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幼兒園內放鼠藥,幼兒誤食釀苦果
- 幼兒教育法制案例分析
- 童憲明主編
- 1170字
- 2021-06-03 11:04:11
案情
暑假中,幼兒園所在街道,要求所轄單位進行一次滅鼠行動,并向各單位分發了一定數量的滅鼠藥。幼兒園以前從未用藥滅鼠,都是用鼠夾進行滅鼠,時間在假期。這一次因為在暑假,幼兒園內沒有小朋友上課,所以幼兒園也領了滅鼠藥,放在園中的各處。園長一再關照,在下學期幼兒報到之日的前三天全部收盡。一天,兩個小學生帶著一名五歲的幼兒小春,在幼兒園周圍的花叢中捉蟋蟀,幾次想進幼兒園內,均被門衛擋在門外。但三個孩子還是趁門衛上廁所之際,溜進了幼兒園內,5歲的小春竟然誤食了滅鼠藥。待門衛發覺園內有人,去叫他們出去時,發現小春已躺在走廊里,口吐白沫。門衛知道不妙,立即撥打120叫來救護車。由于搶救及時,小春保住了性命,但身體受到了很大的痛苦,花去了一筆不小的醫療費。為此,家長向幼兒園提出醫藥費和精神損失費的賠償請求。
分析
這是一起傷害賠償糾紛案。由于事發于幼兒園內,滅鼠藥又是園方所投,園方必然成為被告。
孩子的家長認為,幼兒園內放了滅鼠藥,就絕對不能讓小孩子進入園內,而本案中,三個孩子是從幼兒園的門衛處進入的,并非是翻墻或鉆墻而入,所以幼兒園是有責任的,應該負責賠償。
幼兒園提出三點抗辯理由。第一,小春父母作為小春的監護人,沒有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是一種失職,應該對此事負責。第二,門衛已幾次擋住了三個孩子,但他們是趁門衛上廁所之時,溜進園內的,園方已盡到了責任。第三,門衛一發覺他們入園了,就及時尋找,并在第一時間內采取了有效措施,使損害降到了最低限度。
我國《民法通則》第12條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該法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該法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我國《婚姻法》第23條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本案中,小春誤食鼠藥與其監護人的失職是有因果關系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責任,沒有照看好自己的小孩,致使沒有辨別能力的幼兒誤食了鼠藥,監護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幼兒園在本案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門衛幾次阻擋了三個孩子,他應該更加注意孩子的行動,然而就是門衛一時的疏忽讓小孩溜了進來,造成了傷害的后果。法院最后判決,小春父母負主要責任,幼兒園作一定數量的賠償。
建議
(1)每逢節假期,學生都放假了,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的看管,切不可有一點疏忽。
(2)幼兒園不應用藥物滅鼠,盡可能用別的辦法進行滅鼠。
(3)幼兒園和家長均應教育孩子,不要隨便撿東西吃,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4)建議街道社會在學生放假期間,組織一些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讓孩子一起參與。減少小孩“無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