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財務報表分析

在宏觀分析與行業分析之后,我們將目標聚焦于公司的財務會計數據分析。那么,對于那些能夠幫助我們估算一家公司普通股內在價值的會計資料,我們能從中了解到一些什么呢?在本章中,我們將講述投資者如何利用財務資料來進行股票估價分析。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基本的數據來源—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接著我們會說明分析家們如何以一種系統的方法,利用財務比率來揭示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來源,并且評價它的收益的“質量”及經營前景。

2.3.1 基本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的主要作用在于向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財務信息,這里所說的使用者,包括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所有者即股東以及有可能成為股東的潛在投資者、公司的債權人和潛在的債權人、公司的主管部門、有關政府機構如稅務部門等,以及銀行、證券業、財務咨詢機構等,以便它們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利用。公司的基本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

1.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為公司在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提供了一張“快照”。資產負債表是公司在那一時刻的資產與負債清單,資產與負債的差額是公司的凈資本,也叫作股東權益。在分析企業的流動狀況、負債狀況、資金周轉狀況時,常采用資產負債表分析。

資產負債表以標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資產:資產負債表的第一部分列示了公司的資產,首先是流動資產,例如現金以及應收賬款與存貨等其他項目,其中存貨將在一年之內轉化成現金。接著列示的是長期資產,它主要包括公司的不動產、廠房與設備。流動資產與長期資產的總和叫總資產,列為該表資產部分的最后一項。

負債:負債部分也是按照流動性來排序。首先是短期或是“流動”負債,例如應付賬款、應繳稅金與一年內到期的負債。接著是長期債務與一年以上的其他負債。

股東權益:總資產與總負債的差額叫作股東股權,它是公司的凈資產或者賬面價值。盡管這種劃分并不重要,但股東股權仍分為股本、資本公積與盈余公積。簡言之,票面價值(股本)加上資本公積就相當于股票賣給公眾所得收益,而盈余公積相當于從利潤中提取的股權重新投回公司。即便公司不再增加股權,但公司的賬面價值仍可以通過將收益重新投回公司而每年增加。

2.損益表

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是對公司在一段時期內(例如一年)的盈利能力的總結。它顯示了在運營期間公司獲得的收入,以及與此同時產生的費用。收入減去費用所得的差額就是公司的凈利潤或利潤。

損益表由營業收入、營業費用與利潤三個基本部分組成。

營業收入:公司通過銷售產品與提供服務而獲得的營業性收入。賬面上表現為銷售額、營收賬款等項目。

營業費用:貨物的銷售成本,是在生產公司銷售的產品時產生的一種直接成本;各種管理費用,包括間接費用、酬金、廣告費和運營公司所需的其他成本,它不是由生產直接產生的;由公司債務產生的利息費用;應繳納的所得稅。

利潤:營業收入減去上述四種營業費用后為稅后利潤。稅后利潤包括股息與留存收益兩部分。利潤分配表是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之間的紐帶。

3.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詳細描述了由公司的經營、投資與融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雖然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均建立在應收應付會計方法之上,即使沒發生現金交易,收入與費用也在其發生時就進行確認,但是現金流量表只承認產生了現金變化的交易。例如,現在銷售一批貨物60天后付款,損益表在銷售發生時確認收入,資產負債表也立即增加了一項應收賬款,而現金流量表只有在賬單被支付并拿到現金時才確認這個交易。

(1)投資現金流:現金流量表的第二段記錄了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這些輸入是在股本上的投資,它對公司保持并提高生產能力很有必要。

(2)融資現金流:報表的最后一段列出了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發行證券會有現金流入,而償還尚欠在外的證券會用光現金。

(3)經營現金流。

現金流量表為我們提供了一家公司經營是否健康的證據。例如,如果這家公司無法支付紅利與保持由經營產生的現金流之外的股本的生產率,并且它還要用借款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要,就給了我們一個嚴重的警告,這家公司在長期運營中不能保持當前水平的紅利支付。現金流量表通過顯示經營中產生的現金流量的不充足與用來保持建立在無法支撐的水平上的紅利支付的借款,來暴露公司發展中的問題。

