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信仰與信仰的形成

一、什么是信仰?

(一)信仰的定義和內涵

關于信仰的定義,存在幾種不同的理解:其一,《簡明倫理學辭典》解釋信仰是“對某人或某一主張、主義、宗教等的極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它表示人對思想、理論、原則,即對人類關于客觀世界的種種理性認識的態度,反映了人的思想傾向和精神追求。”《簡明倫理學辭典》編委會:《簡明倫理學辭典》(第一版),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8頁。其二,《倫理學大辭典》解釋“人們對于宗教、理論、主張、原則的信服與崇拜。”宋希仁等:《倫理學大辭典》(第一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72頁。其三,“對某種主義、理論、主張或某種宗教的一種信服態度,這種信仰或態度是建立在確認其為善美、正義或真理的信任、信服或崇拜的基礎之上的。”同①。其四,“指包括宗教信仰在內的所有對于終極價值的確認。”[美]弗洛姆:《為自己的人》,孫依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8頁。

以上定義表明,主體主觀的確信是信仰的本質特征之一。具體而言,信仰至少包括下列四個層次。

其一,從個體心理學角度看,信仰是個人自身人性精神價值的信任和確證。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世界猶如一座大廈,缺少支柱必然會倒塌。梁啟超先生說過:“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簡編》(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頁。對于一個人來講,正確的信仰是他一生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對于一個群體來講,正確的信仰是他們團結起來,干事創業的凝聚力;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正確的信仰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源源動力。

信仰是對人生基本矛盾的一種理解或解決方式,它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度。這使得信仰成為統率整個精神領域和人的實踐行為的精神力量。同樣,社會法律思想、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教育思想、倫理道德等,都以一定的信仰為根據,是信仰精神的具體化。因此,在思想信仰多樣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公眾信仰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社會能否和諧、能否科學發展以及中國夢能否實現。“唯有在建設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扎根,而唯有在實踐當中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境界,個體的信仰才能升華,人生的意義方能凸顯,而人也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賈鵬飛:“關于馬克思主義信仰大眾化的幾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第58頁。

其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信仰是社會自覺自愿或自發地對某一學說或思想理論的普遍追求。

信仰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心理,也是人的一種本性,是民眾具有共同認識和共同希望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和本性起源于原始社會。在奉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叢林法則的原始社會,如果個體之間不通過合作而形成整體力量的話,人類就難以生存下去。又因為合作就需要彼此有些約定,如果對約定不能信守,同樣會造成災難,所以合作與信守意識就在人類生存的艱難條件下出現了。在社會實踐中,有些約定是需要反復適用的,而且需要一以貫之地信守,于是便成為信條。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的條件不再像以前那樣艱難,人類之間的合作層次越來越深入,合作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剩余財產和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多。為了減少矛盾和沖突,進一步改善生存環境,有人便提出某種思想或某種主張,制定出越來越詳細的信守內容,使人們認同這些內容,并拿來作為群體行動的向導和指南。信仰也就隨之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當然,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類顯得渺小無助。由于認識能力有限,人類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只好求助于神靈,作為信仰初始形態的宗教信仰就應運而生了。原始宗教的表現形態多為動植物崇拜、天體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與原始氏族社會存在結構密切相關的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但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在歷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獲得了這樣的反映,而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經歷了極為不同和極為復雜的人格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頁。

其三,從歷史學角度看,信仰是對人生基本矛盾的一種理解和解決方式,是人對自身命運的終極關懷。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信仰源于人生的基本矛盾。在生物進化的基礎上,勞動創造了人,并賦予人追求智慧的能力和需要。在實踐活動中,當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愛好、能力等本質力量預設活動結果,制定行動目標并去追求時,就埋下了信仰的種子。恩格斯指出:“即使最荒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類本質的永恒本性,盡管反映得很不完備,有些歪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頁。人的一生,從始至終面臨著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瞬間與永恒、理想與現實、此岸與彼岸之類的矛盾和沖突,信仰能滿足人們把握無限、絕對、永恒、理想、彼岸的精神需求,能很好地解釋人類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歸宿在何方等終極問題,給人以安全感、歸屬感、使命感、意義感和神圣感。

所以信仰又可以被看作人們在對價值的終極追求中形成的精神生活的模式。人在生活中經常會面臨對于不同價值的選擇,如機會、權力、榮譽、財富、尊嚴、幸福感等等,這些價值內容對社會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當人們將某種價值作為終極追求目標時,則該種價值對他而言就成了信仰的重要內容。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們舍棄了其余的所有價值,而只是表明某種價值成為生命中的一種歸宿性目標,成為追求其他價值的主導性因素。

