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古跡遺址

二郎神廟遺址

我縣二郎神廟遺址共有三處,灌南縣百祿鎮古灌口、新安鎮武障河南河堆上、北陳集鎮旗桿。從歷史演變角度看,最早是百祿鎮古灌口的二郎神廟,史載位于灌南地區百祿鎮古灌口附近的二郎顯圣真君廟,是由元代當地老百姓自己掏腰包集資興建的,常年香火不斷,誠惶誠恐地供奉,元代還有描寫二郎神的雜劇等文學作品,而那個時候,今天的灌河口尚未形成,當時也沒有灌河口或者灌江口這個地名(盡管那時有灌江的稱法)?!睹魇贰罚ǖ?7部) 河渠志二記載:“開桃源黃河壩新河,起黃家嘴,至安東五港、灌口,長三百余里,分泄黃水入海,以抑黃強?!卑俚摰墓嗫冢鸀楹7酪睾屯ㄉ炭诎?,因為那時響水大陸還沒有完全形成。須知黃河南遷奪淮使灌河逐步向東推移,黃河泥沙不斷淤積使得海岸線不斷東移,南潮河就是灌口向東伸展的河道。南潮河是古代淮陰、漣水一代故黃河、淮河泄洪的一條重要通道,是黃河水、淮河水歷年泛濫逐步沖擊形成的的產物。大自然竟然如此奇妙!古南潮河經我縣百祿,再經今響水小尖,改東北流向,至響水陳家港竟與北潮河(今天的灌河) 匯合成一處入海,于是在響水縣灌河口南陳家港也有一處二郎神廟,陳家港本名就是二圣港。目前二郎神廟遺址都不存在真正的廟,北陳集鎮旗桿村二郎神廟的基座依然清晰可見,現在縣政府在武漳河南河堆上建設二郎神文化遺址公園。

龍溝漢居民遺址

3

位于縣城新安鎮北12公里的龍溝河閘附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該處大面積現屬張店立新村二組,三分之一在龍溝閘西新挑河內。在閘身兩邊河的斷面1.5米的黑土層中,布滿了磚瓦瓷器的碎片、文化層厚達三米,在兩邊翻起的河堤上各種陶片俯拾皆是。每逢落潮和枯水季節,各種器物陶片殘留灘上。在離北岸20米處有一排陶井露出水面。出土的陶器有罐、壺、盆、甕、石樁礎、陶井圈、瓦當、灰陶拍等物,陶片大部分是繩紋、網紋、布紋、幾何印紋、羽錢紋、回紋形的紋和卷云紋等,質地大多是硬陶、灰陶和少量紅陶。從器形和紋飾看,大多是西漢遺物,少量是東漢晚期和解放前的遺物。1984年文物普查中,縣文物普查小組來到龍溝,村民組長孫如選和村民說了一些當時挑河情況;村民孫汝剛從家中拿出三個不同樣式的漢陶罐和石柱礎。孫汝能從水中撈起在建閘挑河時挖出的石刻武士畫像石一塊,許多小朋友也主動獻出在附近出土的五銖錢、關兩錢、從而進一步證實這里是一處遺物豐富的漢時古人聚居的遺址。

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在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 曾在州南120里處建置海西縣,應在灌南境內,在灌南張店附近發現大批漢墓,在龍溝發現漢居遺址,有瓦當的出現,可能不是廟宇,便是官衙的存在,這便打破關于明代灌南才有人類居住的說法。把灌南人們在這里聚居生活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據考古專家鑒定,這里是一處內涵豐富的文化遺址,對研究古海岸的遷移也有一定價值。

新集鄉城頭村古城遺址

位于灌南新集鎮東北部,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置海西侯國,是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李廣利投降匈奴,漢廢侯改縣、屬東???。建安初先主劉備,為保廣陵與袁術戰敗,屯兵海西至此,東魏武帝七年(公元549年) 時置海西郡,隋廢,歷589年。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歷史地圖》第二冊36頁所標遺址,在今灌南縣新安鎮東南約10公里處的新集鎮境內城頭村。

