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仁恕理念的文化構建
  • 付春梅 牛莉 武宏鈞
  • 11020字
  • 2021-06-18 11:09:54

第一章 仁恕理念的歷史源流

第一節 仁恕理念的歷史淵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一重大任務,一項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為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其靈魂是思想,即民族價值觀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需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會通點。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仁恕”課堂是踐行“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的具體舉措。“仁恕”課堂的傳統文化思想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是構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歷史的洗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可歸納為以下12 個方面:天人和諧、道法自然、以民為本、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實守信、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這里以“以民為本”和“憂患意識”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時期,為西周制禮作樂的周公就提出“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的理念。古代的鏡子稱為“監”。周公要求為政者以“民”為鏡,時時對照,反省執政的得失。類似的理念屢屢見于西周時期的文獻,可見在3000 多年前,我國已經產生民本思想。戰國中期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戰國末期荀子認為“民”和水一樣,既可“載舟”,亦可“覆舟”。

在中國封建社會,各官府衙門的大堂上都掛有“明鏡高懸”等大匾,寓意為官者應為民做主,明辨是非,公正無私。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己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將民本思想與反對封建專制君權聯系起來。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沒有也不可能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層面確立“人”或“民”的主體地位。今天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古代的“以民為本”,需要從“民本”進到“人本”,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層面牢固地確立“人”和“民”的主體地位,實現“以人為本”,這意味著中華民族向一個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會的跨越。

在我國古代,與“以民為本”理念相聯系,還有“憂患意識”。“憂患”一詞見于《易大傳·系辭下》,認為君子應與時俱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憂患意識”歷代相傳。唐朝政治家魏征把“憂患”解釋為人的精神狀態與人的認知程度。據《新唐書·魏征傳》載,魏征說:“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認為治國理政者只有不忘國家危亡因素,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論述中,包含有“憂患意識”與社會和諧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點。關于我國歷史上的“憂患意識”,人們經常把北宋時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作為代表。范仲淹訪問過岳州(今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

由于天氣陰晴風雨的變化,游覽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響而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將“憂患意識”與憂國、憂民聯系起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讓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

被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史學、文學、藝術、人生哲學等內容,大多數涉及傳統文化的圖書也都集中于這些領域。相比之下,《自然國學叢書》就顯得另類,它所關注和用力的是傳統國學中不為人們所注重的自然與科技方面。其實,這些內容與人文學科的內容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學者們稱之為“自然國學”。

在中國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農學、醫學、天文、歷法、地學、數學、運籌學、工藝學、水利學、災害學等領域,以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卓越的創新精神取得了燦爛的科學技術成果,同時也在自然觀方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孫關龍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經長期居于世界前列。至少從有甲骨文記載的商周至17 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據統計,公元前6 世紀至公元1500 年的兩千多年中,中國的技術和工藝發明成果約占全世界的54%;現存的古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文獻數量,也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中國古代的自然文化遺產和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是難得的自然國學資源寶庫,是中華民族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自然國學研究應該成為21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積極開拓和深入開展自然國學研究,把物化在中國傳統科技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出來,把散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傳統科技知識整理出來,不僅能從新的角度張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于當前的科技創新,有助于走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道路。自然國學的提出,是百年國學發展的必然,是百年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發展的必然,是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需要。