其四,從政治學角度看,信仰是社會意識形態在思想上的反映,它往往提供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政治傾向。

信仰是通過規范個體來為整合社會服務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需要整合,都需要規范個體,所以都有對信仰的需求。現代國家政治往往是一定社會集團及其成員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政治活動、政治現象以及隱藏在其后的各種政治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的自覺和系統的反映即為政治思想。然而,政治思想離不開一定的信念基礎,政治活動也離不開一定的信仰作為精神動力。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所謂政治信仰,是以某種政治價值為終極追求的精神生活的模式。政治信仰與其他信仰的區別在于終極追求的價值不同,而政治信仰之間的區別也在于所追求的政治價值的不同。一般來說,判別政治信仰是以其所信奉的政治價值為根據的。

人必須有信仰,有信仰說明心靈深處尚存在希望和奮發的種子。信仰和對自己的相信是密切相關的,內心的信仰,會左右一個人的現實選擇和未來方向,控制著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和所思所想,同時又間接地影響和改變著一個人內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信仰就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或理想為責任,往往包含了崇拜、奉獻甚至犧牲而去進行不懈的努力和奮斗這些內容和含義。

(二)信仰和幾個相關概念的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講,信仰意味著一種自我超越,是人的未來之我對今日之我的超越,社會之我對個體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對肉體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對現實之我的超越,是無限之我對有限之我的超越。把握好信仰的內涵,應該注意信仰與幾個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1.信仰與信念

信仰與信念的差別體現在兩者的層次上,而不是性質上。信念是指人們對現實或觀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是在對真理的堅信與價值認同的基礎上超越現實、超越自我,堅信未來美好結果的穩定的自我意識。信念通常用來表示對一些比較具體的觀念的相信和信奉。“凡是信念,所揭示內容總是同人們 ‘應當’持有的態度和 ‘應當’采取的行動有關。信念往往是具體的,當它成為人的一定總體性、普遍性的觀念和態度時,信念就成為信仰。”李德順:“論信仰”, 《前線》,2000年第2期,第4—8頁。信仰是主體超越現實、超越自我、對最高價值的追求,是對最高層次和最核心的觀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來表示一個人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各種信念的體系。簡而言之,信仰以信念為基礎,信仰本身也是一種信念。

2.信仰與理想

信仰與理想的差別也不是性質上的,而是方法論上的。理想是以一定信念和信仰為基礎的價值目標體系,是人們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未來遠大價值目標的高度自覺的自我意識,是對經過預測而設計的人們為之奮斗的未來最完美的遠大價值目標體系。這種目標體系以關于個人或社會的未來形象為標志,為人的價值追求提供自覺的典范或樣板。信仰為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建構信念、理想的精神機制。理想是信仰對象的未來形象,比信仰更加明確、更加具體。

3.信仰與真理

真理是一種知識型觀念,是有關現實的,是對事實“是怎樣”的認識,是對外在的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去偽存真,是一些真道理、真信念。真理是主體對客體的正確反映,主客體間是較為平等的。主體主動選擇了客體,真理又要求主體趨向客體。而信仰作為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主要表現為非理性,其核心內容是價值型觀念。是有關超越現實之未來可能的,是對理想“應怎樣”的創造性想象,是對人內在的主觀希望或精神向往的表現,是一些好道理、好信念。信仰主體和客體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主體心甘情愿地接受客體的引領,以其為目標或目的蓋伯琳等:《信仰的智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頁。

此外,信仰和理論也不是一回事。信仰比理論高一個層次,它是理性認識的飛躍(正如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一樣),也是理論構建的根基。

所以,要真正把握信仰的內涵就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五點:

(1)信仰是建立于科學、理性之上,與理性相統一。“信仰既是理性的前提,也是理性運用的目的。”信仰與迷信完全是兩回事。

(2)信仰不一定就是宗教的,還包括政治、哲學和世俗的信仰。政治的如共產主義信仰和自由主義信仰,哲學的如對唯物主義或自然主義的信仰。

(3)信仰是一種最高的價值向導,具有位置的最高性與追求的永遠性。它不同于且高于信念和理想,信念是堅信正確且必能產生良好結果的穩定、持久的觀念,是信仰的基礎,而理想則以信仰為向導,在其最高指導下設計遠大價值目標體系,所以理想是以信念、信仰為基礎,信念、信仰決定理想,如信仰馬克思主義,就會確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4)信仰是人對最高價值的追求。就社會而言,它確定未來的方向和目標系列,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同朝向共同的目標系列進發,同時也能凈化社會風氣,減少違法犯罪和自殺自殘等惡劣的行為和現象,是社會一種巨大推動力。而就個人而言,信仰就是人最高的人生向導、最可靠的指南。有了正確的信仰,人就不會迷失,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極大地提高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信仰有真偽、高低、積極消極之分。信仰的對象只能存于最高處,因此處于其下面的事物都屬于偽信仰,如對個人和金錢的信仰就屬于偽信仰,積極消極的信仰則從其信仰的內容來講的。所以,信仰是最高的價值導向,沒有信仰就不能從最高的高處和最遠的遠方去看問題,就無法超越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價值預估和價值判斷。