經實地考查,城頭古城遺址的范圍較大,南起新集鄉的楊花、梨園,北到于橋、花園村邊境,東至一帆河,西到施大莊。周長十七公里,面積三十五平方公里,文化層積厚度兩米左右,上層為五花土。

在此區域內,先后出土文物有土石磙、石碓臼、磚棺、糧囤近20年,東西排列。糞塘10幾個,東西排列,另外有鍋灶、土缸、盆碗、瓷枕、木船、銅錢、壇罐等物。并曾挖到磚墻,南北走向,墻寬140公分,還有城墻磚,石頭路面,寬三米,和上刻“匡胤”字樣片石一塊。由此可見海西故城可能毀于北宋時的大水災。這只是挖溝塘點線出土文物,而整個故城地下,必還有很多文物留存。縣文物局明文重點保護。城頭古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灌南歷史的變遷沿革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

上下馬臺唐遺址

上馬臺唐遺址位于張店鎮馬臺村,在義澤河北岸的大李莊,據傳說唐李世民東征,大將羅成領兵駐此,筑了上馬臺、下馬臺和南馬臺,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5米至2米,地面散布有唐宋時陶瓷片,經常出土唐半掛釉陶瓷器。

下馬廟唐代遺址位于新安鎮(原大圈鄉) 宋莊村二組的小宋莊(原名下馬廟)。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是唐代文化遺址,該地土質為黑色堿土,遺址內涵豐富,20厘米耕土層下可見到唐宋時期的遺物,地表可見到唐宋時期青釉瓷、影青瓷、刻花、印花素白瓷、元青花等瓷片標本。相傳為紀念唐代開國元勛羅成單騎救駕馬陷淤泥河而死,在此建下馬廟的,幾經歷史滄桑,雖廟已蕩然無存,但這一遺址發現對研究唐代時期這里經濟、水利、文化,將起到一定作用。

讀一讀

傳說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曾率領尉遲恭、程咬金、羅成等名將,御駕東征,在海州與敵大戰。在一次戰斗中,李世民失利,與將領失去聯系,不幸馬陷淤泥,后面追兵將至。正在這危急關頭,羅成匹馬趕來救駕,李世民才得救脫險,而羅成卻馬陷淤泥河,壯烈而死。李世民為紀念他,便在羅成獻身之地建起下馬廟,要求人們經過都要下馬叩拜。還建起了法寧寺、關帝廟等。

武則天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開掘鹽河。從法寧寺東側經過,以便祭拜羅成。

昌姬王殿遺址

位于北陳集鎮王口村,昌姬王殿,相傳唐代時有個昌姬因戰亂到此稱王故名,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現整個遺址,為一長方形土臺,高度約70厘米,文化層厚達四米。在該遺址范圍內的地表上即可檢到唐宋時期的陷瓷碎片標本,在遺址附近經常挖到磚石墓,出土文物有半掛釉陶資器、銅鏡、幅花等,在離地表約50厘米深處,可挖到磚鋪地面,磚規格為34×16×4.5厘米的長方形扁磚,上面鑄有陽紋一寸見方的“官”字款。在遺址的西南、東北約五百米處,各有一個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前花園和后花園的遺址。相傳為昌姬王游樂的地方。向西有一條御馬路、兩邊有南、北馬臺,南有惠子河,北有惠子嶺,西北有看花墩、東薄海。構成了這地方神秘莫測的世外桃源,是不見經傳的百里小王宮。

灌南湯溝鎮驚現契丹莊遺址

4

2008 年11 月,灌南縣博物館的文物考察人員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過程中,在湯溝鎮湯溝村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契丹莊遺址。該遺址位于古屯河的南岸,地勢高峻,處于高嶺地帶,是湯溝鎮