2.3.2 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概述

財務報表分析應該說沒有嚴格固定的方法,分析者可以以自己運用最佳方案來達到解析、評估和分析的目的。通用的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趨勢分析法(嚴格地說,趨勢分析法是比較分析法的另一種形式)。

1.比率分析法

這種方法是以一個公司同一時期財務報表上的各種有關數據進行相互比較,求出它們的比率,以說明財務報表上的所列項目與項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予以解釋,作出評價。因此,無論從整體或個別來看,各種財務報表內都會包含一些金額錯綜復雜、難以解釋的項目。由于這樣一大堆數據的復雜性,因此有些相互關聯的財務關系可能會在一般審閱時被忽略。同樣,如果只是就每次的金額加以分析,也可能由于沒有進行有目的的比較而把一些關鍵性的關系忽略了,而且就各項金額本身來說意義并不大。通過各種比率的應用,會計信息使用者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財務方面的各種相互關系上面。

2.比較分析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同行業之間的財務報表比較,就是將某一公司財務報表上的某一個項目與同行業平均水平或先進水平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同一個項目進行比較,揭示不同公司間的差異,從而確定:(1)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2)造成差異的因素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3)公司是否有能力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異,保持和發展有利差異。在同行業的各公司之間進行比較分析時,往往會因為各公司規模不同,所使用的會計方法不盡相同而發生困難。在進行這類分析比較時,必須首先注意是否存在相互比較的適當基礎。同時,還必須透徹地了解行業動態和趨向、技術發展的特點和情況,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現狀等。要參照這些情況進行分析,才能對一個公司作出比較可靠的判斷,以供決策之用。可以采用絕對數和相對數兩種比較分析方法。

3.趨勢分析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連續幾期的同一公司的財務報表,比較同一項目前后期的增減方向和幅度,從而揭示公司財務和經營上的變化和趨勢。根據確實分析比較,財務報表可以反映出主要財務數據變化的金額和百分比,從而確定:(1)造成變化的主要因素;(2)變化的趨勢究竟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3)根據預期的營業情況來看,這種趨勢近期內是否繼續下去。一般情況下,趨勢分析法既可采用絕對數比較,也可以采用相對數比較,也可結合比率法進行趨勢比較。

2.3.3 比率分析

財務報表是由許多項目構成的,報表上許許多多項目之間必然存在各種微妙的關系。比率分析是衡量同一公司同一時期財務報表上項目之間的關系,以探求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方法。常用的比率主要反映以下五個方面內容:

● 反映內部流動狀況的比率;

● 反映營運效率的比率;

● 反映風險程度的比率;

● 反映成長率比率;

● 反映外部流動性的比率。

1.財務比例計算

(1)反映內部流動狀況的比率。

在評價一家公司的證券的風險性時,流動性與償付利息能力比率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用于評價公司的財務能力。流動性比率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

① 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這個比率用來測度公司通過兌現流動資產(即將流動資產轉化為現金)來償清流動負債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在短期運營中避免無力償還債務的能力。這是最經常使用的流動性測度指標。

② 速動比率(Quick Ratio)。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這一比率也叫酸性試驗比率(Acid Test Ratio),它與流動比率擁有同樣的分母,但其分子只包括現金及其等價物與應收賬款。對于那些存貨無法轉變為現金的公司,速動比率是比流動比率更好的流動性測度法①。

③ 現金比率(Cash Ratio)。

現金比率=(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用以測試最壞情況下清償短期負債的能力。

④ 應收賬款周轉率(Receivables Turnover)。

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凈額/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率用以測試信用收回的效率。另一種測度效率的方法是平均回收期(Average Collection Period)。

平均回收期=平均應收賬款/銷售收入× 365

其結果被稱為或應收天數(Days Receivables),它等于日銷售收入的每1美元所對應的提供給顧客的全部信用,它反映了應收賬款與銷售收入的關系。你也可以把它當作銷售日期與收到付款日期之間的平均間隔時間。

⑤ 存貨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

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率用以測試存貨周轉速度、銷貨能力,以及存貨是否過多。它是一種反映每1美元平均存貨能帶來的銷售成本的比率。分子由銷售成本代替銷售收入,因為存貨按成本計算,這個比率測度了存貨的周轉率。

