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 宋敏娟
- 2077字
- 2021-09-01 15:54:29
序
宋敏娟博士的《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一書終于付梓,此書稿是她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充實完成的,也是她對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及其規律多年學習、思考和研究的心得。作為她的博士生導師,我感到由衷地高興和欣慰。
上海師范大學留下了宋敏娟大學期間孜孜苦讀的青春足跡,在本科畢業工作21年后,她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再一次回到母校深造,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并成為我的開門弟子,結下了難忘的師生緣。她勤勉刻苦、尊師重道,克服行政工作繁忙的困難,圓滿完成了學業。尤其是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結合本職工作深入研究,充分體現了一位基層黨務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社會責任和精神境界。
我們曾多次一起對論文的邏輯框架、理論觀點、實踐分析、文字表述等進行探討和交流,論文開題時,我邀請了上海市馬克思主義領域的專家“把脈問診”,大家一致認為,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理解和解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教育的本質要求;有效地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教育的核心內容。由是觀之,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應加以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信仰問題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現實問題。大學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群體,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關鍵舉措,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需要。此書稿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和大學生信仰教育現狀相結合,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客觀事實和客觀數據為依據,得出了適合中國國情和大學生信仰教育實際的基本結論,正確回答了目前面臨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誠如作者所述:“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在中國新時代背景下,做好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必須重視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增強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號召力、影響力和滲透力。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規避和化解各種負面信息和負面影響,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是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其實,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進程相一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是相輔相成的,信仰來自理論感悟和實踐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理論內涵,是信仰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內容,信仰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遇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國內和國際的問題,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拓寬了視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成果不斷深入地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不斷在與大學生的思想互動中使研究的廣泛性與教育的針對性達到高度的統一,這就切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進而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信仰就會油然而成。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法論指導,及時把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案例運用到教育中,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陣地。
當然,任何研究工作都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盡管此書稿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從實際工作出發的理論探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實證研究賂顯不夠、理論分析有待加強等,期望作者今后能夠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這一課題的研究堅持下去,不斷拓展深化,不斷推陳出新,更加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更加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理論發展,在實證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方面多下功夫。我相信此書稿的出版將為相關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引玉之磚,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和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生根落地。
最后有感而發的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有機結合,高校必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和基本方針,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增強研究和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不斷深化和完善理論教育內容及教學體系,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當代大學生。新時代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信仰和忠誠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守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目標的民族理想,堅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理想,著眼于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責無旁貸!
是為序。
李進
(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
2018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