海拔最高的地方,古屯河兩邊遍布神態各

異的砂礓,古村落、古河道、古遺址,交

匯成一幅風景優美的原始生態環境。據了

解,湯溝酒起源于北宋年間,以其“入口

柔和,清澈透明,余香較長”的獨特風格

而聞名于世,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歷史名酒

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湯溝酒多次在國家級評比中獲獎,并躋身于中國十大名酒之列。而據考古專家介紹,契丹人屬于少數民族,唐朝時期曾大舉侵略中原,占領部分領土,而其盛行的“馬上文化”與酒有著密切的關系,距今約有1300多年,契丹莊遺址的發現,將灌南縣湯溝酒的釀造史,至少向前推進了300年。

莞瀆場鎮遺址

為莞瀆河下游東南岸的莞瀆鎮和莞瀆鹽場,是天賜鹽場的所在地。莞瀆場鎮是元、明時期沿海一帶重大產鹽地之一,場鎮設在現在的花園鄉潘劉村、莞瀆村一帶,占地約十萬平方米,在這一帶經常出土宋、元、明時期的遺物。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元朝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置鹽使改設司令、司丞,莞瀆場設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屬兩淮都轉運鹽使。莞瀆場司令潘承事,司丞萬進義,管勾王姓,以鹽產收鹽稅。

該場管轄范圍較大,水路交通方便,東薄海,西抵太湖、南帶遏蠻河,北拒廬石山(即伊廬山),東西寬60里,南北長100里。橫貫莞瀆蒲鎮的莞瀆河,是海州東南的重要渡口,東通白鹵溝(百祿)、小尖、潮河口,直下大海;南通五港、漣水、兩淮。洪武九年(1377年),河上建一座莞瀆蒲鎮大石板橋,還設有莞瀆擺渡口。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9年),副使茹理重建莞瀆鹽場官廳三間、卷房三間、后廳三間、門樓一間、廨舍(即官吏辦公室) 兩所,并興建莞瀆庵、上真觀、東岳廟和其他殿、堂、館、社。時外地商賈云集,繁華興盛。乾隆元年(1736年) 由于海水淡化,失去曬鹽功能,而且場鎮裁撤,場鎮殘存劃歸中正管理。因而具有600年興衰的場鎮到清末,已消失為今天的潘樓村、莞瀆村了。

武障河滾水石壩遺址

1978年鹽河從武障河至義澤河段進行清淤疏竣工程,在武障河北約0.5公里處的鹽河東岸,發現大批長方形石料和梅花樁,其中的一塊石料上有這樣一段雙線刻行楷銘文:“欽命管理江南河庫道按察使司僉事,記錄十次,前管理桃園縣河務同知,任內臣何渭承修。”石料的另一頭刻有梅鹿、蝙蝠、如意等圖案。石料長150厘米,寬41厘米,厚32厘米,重約千斤。

《淮安府志》卷二十職官表中,有“何渭于武障、義澤、六里各設滾水壩五十丈”的記載;清《海州文獻錄》卷三(水利) 中有這樣的記載:“兩江總督尹繼善言:鹽河南北橫截130余里,西有六塘,南北兩股之水穿過鹽河由武障、義澤、六里等河歸北潮河入海,因蓄水濟運鹽柴,三處俱各開引河筑草壩隨時啟閉,但六塘河數百丈之水奔騰出來,三壩口寬不逾十丈,即及時開放,亦宣泄不及,同時請于武障、義澤、六里三河口各設滾水石壩數十丈,高于河底五尺,底于民田一尺,水滿則泄,水平則止,既利民田,亦無妨運……?!?/p>

乾隆十一年(1746年),“諭淮、徐所屬州縣連年被災,查該處地形實屬低漬,而海州為眾流入海之區,較他處為甚,歷年經理河務,凡疏通宣泄之務,俱隨其形勢挑挖。前經巡撫陳大授告稱南北六塘入潮河之水,盡由沭陽、海州入海,宣泄不及,以致成災,圣準在開障、義澤等河頭筑建滾水石壩?!睋以谖湔虾宇^的吳姓農民反映,1978年疏浚鹽河時,在挖出的石料中,有一塊石牌,落款為乾隆十三年谷旦,可見此石壩為乾隆十一年興建,十三年完工。由于近年來在武障、義澤河上建閘而河道移位,1978年疏竣鹽河挖到的僅僅是滾水石壩的河頭,大部分壩身仍埋在土下。