近百余年來,中華傳統文化面對近代化、現代化、全球化,曾經表現得很不堪,有過失落也有過絕望,以至出現了五四狂飆突進式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正是這種否定,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使中國與現代國際社會的接軌成為可能。革命之后的中國,面對的是一個加速發展的全球化過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每個人身上不管自覺不自覺、愿意不愿意,都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因子。這是我們確定自己文化身份的根本,是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充分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智慧,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當下和未來,也更有利于我們參與到這個不可逆轉的全球化進程中去。也因此,我們發掘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不忘記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學習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迷失自己,迷失方向,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近年來,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和國家領導人的呼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全民共識。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教育界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它更不只是語文學科的事,也是其他學科的事,尤其是歷史、思品、社會等學科的事。當然,語文學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第一載體,因而,語文教材是這一教育的“主要責任者”。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整體規劃和分層設計,這給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編寫以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指導。從階段性來看,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的教材編寫各有側重。一是教材編寫目標:小學中低年級側重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小學中高年級開展認知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初中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高中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二是教材編寫重點:小學中低年級,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小學中高年級,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初中階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高中階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三是價值觀的引導:小學中低年級應引導學生孝敬、尊長、誠信、友善、禮義、謙讓……小學中高年級,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他人和懂得感恩等;初中階段,引導學生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高中階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核心精神和價值觀。教材編入的具體內容,三個階段各有側重。小學階段主要有三類:一為詩詞、寓言、傳說、神話、成語故事、蒙學讀物、簡短淺顯的諸子語錄及古代其他名句等,以上均為古文形式而非白話翻譯作品;二為古代歷史文化名人故事,這些故事多從古代正史中來,經后人改編,文質兼美,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元素,充滿正能量;三是反映傳統節日、古代建筑、民間工藝、古代科技等內容的白話文課文。初中階段,以適合誦讀的記敘和抒情類文言文本為主,兼讀傳統文化知識短文。高中階段,以古代文、史、哲經典為主(主要是表現儒道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三玄、四書、五經),尤以先秦諸子文和史傳文以及唐宋名家詩文為主,其間編入更為系統的古代文化常識。本世紀高中課程改革開發的多種選修教材,如《先秦諸子選讀》《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論語〉〈孟子〉選讀》《〈史記〉選讀》《先秦諸子百家名著選讀》

《中國民俗文化》等均屬典型的傳統文化教材,而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唐宋詩詞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紅樓夢〉選讀》等,也大都可用作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因此,至少在高中階段可借鑒現有材料,不必進行大規模的中華傳統文化教材重建。

四、用傳統文化打開幸福之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實際上人都是處在各種各樣的人倫關系之中;只有把這些倫理關系處理好了,你的人生才是幸福美滿的。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把外界的污染層層剝落的過程,最后讓本性的光明透出來。

1“. 道德”:傳統文化之魂。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

道德現在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是由兩個字構成的——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道”就是指客觀性以及必然性的宇宙秩序。簡言之,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為了凸現這種特征,古人用“天道”來體現,在《論語》

中,孔老夫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雖然不能用語言的方式同大家交流,但我們可以從四季的變化、萬物自然生長的過程中體會、感悟到自然規律和秩序的存在。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除此之外,古代的圣人還觀察得出了這個社會要保持和諧所需的人際關系以及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這個就是我們古人概括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親——社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父與子的人倫關系: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彼此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而這種親情并不是圣人給我們規定下來的。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慈愛教導兒女而兒女孝敬父母,父母兒女之間的關系才是井然有序的。

君臣有義——它所表達的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時時存在,由于領導處于上級的地位,于是要求他對下屬要關愛、要仁慈,而不是呼來喚去。當然,被領導者也要對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只有做到“君仁臣忠”,即領導者仁慈而下屬忠誠,做到竭盡全力將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完成好,盡到了忠心,這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才是和諧一體的關系。夫婦有別——這個“別”字不是指身份和地位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

在一個家庭中,有兩種重要的職責:一是創造經濟收入、養家糊口,使家人衣食無憂;這種重要的職責在中國古代是由丈夫來承擔的;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職責就是教育兒女。中國人有古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什么叫無后為大呢?有的人認為就是沒有兒子。所以就非得生個兒子,認為這樣就做到“有后”,就可以對祖宗有個交代了。其實這只是粗淺的理解。“無后為大”真正的含義是說:

雖然你生了很多的兒女,但是他們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為紈绔子弟、敗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和家風承傳下去;這樣的孩子不能做利國利民的事,反而禍國殃民;這樣的孩子與其有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后為大”。所以,中國人把兒女教育這件事看得十分重要。“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是說一個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親的良好教育,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樣走上社會后才能跟朋友和諧交往。正是這種職責分工的不同,才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義、道義、情義;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只有做到“夫義婦德”,夫妻之間關系才是和諧穩定的。

長幼有序——告訴我們兄弟姐妹的出生有自然的順序,應當給予尊重,是不能夠顛倒的。由這個自然的順序出發,要求兄長對于弟弟妹妹要友愛并給予引導,自己也要做個良好的榜樣和表率。所以兄長的責任非常的重大。而弟弟妹妹對于兄長的教導要恭敬、聽從。“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是說兄弟姐妹長大成家之后各自也有了兒女,而他們也成了兄弟姐妹;若上一輩能把關系處理好,那么下一輩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朋友有信——講的是在社會上與人相互交往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一定要做到誠實守信。所以,孔老夫子曾經把“信”比作車輛的關鍵部位,用我們的現代話來說,就像車子的發動機一樣。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做事不講誠信,那么他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