(三)信仰的特性

1.信仰具有確定性

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和背景下,信仰具有確定性。信仰的定力作用決定了人生的面貌。人生在世必須有信仰,否則生命就會處于飄忽不定的游離狀態。信仰的定力作用使人們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矢志不渝地克服各種艱難困苦,情感上超越日常瑣事和煩惱,甚至超越心理和生理的種種束縛。信仰的定力作用使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保持立場堅定,毫不動搖,也可以使人在日常的各種選擇或者各種誘惑面前作出忠于自己信仰的選擇。信仰的定力作用還可以使人富有奉獻和犧牲精神,為了信仰人們往往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前途乃至生命。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布魯諾就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勇敢獻身的科學斗士。為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斗爭,視死如歸,慷慨赴難,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為了自己的信仰窮其一生、執著努力、默默奉獻。

2.信仰具有心理慰藉性

信仰是人們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的壓力緩解而作的選擇,從而使心靈得到安慰。這種作用的發揮是通過信仰使人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越和滿足而獲得的。比如宗教對人的心靈的安慰作用是最為明顯的,宗教雖然不能直接解決現實的問題,但它通過把種種事件納入信仰的解釋模式之中,從超越現實的彼岸給予虛幻的反映和合理性的說明,從而使一切矛盾被臆想地解決了。這種心靈的安慰雖然是虛幻的,甚至可能只是起了丁點麻痹的作用,但是這種安慰對于社會上急需幫助的弱者確實是一種很大的心理安慰,因而對于社會的穩定也是有益的。鑒于此,歷代統治階級都有意識地利用宗教信仰的這種作用來作為統治人民和維護統治秩序的一種方式。現代社會雖然科技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社會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人們的心理需要得到安慰的需求也更為強烈。所以近些年來,盡管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世界各國信仰宗教的人數卻在不斷增加。這一事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信仰心理安慰作用的不可或缺。

3.信仰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信仰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一旦確定就不易改變,但是社會和生活的變化、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又使這種穩定性成為相對性,因此保持自己的信仰并非在社會生活的變化之外來進行,而是在變化的過程中完成的。”虞新勝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哲學思考”, 《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第65—68頁。信仰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性把握,而客觀世界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那么,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信仰也必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一個不斷自我摧毀與自我重構的過程,尤其是在信仰主體還沒有完全成熟并趨于成熟的階段,信仰的主體容易受到后天環境和社會現狀的制約和影響,從而導致信仰對象出現多元化的態勢。

4.信仰具有超越性

“信仰能把人從他所處身的物質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從現實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讓人從一種事實的存在變為一種價值的存在。信仰為人提供的生命歸宿則把人從自然的生存中,從世俗的社會生活中解脫出來,使人由一種個別的肉體存在,變為一種普遍的精神存在。信仰的追求表現為與世俗利益無關的對意義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人便自覺到一種超越塵世、超越自身的精神滿足,個人的特殊存在亦融合到信仰所指示的普遍存在之中。”王曉朝:《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頁。

此外,馬克思主義認為,信仰還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征。(1)實踐性。實踐使人不同于動物而進化為人,實踐活動是人的信仰產生和存在的基礎。(2)社會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頁。。信仰也是人的一種意識,因而也是社會的。社會實踐使人的意識變為一種“內在精神模式”,成為人行為的動機和目的。(3)神圣性。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念,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統攝”地位。正是由于這種“統攝”的高度凝聚作用,使得處于信仰中的人和對象形成了一種神圣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邹平县| 凤庆县| 常德市| 福海县| 黄梅县| 囊谦县| 尤溪县| 大英县| 南投市| 馆陶县| 永泰县| 册亨县| 库车县| 沁源县| 舞阳县| 峨眉山市| 乌鲁木齐县| 靖边县| 沙河市| 靖边县| 衡山县| 广元市| 揭阳市| 垦利县| 通河县| 霍邱县| 元朗区| 皮山县| 醴陵市| 东明县| 探索| 洪雅县| 江都市| 宁远县| 浮梁县| 旅游| 石门县| 太湖县| 炉霍县| 阿荣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