漢古墓葬群

大廟古墓群位于灌南縣城東北十二公里處的大廟遺址附近,分布著眾多的土墩,有九里十八墩的傳說。經調查確認為漢時的墓葬。目前還能看到的土墩,大廟南至吳圩苗圩有五座。大圈有七座(陳莊村三座、蘇口村一座、龍溝村二座)。張店鎮有七座(白果村二座、南閘村一座、孫莊村二座、沂河淌二座)。北陳集鎮有六座(中學后兩座、安林村一座、上林村一座、海防村一座、孫莊村一座)。這些墩的排列走向是有一定規律的,由南向北形成兩條直線。一條順著張店鄉的鹽河西岸,一條橫穿北陳集、大圈、苗圩、吳圩。墩與墩之間,都相隔500至1000米,土墩的土質都是帶顆粒的灰黑土,并有小砂礓混合在里面。墩表面的碎陶片多是繩紋灰陶。這些墩大的占地二十多畝,小的占地一畝左右?,F在這些墩,多數被整地平掉了。大的土墩高約5米,小的1米多,從墩內出土的文物來看,錢幣都是半兩錢、五銖錢。陶器大多是灰紫硬陶,有的外掛瓷釉。墓穴大多是35×45厘米的扁方磚砌成的。有的是大青條石砌成的。特別是張店白果村二組的南墩,出土的陪葬陶罐、壺、瓦較多,已征集到的六件,都是典型的漢代陶器;另外在南閘二隊孫作俊家房后檐的一個墩,周圍還出土王莽時的“大泉五十”銅錢和棺板。在大圈的兩個墩中心還出土有銅劍、銅鏡、帽花、互心鏡、鐵槍頭、陶壺、玉鐲、玉斑等物。從出土的錢幣、器物來判斷,這些墩都是漢代墓葬。

陳集中學后大墩位于北陳集鎮陳集中學后15米,底面積約4800平方米,土墩高4米,土質為五花顆粒堿土,南坡被中學挖校圩溝,鏟去部分。剖面高度約五米,有石筑痕跡,并曾出土過漢代陶器、宋代韓瓶等。現地表還分布一些漢代的繩紋、布紋陶片。目前墩上地表已被當地農民種上一些旱作植物。

中心墩位于大圈東王莊和陳莊之間,墩東30米處為一條南北大路,墩現為一長方形平臺,面積約2500平方米,高出地面一米,四周水稻田,墩土質為五花堿土,墩上布滿一些漢代陶片并被當地農民種上一些旱作植物。

張店南閘大墩位于南閘村一組孫作俊家房后,面積約400平方米。墩高約五米,墩土為五花堿土,墩四周曾出土過王莽“大泉”五十銅錢和漢代陶罐。

目前該墩已被夷為平地,地表為五花土。二墩位于孫成章家房后,面積約450平方米,曾發現過磚墓室,出土有五銖錢,漢代陶器,現墩中心被建于房下,四周經常出土有24×13×5厘米的扁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老河口市| 凤庆县| 百色市| 成武县| 道孚县| 西贡区| 宣恩县| 大埔县| 轮台县| 图片| 油尖旺区| 白河县| 冀州市| 台南市| 醴陵市| 保康县| 日照市| 行唐县| 宿州市| 抚远县| 高碑店市| 荣昌县| 枞阳县| 施甸县| 龙胜| 嘉鱼县| 铜川市| 太和县| 商河县| 晋宁县| 建平县| 锦屏县| 松溪县| 南城县| 开远市| 汾西县| 土默特右旗| 秭归县| 昭觉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