(2)反映營運效率的比率。

① 反映資產管理效率的比率。

● 營運資本周轉率

營運資本周轉率=銷貨凈額/平均營運資本,用以測試營運資本的周轉效率。

● 固定資產周轉率

固定資產周轉率=銷貨凈額/平均固定資產凈額,用以測試資產、廠房、設備等的使用效率。

● 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銷貨凈額/平均總資產,用以測試總資產產生銷售額的能力。

② 反映經營成果的比率。

● 毛利率

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用以測試營業獲取毛利的能力。

● 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用以測試主營業務所產生利潤的能力。

● 凈利率

凈利率=稅后凈利/銷售收入,用以測試每一單位銷售收入所獲得的凈利。

● 總資產報酬率

總資產報酬率=利息前利潤/總資產平均額,用以測試總資產獲取報酬的能力。

● 股東權益報酬率

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后利潤/股東權益平均值,用以測試股東獲取報酬的能力。

(3)反映風險水平的比率。

① 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主要考慮的是公司營業利潤的不確定性。營業風險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公司所處的行業。經營風險的一個主要測度方法是測量其收入的波動性。一種方法是測量營業利潤的波動性:

業務風險=營業利潤的標準差/營業利潤的平均值

另一個測度方法是測量銷售收入的波動性:

銷售收入波動性=銷售收入的標準差/銷售收入的均值

此外,衡量公司經營風險的另外一個主要方法是公司經營杠桿。經營杠桿衡量的是固定資本在公司整體營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固定資產所占比例越大,經營杠桿越大,公司的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經營杠桿=營業利潤變動百分比/銷售收入變動百分比

② 財務風險。

● 負債與股東權益比率

負債與股東權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用以測試負債占股東權益的比重。

● 負債比率

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用以測試負債占總資產的比重。

● 長期負債比率

長期負債比率=長期負債/資產總額,用以測試長期負債占總資產的比重。

● 股東權益比率

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資產總額,用以測試股東權益占總資產的比重。

③ 反映償付財務費用的比率。

● 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利息前利潤/利息費用,用以測試對利息費用的支付能力。

● 債務本息償付比率

債務本息償付比率=(稅收前利潤+折舊)/[利息+本金支付額/(1-所得稅稅額)],用以測試現金凈流入對現金流入的保證程度。

(4)杜邦分析系統(ROE的分解)。

為了理解影響一家公司股本收益率(ROE)的因素,包括股本收益率在時間上的趨勢與相對于競爭對手的表現,分析家經常將股本收益率“分解”成一系列的比率。每一種比率都有其自身的含義,這個過程幫助分析家將注意力集中于影響股本收益率表現的彼此獨立的因素上。這種股本收益率分解法經常被稱為杜邦系統(Du Pont System)。

① 分解方法一。

●ROE=稅后凈利/權益資本

=稅后凈利/權益資本×稅前凈利/稅前凈利×營業利潤/營業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總資產

=營業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稅前凈利/營業利潤×總資產/權益資本×稅后凈利/稅前凈利

=營業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利息負擔×杠桿率×稅收負擔

因子①被稱為公司的營業利潤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顯示了每1美元銷售收入可獲得的營業利潤。它是稅后利潤與稅前利潤的比率,我們稱其為稅收負擔比率。因子②是銷售收入對資產的比率,被稱為資產周轉率(Asset Turnover, ATO)。它表明公司使用資產的效率,在這個意義上,它測度出了1美元的資產可產生多少銷售收入。因子③是利息負擔比率(Interest Burdon)。財務杠桿作用的程度越高,利息負擔比率越低。因子④是資產與股權比率,它是公司財務杠桿作用程度的測度,被稱為財務杠桿率(Leverage Ratio),它等于(1+負債與股權比率)。因子⑤是稅收負擔。

② 分解方法二。

● ROE=稅后凈利/權益資本

=稅后凈利/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總資產/權益資本

=凈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杠桿乘數

③ 分解方法三。

● ROE=稅后凈利/權益資本

=稅后凈利/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總資產/權益資本

因為,稅后凈利=稅前凈利×(1-稅率)

所以,ROE=稅前凈利/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總資產/權益資本× (1-稅率)