2. 以史為鑒,因定開慧。歷史上有很多有智慧有德行的讀書人,他們的家業不僅僅承傳了三代,而且是傳到了百代甚至千代。他們恰恰是能夠洞察“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比如說我們熟知的范仲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輕的時候,家境非常的貧寒,他到一座寺院里讀書,每天只能煮一鍋稀飯,冬天很冷,稀飯就凍成了冰。他就把凍成冰的稀飯劃成四個格子,每頓只能吃兩格子的稀飯,就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中國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仲淹就是憑借這樣刻苦的精神不斷地奮發努力,最后考取了功名,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并沒有因為身份的提高就改變了窮苦的生活方式。

雖然有了錢,但他還想到有很多貧窮的人吃不飽飯、上不起學,于是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祿供養了他們。據記載,他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祿一共供養了三百多家的人口。由此可想而知,他和家人是過著怎樣清寒的生活。到他臨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有人說,范仲淹太傻了,太不會為子孫后代著想了。實際上,恰恰相反,這才是為子孫后代著想的最好辦法。他的幾個兒子個個都道德崇高,能夠守住父親的遺志去舍財救濟眾人,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到清朝的時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以上的官員,不僅如此,范家的后人將高尚的品質一直傳承到今天,千年不衰,并且一直保存著祖先興辦義學的良好家風。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學習考察歷史之后寫了《詠史》。其中一句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他得到的普遍規律。一個國家、家族是怎樣成功的呢?因為勤儉持家;后來又為什么敗落了呢?因為從此過上了過分奢華、浪費的生活。看看清朝人物曾國藩,他對自己以及家人的修身看得很重,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他曾是四省總督,是滿清政府中地位最高、權威最重的漢人之一;但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原有的鄉間老屋,他從未為自己買過一畝田地、建過一所房屋。曾國藩曾親手創立了兩淮鹽票;這種鹽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兩銀子,但是利息卻相當的高——每一年的利息是三四千兩銀子。后來鹽票就從二百兩漲到了二萬兩,所以當時家里只要有一兩張這樣的鹽票就被稱為富裕家庭了。正因為如此,曾國藩特別諭令曾氏一族“不準承領”。憑著他當時的權力和地位,要取巧營私,領一兩百張都是極其容易的事;而且從表面上看,是照章領票,并不違法。曾國藩在《家書》中曾這樣寫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有沒有發展的可能,看三件事情就好了。第一件事情,看他幾點鐘起床。第二件事情,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現代人看起來這兩件事好像是微不足道、小事一樁,但是現在有一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正是從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可以看出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第三件事,看他是不是讀圣賢書。中國古人說“因定開慧”,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從他的定力中得來的。經典誦讀就是讓孩子把經典從眼睛里看進去,從口中讀出來,再從耳朵里聽進去,又回到心里——讓他全神貫注在這些經典中;久而久之,可達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有了這樣的定力,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保持冷靜,肯定就能做出大事來。

3. 厚德載物,以德治貪。為什么有人能成為孔子,成為孟子,成為堯舜禹湯這樣的圣人?而有很多人卻成為平常的人,甚至會墮落呢?因為我們沒有重視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而且有些人受到了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久而久之就把本性的善良給迷失了。就像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晶球,本來是光芒四射的,但是我們不小心把它掉進了污泥里,沾滿了泥巴;然后不小心又把它掉進了油漆里,沾滿了油漆。結果,光芒被遮蔽住了。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把外界的污染層層剝落的過程。最后讓本性的光明透出來。孟子在道德教育、道德修養上,特別強調了“恥”這個字。他說:“恥之于人大矣。”一個繁體的“恥”字寫作一個“耳”旁,一個“心”字。這個“恥”就是說每當聽到別人說我們的過失的時候就會心生慚愧,表現在外面就是面紅耳赤。所謂“厚德載物”,是說人只有很厚道,有這個德行,才能承載外物。這個“外物”就是指你的財富、名聲、權勢、地位,都是一個人內在德行的外在顯現。所以,一個能夠取得別人取不得的成績的人,一定有別人不具備的德行。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當代人的弱點,那就是“貪”。或貪財,或貪色,或貪名……在《大學》上,有一句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是說如果財貨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的,那它一定也會以不正當的方式敗散出去。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司城官叫子罕,當時他負責一個國家的建筑工程。有很多人給他送禮,有一次一個人要送一塊美玉給他,但子罕不接受。當時送禮的人還以為,子罕是怕這個美玉是假的,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說:“這塊美玉是農民在耕地時發現的,經過專家鑒定,確認是一塊美玉才敢于呈獻給您的,您就接受了吧。”子罕答曰:“你以美玉為寶,而我以廉潔不貪為寶,若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我們就各失其寶了。”

