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名: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任繼昉 劉江濤譯注
- 1661字
- 2021-06-11 16:53:35
釋地第二
【題解】
地,指地面,陸地。本篇解釋了平原地區地形及泥土方面名詞的得名之由,如田、土、壤、原、陸、隰等,但不包括山、水、丘、道等,后者另有各篇分釋之。
2.1 地者,底也①,其體底下②,載萬物也。亦言“諦”也③,五土所生④,莫不信諦也。《易》謂之“坤”⑤。坤,順也,上順乾也⑥。
【注釋】
①底:最低下的地方。
②體:形體。底下:猶“低下”。
③諦(dì):確鑿,確實。
④五土:指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洼地這五種土地。
⑤《易》謂之“坤”:《周易·說卦》:“坤也者,地也。……坤為地。”坤,地,大地。坤,《周易》卦名。象征地。
⑥乾:指天。
【譯文】
地,得名于“底”,它的形體低下,承受一切物類。又說的是“諦”,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洼地這五種土地生長出來的,無不真實可信。《周易》把地叫作“坤”。坤,得名于“順”,順從于上面的天。
2.2 土,吐也①,吐生萬物也。
【注釋】
①吐:長出,生出。
【譯文】
土,得名于“吐”,吐冒生長出所有植物。
2.3 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①。
【注釋】
①五稼:五谷。一般指稻、稷、黍、麥、豆,泛指所有的糧食作物。
【譯文】
已經耕種的土地叫作“田”。田,得名于“填”,五谷填滿田地之中。
2.4 壤①,瀼也②,肥濡意也③。
【注釋】
①壤:松軟的泥土,即已經耕作的土地。
②瀼:通“(rǎng)”。肥。
③肥濡:肥沃滋潤。
【譯文】
壤,得名于“瀼”,肥沃滋潤的意思。
2.5 廣平曰“原”。原,元也①,如元氣廣大也。
【注釋】
①元:指元氣。宇宙自然之氣。
【譯文】
寬闊平坦的地方叫作“原”。原,得名于“元”,像宇宙自然的元氣那樣寬廣闊大。
2.6 高平曰“陸”。陸,漉也①,水流漉而去也。
【注釋】
①漉(lù):液體往下滲流。
【譯文】
隆起而平坦的地方叫作“陸”。陸,得名于“漉”,水滲流著離去。
2.7 下平曰“衍”①,言漫衍也。
【注釋】
①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譯文】
低下而平坦的土地叫作“衍”,說的是它綿延伸展。
2.8 下濕曰“隰”①。隰,墊也②,墊濕意也。
【注釋】
①隰(xí):低濕的地方。
②墊:原作“蟄”,據王先慎校改,下同。徐復《釋名音證》說:“王先慎曰,‘蟄’為‘墊’字之誤。《說文》:‘墊,下也。從土,執聲。’執、隰音近。古音濕、隰、墊皆在七部。”墊,陷沒,下陷。
【譯文】
低濕的土地叫作“隰”。隰,得名于“墊”,低洼而潮濕的意思。
2.9 下而有水曰“澤”①,言潤澤也②。
【注釋】
①澤:水匯聚處。
②潤澤:濕潤,不干枯。
【譯文】
低下而又有水的地方叫作“澤”,說的是濕潤的意思。
2.10 地不生物曰“鹵”①。鹵,爐也,如爐火處也。
【注釋】
①生物:此指生長農作物。鹵:鹽堿地。
【譯文】
土地不生長農作物叫作“鹵”。鹵,得名于“爐”,就像爐中之火燃燒的地方。
2.11 徐州貢土五色①,有青、黃、赤、白、黑也。
【注釋】
①徐州貢土五色:《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是說徐州貢五色土。孔穎達疏:“貢土之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徐州,古九州之一。大致在今淮北一帶。
【譯文】
徐州上貢五種顏色的土壤,有青、黃、紅、白、黑。
2.12 土青曰“黎”①,似黎草色也②。
【注釋】
①黎:青黑色。后作“黧”。
②黎草:即藜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也稱灰藋(diào)、灰菜。黎,通“藜”。
【譯文】
青黑色的土壤叫作“黎”,好像藜草的顏色。
2.13 土黃而細密曰“埴”①。埴,膩也,黏胒如脂之膩也②。
【注釋】
①埴(zhí):黏土。
②黏胒(nì):今寫作“黏膩”。油膩,黏膩。胒,同“膩”。
【譯文】
黃色而又精細密致的土壤叫作“埴”。埴,得名于“膩”,黏糊得像油脂一樣黏膩。
2.14 土赤曰“鼠肝”①,似鼠肝色也。
【注釋】
①鼠肝:質次的紅色硬土。
【譯文】
紅色的土壤叫作“鼠肝”,像老鼠的肝臟那種顏色。
2.15 土白曰“漂”,漂輕飛散也①,
【注釋】
①漂(piāo)輕:輕飄,不堅實。
【譯文】
白色的土壤叫作“漂”,輕飄飄地飛揚四散。
2.16 土黑曰“盧”①,盧然解散也。
【注釋】
①盧:通“壚”。黑色或黃黑色堅硬而質粗不粘的土壤。
【譯文】
黑色的土壤叫作“盧”,粗疏地分解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