又因為,稅前凈利=營業利潤-利息費用

所以,ROE=[營業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利息費用/總資產] ×總資產/權益資本×(1-稅率)

ROE=[營業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利息費用率]×財務杠桿乘數×(1-稅率)

(5)反映公司未來成長性的比率。

公司的未來成長性取決于公司的收益留存比率與權益資本投資回報率(ROE)。

收益留存率=1-紅利/稅后凈利

成長率=收益留存率×權益資本投資回報率

根據杜邦分析,

成長率=(1-紅利發放率)×(凈利潤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杠桿乘數)

(6)反映外部流動性的比率。

外部流動性反映了股票的流動速度,與股票的價格關聯不大。反映外部流動性的指標有:

① 股票交易量;

② 詢價與報價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小,流動性越大);

③ 發行在外的股票的總市值;

④ 股東的數目;

⑤ 交易周轉率=交易量/發行在外的股票總數。

2.比率分析的應用及其局限性

(1)可比性問題。

財務報表分析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工具來評價一家公司的表現與未來的前景。但是,比較不同公司的財務結果卻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根據公認的會計準則(GAAP),可用不同的幾種方法來表示收入與支出項目,這意味著兩家有著完全相同經濟收益的公司卻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會計收益。而且,當通貨膨脹扭曲了美元這一測量價值的標準時,說明一家公司在不同時間的業績表現就變得更為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可比性問題就成為特別突出的問題。因為,通貨膨脹對報告結果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通常依賴于所采用的是哪種方法來計算存貨與折舊的。在試圖比較不同公司間隨時間變化的財務結果之前,證券分析家必須調整收益與財務比率數字以達到一個統一的可比標準。

可比性問題可能產生于GAAP準則在解釋存貨與折舊及調整通貨膨脹影響上的靈活性。其他不可比性主要產生于租約與其他費用支出的資本化、撫恤金成本的處理等,但對這些內容的討論超出了本書的范圍。

(2)存貨估價。

有兩種經常使用的方法來給存貨定值:后進先出法(Last-in First-out, LIFO)與先進先出法(First-in First-out, FIFO)。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數字的例子來解釋兩者的差別。

假設通用產品公司(GPI)有一筆經常性的存貨,為100萬單位的未注冊商品。這批存貨每年周轉1次,即意味著銷售成本與存貨之比為1。按照后進先出(LIFO)的體系,要求按當前的生產成本對這在一年內用完的100萬單位的存貨估價,這樣,最后生產的貨物需要首先售出,它們按當天的成本估價。而按照先進先出(FIFO)的體系,假設被用完或是售出的單位是首先加入存貨的部分,售出的貨物按原始成本估價。

如果商品的價格保持1美元不變,存貨與銷售成本的賬面價值將是一樣的,兩種系統均為100萬美元。但在這一年中,假設由于通貨膨脹,商品的價格每單位上升了10美分。按照后進先出(LIFO)的會計方法,銷售成本為110萬美元,而年末資產負債表100萬單位存貨的價值仍為100萬美元。資產負債表中存貨價值按商品仍在存貨中的成本確定。在后進先出法里,最后生產的商品假定按當前成本1.10美元銷售,剩下的商品是早先生產的商品,成本僅為1美元。你可以看到,盡管后進先出法精確測度了當天的銷售成本,但是它沒有真實地給出在一個通脹環境下余留存貨的當前價值。

與此對比,在先進先出(FIFO)會計方法中,銷售成本為100萬美元,年末資產負債表中存貨的價值是110萬美元。這導致了采用后進先出法的公司與采用先進先出法的公司比起來有較低的報告利潤及在資產負債表中有較低的存貨價值。

在計算經濟收益(即真正被證實的現金流)時后進先出(LIFO)比先進先出(FIFO)更好,因為它使用當前價格來估價銷售成本。后進先出會計方法的缺陷是當按原始成本確定存貨投資的價值時,它會使資產負債表產生扭曲。這種實踐產生了一種不斷增多的對股本收益率(ROE)的偏見,因為可賺得回報的投資基礎被低估了。