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太守叫楊震。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而這個昌邑縣令王密恰巧是他舉薦起來做秀才的。王密知道自己的恩人路過此地,就趁著夜色給他送了十斤黃金,楊震也拒不接受。王密勸他說:“這件事沒有人知道,您就坦然接受了吧。”但楊震說:“這件事有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后來楊震的子孫,還有他的曾孫都做到了三公的地位,非常的顯達。他的子孫還把家里的一個房屋取名為“四知堂”,以紀念祖先的德行。所以,一個人有德行,也就給他的后代子孫做出了一個廉潔有守的榜樣。

4. 充滿喜悅的生活就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簡單地說,就是充滿喜悅的生活。一是不氣惱。幸福是充滿喜悅的生活,一旦氣惱了,喜悅就不存在了。

為了獲得幸福,首先要去除獲得幸福的障礙,那就是氣惱。中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比如“怒”字,上面是個“奴”,下面是個“心”。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實際上就把自己的心變成奴隸了。一個人盛怒三分鐘,卻要用三天的時間才能使全身的細胞都恢復正常。所以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其實,“怒”和“恕”就差那么一點點,只要把“怒”的“又”字上的楞楞角角變得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么叫“恕”呢?就是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就是如對方的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都希望別人能體諒我們,能夠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那別人犯過失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夠體諒他,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若能轉怒為恕,怒氣也就煙消云散了。二是不出惡言。“惡言”的范圍很廣,不僅僅包括粗魯罵人的話,也包括挑剔抱怨、欺騙他人、不守信用乃至于挑撥離間、勾引誘惑、諷刺指責的話。日本著名的科學家江本勝博士曾經做了一個水結晶實驗,叫《水知道答案》。他把水放在冰箱里結晶,然后在上面貼上不同的詞,比如愛、感謝、混蛋、丑死了、我恨你……過一段時間后把它拿出來,放在高倍的顯微鏡下去觀察,通過幾百萬次的實驗他發現,看過愛與感謝的水形成的結晶是最美的,充滿了喜悅,并且像盛開的鮮花一樣。即使是水這樣的東西,對人的言語都不是毫無反應的,更何況是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呢?人體有70% 都是由水構成的,你如果經常抱怨他,挑剔他,罵他,說這些不好的話,對方肯定不舒服;批評造成隔閡,鼓勵能激發潛能。三是家庭和睦。要使家庭和睦,首先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大家要記住一句箴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其實人都很健忘,兩個人在還沒有結婚之前,還在約會的時候,總是看對方的優點,處處都想著對方的需要。可是,結婚以后,這個心態就完全變了,從我能為對方做什么,變成了對方能為我做什么。結果,夫妻關系就從天堂變成了地獄。現在的家庭有四種,第一種叫天堂家庭,第二種叫和樂家庭,第三種叫苦惱家庭,第四種叫地獄家庭。如何把地獄家庭變成天堂家庭?這里有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偶遇到了一個小天使,這個小天使對他說:“我可以帶你去看一看天堂和地獄,你想先去哪里呢?”他說:“我就先去地獄看一看吧。”在地獄,他看到里面擺了兩排桌子,桌上放了很豐盛的飯菜,但筷子都是兩尺長,“開始”一聲令下之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夾起菜往嘴里送。可是菜還沒送到嘴里,就碰得滿地都是,一片狼藉。這個人看了之后連忙說:“算了算了,我還是去看看天堂吧。”然后他就跟著小天使來到了天堂,發現桌子還是那樣的桌子,飯菜也和地獄的飯菜差不多,筷子還是兩尺之長,“開始”喊過之后,天堂里的人就都夾起菜來往對方嘴里送,有一個人人緣很好,一說“開始”,兩三個人都夾起菜往他嘴里送。結果他笑容滿面地說:“慢點慢點,等一下。”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想從地獄家庭變成天堂家庭,那就應該時時想著對方的需要。其實,幸福就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就是指我們是看對方的優點,還是看對方的缺點。同樣,品德教育也是有次序的,一個孩子要想有好的品格,先從哪兒開始呢?孝心。百善孝為先,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在一個書法班里,老師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的書法寫得最好,并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但是她的父親每次都親自送她來學習。有一次,雖然他的工作很忙也很累,但還是送她來學習,等待的時候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她的老師看到這個情形,就對這個小女孩說:“看看你的父親,他工作很辛苦,但每一次都陪你來學書法,多么不容易啊!”聽到這樣的話,小女孩想到父親平時對自己點點滴滴的付出和關愛,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所以她學書法,從來不需要老師來督促,練得極其認真,因為她不想辜負父親對自己的一片付出和愛心。

