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真正的自律是“放下”

佛法教人要“放下”,是基于人們因為受困于心性中的貪嗔癡,無法享有人生的美好。只有通過修行,擺脫錯誤的執念,才能獲得人生的解脫自在。但由于很多人誤解了“放下”的真實含義,因而難以享有佛法智慧帶來的殊勝利益。人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物質資料,也離不開精神需求。大家即使都知道“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也不會有誰因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放棄名利權情。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說所有的事物永遠都處于變化之中,當因緣改變了,事情也就跟著變化了,故而應該如實觀照,不要執著于狹隘的個人偏見。這個觀念轉變的過程,其實就是“放下”。

美國心理學協會調查發現,有一半的超體重患者是用狂吃的方式來緩解生氣、壓力和失望等情緒。然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情緒化進食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反而會加劇人們精神上的負罪感和羞愧感,以及肉體上的肥胖和營養失調。這種錯誤的做法之所以能被廣為接受,是因為人體本能中有這種通過咀嚼緩解壓力的需求。因此來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其實是對自我安慰的一種美化,實質是人們迫于放縱欲望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而選擇通過精神升華來解脫口舌之欲。就像虛假疲勞現象一樣,人們對于自身的欲望是存在誤區的。所謂虛假疲勞就是雖然感到疲勞,但并不是因為身體能量喪失導致的,而是人體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了盡可能減少能耗,以停留在低能量消耗的舒適區來延續生存機會。這是一種本能,只不過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本能會形成過度的自我保護。因為不能突破舒適區,就不能拓展身心的承受力,如果一感到疲勞就停止,那可能永遠都不會有能力水平的進步。

人的其它欲求也是這樣,可能本來不需要那么多,卻因為本能的匱乏感和危機感,而不停的追求和攫取,以至于貪婪成性。因此,只有學會分辨什么是欲求,什么是需求。通過放下欲求,滿足需求,才能夠做到既能保護自己,又不會使生存發展的能力退化。用道家的說法,這叫“無為”。而在佛家,就叫“放下”。在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放下”的關鍵在于解除精神層面的匱乏感和危機感。如果不能解除對生存環境和自身的不確定因素,人體本能就會持續釋放危險信號,而不管是否過度。所以,只有熟悉和適應自己的生活工作環境,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在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最大程度的減少陌生感和意外狀況,才能讓自己變得更踏實。

人,不是機器,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思維去做選擇,而且身體也不見得會完全聽從頭腦指揮。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足夠彈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所以,真正的自律,從來不是被裹挾著去做到什么,而是為了獲得內在的成長,“放下”那些不必要執取和多余的負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岚皋县| 乌拉特中旗| 讷河市| 焦作市| 沙坪坝区| 金阳县| 合阳县| 隆昌县| 偏关县| 赞皇县| 互助| 阿克苏市| 尼玛县| 汉源县| 民权县| 中超| 普兰店市| 深水埗区| 来凤县| 黄龙县| 巴林左旗| 中卫市| 纳雍县| 环江| 枣阳市| 桑日县| 牙克石市| 石首市| 新竹县| 寻乌县| 纳雍县| 灵山县| 修文县| 金昌市| 疏附县| 东台市| 耒阳市| 婺源县| 海丰县|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