(3)折舊。

另一個問題是折舊的測度,在計算真實收益時它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可以把會計的折舊計量法與經濟的折舊計量法明顯地區分開來。根據經濟計量法的定義,折舊是一家公司的經營現金流的數量,它必須被重新投入生產過程以維持公司當前水平的實際生產能力。而會計計量方法是很不同的,會計的折舊是一個原始獲得資產的成本數量,它被分配到任意指定的資產壽命期的每一個會計期間上,其數值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

例如,假設一家公司購買了一批可用經濟壽命為20年,單價為100 000美元的機器。然而,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公司可以使用直線法按10年期折舊這批機器,每年折舊10 000美元。這樣在10年之后,一臺機器的賬面價值將完全折舊完,雖然它仍是生產性資產,在下一個10年里也不需要替換。在計算會計收益時,在機器經濟壽命的第一個10年里,這家公司會高估折舊,在后10年里會低估它。這將導致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相比較,在最初的10年里被縮小了,而在后10年中又被夸大了。如果公司的管理層執行再投資為零的政策并僅將會計收益都作為現金紅利進行分配,那么在最初的10年中,與可持續的現金流比較,公司將支付非常少的錢。同樣地,一位證券分析家如果在最初幾年中依靠(未經調整的)報告收益數字,他將看到被縮小的經濟收益并且低估公司的內在價值。

折舊可比性問題還有一項缺點,一家公司可使用不同的折舊方法來達到減稅而非其他的目的。大多數公司在減稅目的下使用加速折舊法,而在財務報表中使用直線折舊。不同公司之間在對廠房、設備與其他可折舊資產的折舊期的估算上也存在差異。

然而,與折舊有關的主要問題是由通貨膨脹引發的。因為習慣上折舊建立在歷史成本之上而非資產的替代成本之上。相對于替代成本來說,被測度的在通貨膨脹期間的折舊被縮小了,而真實的經濟收益(可持續現金流)相應地被夸大了。這種情況與使用先進先出法(FIFO)處理存貨的會計工作中發生的情況類似,常規折舊與先進先出法都引起了一種由通脹導致的對真實收益的夸大,因為兩者都使用原始成本來代替當前成本去計算凈利潤。

例如,假設通用產品公司有一臺使用壽命為3年的機器,其原始成本為300萬美元。每年直線折舊費用為100萬美元,不考慮機器的替代成本。假設第一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0%,那么實際年折舊費用在當前時期為110萬美元,而習慣上被測度的折舊每年固定為100萬美元。會計收益把真實的經濟收益夸大了10萬美元。

(4)通貨膨脹與利息費用。

雖然通貨膨脹在測度一家公司的存貨與折舊費用時會產生扭曲,但是它更大的扭曲作用也許還是在對實際利息費用的計算上。名義利率包含了一個通貨膨脹升水以補償貸款人,因為通脹侵蝕了資本的實際價值。因此,通過對貸款人與借款人的透徹分析,習慣上作為利息費用的部分,應該像本金償還一樣對待才是更合適的處理方式。

例如,假設通用產品公司有一筆票面價值為1 000萬美元,每年利率為10%的未付債務,利息費用按慣例計算每年為100萬美元。可是,假設這一年的通脹為6%,那么實際利率是4%。這樣,在損益表中表現為利息費用的60萬美元確實是一個通脹升水,或是對1 000萬美元本金的實際價值的預期減少的補償,只有40萬美元是實際利息費用。未付本金的購買力減少了60萬元可以當作本金的償還,而非利息費用,公司的實際收入因此少算了60萬美元。對實際利息的錯誤計算意味著通貨膨脹使實際收入減少,我們前面已討論過,通貨膨脹對存貨與折舊的報告價值的影響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起著作用。

(5)國際會計公約。

在分析家們試圖解釋財務數據時,有可能會遇到以上例子中所說明的某些問題。在解釋國外公司的財務報表時,甚至會出現更大的問題。這是因為國外公司并不遵循通用會計準則(GAAP),各國的會計工作程序不一,與美國的標準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別。這里是當你使用國外公司的財務報表時,必須意識到的一些主要問題。

① 準備金慣例(Reserving Practices)。

與美國相比,許多國家允許公司有比美國大得多的處理權來留出準備金以應付未來的偶然性。因為準備金要從收入中提出一筆費用,所以這些國家有比美國更多的經營支配權來處理報告收益。