五、用傳統文化為當代教育鑄魂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豐富深厚,培養熏陶了無數仁人志士。例如,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注重氣節與操守,強調人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倡導不計成敗利鈍、不問安危榮辱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等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對世界教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探尋其時代意義,使其精華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觀照下實現新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當下,用好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為當代教育鑄魂,應把握其三大特色。

1. 綜合觀,即大教育觀。中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系統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必須將其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和解決;而教育問題的解決,又必然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

孔子十分重視教育,把人口、財富、教育當作“立國”的基本要素。他認為,在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發展教育事業。他重視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孝悌忠信”,看到了教育對于治理國家、安定社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這種把教育放在治國治民首要地位的認識,把個人道德修養和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看作治國安邦基礎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16 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其意思是:

建立國家、管理人民,教育必須優先發展;教化老百姓形成良風美俗,必須抓教育。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形成良風美俗。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對教育作用的精辟概括,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2. 辯證觀,即對立統一觀。中國古代教育家強調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同時,他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沒有智慧、沒有知識,怎么得到仁德呢?德非常重要,但知識也不能忽視,這是辯證統一的。董仲舒說:“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智而不為也。”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德智統一觀: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實踐,其次是知識教育。德育要通過智育來進行,智育主要為德育服務,德育與智育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這種教育辯證觀不僅體現在德育與智育方面,還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例如,古人云“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明人徐光啟反其語曰:“金針度去從君用,未把鴛鴦繡與人。”過去保守的人,制作出繡花品給你,但不把制作繡花品的方法告訴你。徐光啟主張把繡花的方法、思路告訴你,這比給你一個現成的繡花品更讓你受益。也就是說,教育不僅僅是講一些現成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

3. 內在觀,即強調心的內在道德功能或內在自覺性。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啟發人的內心自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不僅與天地相參而且頂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內外”(即殊相與共相統一、主觀與客觀統一),在這種“天人合一”中得到一種最高的、理智的幸福。與此相聯系,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人心中具有一種價值自覺的能力,即悟性、領悟。有慧根是基礎,有德行是表現,有緣分是機遇,而有悟性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長起來。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主張“為仁由己”“自我修養”“自省”“自反”“慎獨”,自我求取在人倫秩序與宇宙秩序中的和諧。重視人內在的力量,重內過于重外,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教育特色。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系統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磁場,散發誘人魅力,是一個無限豐富的寶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資料”,也是一種“資源”,或稱之為“歷史資源”,甚至還可能是一種“動力資源”。挖掘并用好其中的思想精華,無疑有助于推動現代教育發展。“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用傳統文化為當代教育鑄魂,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華騰飛譜寫新的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汉中市| 黎城县| 苍南县| 台州市| 武山县| 蒙自县| 沅江市| 定襄县| 琼结县| 抚州市| 关岭| 康马县| 铜山县| 板桥市| 湖北省| 宣城市| 永寿县| 丰原市| 奉节县| 灵台县| 东丽区| 东乡| 岫岩| 涞水县| 通辽市| 乡宁县| 尚志市| 张家界市| 普兰县| 北碚区| 南安市| 扬州市| 清水河县| 上蔡县| 新宁县| 玉山县| 铜山县| 长子县| 博客|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