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
- 宋敏娟
- 3314字
- 2021-09-01 15:54:30
二、信仰的結構
(一)信仰的構成要素
信仰結構是指信仰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或不同信仰形態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結方式,有兩個層次的內涵:其一,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信仰形態所內含的基本成分,即構成一個完整的信仰現象所應具備的主客觀要素。一般地,信仰由信仰主體、信仰客體、信仰感情和信仰行為構成。其二,是指一個社會系統內部所內含的不同信仰形態及其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主要包括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往往由其所擁有的群眾基礎表征。一個社會信仰結構及其變化在其現實性上就是不同信仰所對應的群眾基礎及其變化。顯然,前者指信仰的內部組成結構,后者指信仰的外部環境結構——一個社會系統內部的諸信仰形態及其關系。
1.信仰主體
信仰主體是對某信仰對象(物、思想、人)持堅信和崇敬態度的個人和組織。從個體角度來說,有信仰的創始者與信仰皈依者的區別,有一般的信仰者和信仰理論的整理者、推廣者、傳播者,乃至信仰組織者的區別。信仰主體也可以說是實踐主體。信仰主體因素在信仰活動中表現為一種尊崇的心理狀態,即主體的信仰心態,此信仰心態的形成和鞏固,直接取決于信仰客體對它的作用程度。信仰的產生,不僅僅取決于客觀學說、主義、思想是否正確;也不僅僅取決于主體人是否存在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理性或狂熱的感情;還不僅僅取決于是否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普遍追求;而是主體人與客體學說、主義、思想等達成的一種超驗或理性的確證性的和諧自由關系。
2.信仰客體
信仰客體是信仰者指向或建構的具體終極性特征的特殊意義對象。信仰客體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目的、理想的升華和演化形式。信仰客體在信仰活動中表現為信仰的對象。信仰對象一般具有兩種形態:信仰理論形態和信仰景物形態。信仰對象的理論形態表現為一些具體化的認識結論,如宗教教義等;信仰對象的景物形態表現為一些與形象化的圖景相聯系的存在物,如崇拜物、理想境地等。
3.信仰中介
信仰中介是指信仰主體借助用來表示和傳遞對信仰客體的情感和標志信仰寄托,從而將現實中的物和人神秘化,或將想象中的神客觀化。信仰中介大多為一些信仰偶像,通常是信仰領袖及其對該信仰體系作出貢獻的親屬和信徒的塑像,或與信仰領袖的重大活動、重大業績相聯系的物件等。信仰的產生,信仰主客體之間關系的維系,信仰的現實轉化,都需要一定的中介來聯系。信仰的中介,是信仰認識活動結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和環節。
同時,基于信仰結構兩方面的內涵,信仰結構的功能也有兩層含義。
其一,單信仰(單一信仰內部也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的功能,即某種信仰形態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影響力。主要包括人格塑造、社會控制、價值評價等三種基本功能。信仰作為人類實踐智慧的結晶在精神中的積淀,往往成為特定文化形態的根基,成為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理想目標,制約和牽引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文明走向,這是信仰最大的功能。不同的信仰形態,內涵有不同的價值體系,其基本功能也必然有差異。
其二,指多個信仰形態所組成的社會信仰系統結構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影響力,表現為多個信仰形態在人格養成、價值評判、社會控制等領域對國家、社會、民眾通過文化媒介發揮出來的綜合作用。在這種多信仰系統結構中,各種信仰形態作為社會整體文化領域的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要素,均能以其獨特的個性價值觀念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發揮積極影響,社會公眾得以在多樣態信仰體系中擁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也將受到非某一單獨信仰價值體系的個別影響,而是受到諸多信仰價值體系的綜合影響,從而必然在文化表象上帶有鮮明的價值多樣化傾向,往往造成內涵價值的沖突與情感的隔閡。
(二)信仰的構成類型
對信仰構成的劃分有以下幾種表述:
(1)根據信仰的性質,信仰可以分為非理性信仰與理性信仰。
非理性信仰是把理性和信仰割裂開來,不接受知識指導,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一種盲目的、情感化的、缺乏科學思考的信仰。
