。總之,我的意思是,少焦慮,少抑郁,少悲觀,少自閉。一定要好好生活,努力讓自己快樂,不要浪費光陰。這是我從一部美劇里學來的生活態度,個人感覺還挺受用的,尤其是當一個人頹喪的時候。

當然,其實別人的建議是沒什么用的,聽聽就好,如果受用或者有啟發,挺好的,沒啥用,看看就行,甚至可以聽都不聽。

最后,感謝在我寫作路上給我支持的朋友,也感謝每一位給我思想上啟發的人。靈魂是逐漸充盈的,而非生來就定型的,這本書呈現的我的想法,以后或許會變得不一樣,但是至少現在來說,大差不差的就這些了。

最后,也感謝過去的這四年時光,這是一段瘋狂又普通,撕裂又成長的時光。

最后,祝你幸福。因為幸福是人類最高的追求!

2024年3月作于貴陽。

修改于2024年5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闸北区| 铜鼓县| 桓台县| 洪泽县| 泗阳县| 和平县| 洪江市| 兴和县| 宜城市| 日土县| 屏南县| 达尔| 娱乐| 镇康县| 木里| 麻栗坡县| 金寨县| 蓝田县| 崇仁县| 锡林郭勒盟| 宜黄县| 绥德县| 南阳市| 凤冈县| 厦门市| 苗栗市| 内黄县| 盐亭县| 唐山市| 稻城县| 灵寿县| 中西区| 灯塔市| 隆德县| 拜城县| 兰州市| 兰西县| 蛟河市| 舒城县|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