理性信仰是一種科學信仰,是把理性和信仰有機統一起來的信仰,它來自人們對實踐和理想的正確認識。“理性信仰是基于在理性和情感的生產性活動中所產生的堅定信念。在被看作不含有信仰成分的理性思維中,理性信仰卻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2)根據信仰的表現形態,信仰可以分為具象信仰與抽象信仰。
具象信仰就是指信仰對象的形象形態。比如:以靈魂觀念為核心,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為特征的原始信仰;以神的觀念為核心,以主神崇拜為特征的宗教信仰;以崇拜某種使用價值為特征的拜物教等。具象信仰一般呈現出一定的形態,這種形態也許是物質形態,也許是精神形態。
隨著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人類傳承的文化逐漸符號化,因此,人們的信仰更多地偏向于抽象化,就是抽象信仰。比如世界上有很多人信仰“我思故我在”,但“我思故我在”不是一個形象,而是著名的哲學命題。這些理論、命題就屬于抽象信仰。
(3)根據信仰的功用,信仰可以分為實用信仰與道德信仰。
實用信仰是指以主體自身的“確信”為出發點的、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的信念。也就是說,為了生活的美滿、成長的順利、事業的成功等而建立起來的信仰。例如把資金投入股市,相信股票能增值,每做一件事,相信這件事對自己會產生有利的后果等。
道德信仰,一是指形成道德的精神基礎;二是指道德所達到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境界。即:“對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義,相信人性之善;對于良心或道德法律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效準、權威和尊嚴。又如相信德福終可合一,相信善人終可能勝惡人,相信公理必能戰勝強權等,均屬道德信仰。”
(4)根據信仰的主體,信仰可以分為個人人生信仰與社會理想信仰。
個人人生信仰是指個體人對自己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生活的命運和前途以及人生的狀態和歸宿等的超越性把握和持有。社會理想信仰則是指一個階級或民族對特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以及終極發展歸宿的把握和持有,其著眼點是社會民眾或特定階級的共同信仰。
(三)信仰的張力價值結構
“張力”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其內部而垂直于兩相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
在價值結構學中,“張力”是指構成一個完整事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之間的,由于雙方的對逆互拉所造成的離開“介質”之趨向的相互作用關系的狀態。力是通過“場”作用的,如重力是由地球引力場產生,電磁力是在電磁場中產生,張力的產生也需要一個張力場。所謂“張力場”,是指許多張力對子所營造的張力系統的氛圍。“人的整個精神世界就是由許多張力對子所構成的龐大的張力場。”
荊學民先生在《當代中國社會信仰論》一書中比較鮮明地提出了“信仰的二級超越張力場”理論。荊學民提出,信仰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自我超越,但這種超越不是一般性的超越,而是一種終級性的超越。”“信仰呈現為一種二級超越的張力結構,第一個方面就是從原發點(或現實立足點)直接向終極目標超越,這樣,由于取消了兩者中間的 ‘一般超越目標’,致使兩者之間難以尋求張力的適度狀態。這也就是造成 ‘信仰終極化’的理論根源。第二個方面是取消了終極超越目標,從原發點只作一般的超越,這樣,雖然也許可以找到一級張力的適度狀態,因而也可能在現實中得到一事一物的具體的滿足,但由于缺乏總體性終極理想的感召和牽導,始終使信仰主體處于一種 ‘無歸宿’狀態,人的來自其文化本性的那種指向完滿狀態的終極性渴求始終得不到滿足。這雖不能說就完全是一種 ‘無信仰狀態’,但至少可以說是一種 ‘不完滿信仰’狀態或 ‘不良信仰’狀態。這正是造成信仰世俗化的理論根源。”
1969年比利時科學家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指出:在宏觀世界中除了通常的處于平衡態條件下的穩定有序結構即平衡結構外,還有一種處于遠離平衡態條件下的穩定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耗散結構與平衡結構同為有序穩定結構,但平衡結構是一種“死”的結構,它不需要靠外界供應物質和能量來維持;耗散結構是一種“活”的結構,它要不斷地同外界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其穩定有序狀態,而且正是通過這種有序穩定狀態去耗散物質和能量。耗散結構的提出使人們找到了由無序通向新的有序的橋梁,為生命現象和生物進化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