② 折舊(Depreciation)。

在美國,公司通常都會保留幾套獨立的賬本用于稅收與報告等不同目的。例如,加速折舊通常用于少付稅收的目的,而直線折舊則用于報告的目的。與此對照,其他大部分的國家不允許兩套賬本,外國的大多數公司也使用加速折舊來減小稅收,而并不考慮報告收益因此變得較低的事實。這使得外國公司的報告收益低于它們如果使用美國慣例所得的值。

③ 無形資產(Intangibles)。

無形資產諸如商譽的處理有很大的變通余地。它們是被分攤還是花費了?如果被分攤,在多長的期間分攤?這樣的問題對報告利潤有很大的影響。

為實現全球性的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這種國際不同的會計標準問題就更突出了。例如,為叩開美國資本市場的大門,很多外國公司愿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而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歡迎那些公司前來參與交易。但是,公司必須按美國GAAP標準制定財務報表,否則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將不允許其掛牌上市,這極大地限制了非美國公司在美國的上市。

與美國比起來,大多數其他大國的股票交易所允許外國公司掛牌上市,只要它們的財務報表符合國際會計標準(IAS)的規定就行。國際會計標準提出的披露要求一般比大多數國家的標準更為嚴格,這些標準更強調與會計實踐相吻合。國際會計標準的擁護者們認為它與GAAP準則已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提供了幾乎質量一樣的有關公司的財務信息。而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并不認為可接受國際會計標準并把它用于在美國掛牌上市的公司上,目前的協商正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況。

2.3.4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不同公司的同類、同期的財務報表進行整理分析,編制財務報表,以全面反映不同公司之間各項財務指標的差距情況。在進行比較財務報表的編制與分析時,可以把本公司同時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同行業公司進行對比,以本公司的指標作為基準,計算其他公司相對于本公司各項指標的絕對變動或相對變動。采用比較分析法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簡單比較分析法

簡單比較分析法是將參與比較的各公司的財務報表中的絕對值分別填列入比較財務報表的對應項目中,比較各個項目的絕對值差額,再與本公司的相應各項目進行對比,求出差距的百分比。

為了便于分析,以兩個公司比較加以說明。

(1)取得兩公司的原始報表資料。

表2-1 A公司資產負債表(簡化)

表2-2 A公司損益表(簡化)

表2-3 B公司資產負債表(簡化)

表2-4 B公司損益表(簡化)

(2)填制比較資產負債表和比較損益表。

表2-5 簡單比較資產負債表

表2-6 簡單比較權益表

續 表

根據簡單比較資產負債表、比較權益表,可以分析兩個或兩個以上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入、費用及利潤的不同構成,這對于確定本公司的競爭戰略是極有益的。通過比較,及時對資產和負債結構作出調整,努力提高營業水平,控制費用支出。

2.共同基準比較分析法

簡單比較財務報表分析法是直接采用各公司指標的絕對數進行比較而編制的。但是,參與比較的公司的生產規模、經營重點也許相去甚遠,這就使分析的可信度受到懷疑。這時,具體分析每一項指標對于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相對重要性就更切實可行,即將缺乏共同基礎不能比較的絕對數字轉化成共同基準下的相對數字,以便于比較。

(1)共同基準比較資產負債表。

將原來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的數字進行轉換,轉換的方法是將資產總額當作100%,再以各項目的絕對數字逐一除以資產總額,求得各項目的百分率,然后進行不同公司間的比較分析,見表2-7。

表2-7 共同基準比較資產負債表

續 表

(2)共同基準比較損益表。

將原損益表各項目的數字進行轉換,轉換的方法是將銷貨凈額當作100%,再以各項目的絕對數字逐一以銷貨凈額,求得各項目的百分比率,然后可以進行不同公司間的比較分析,見表2-8。

表2-8 共同基準比較權益表

續 表

2.3.5 趨勢分析法

分析公司以前的業績,其根本目的在于希望通過對過去一系列年度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的比較,推測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展望其前景。趨勢分析法就是根據公司一段時間前后各期連續的財務報表,比較各期的有關項目金額,揭示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增減變化的性質并預測其趨勢的方法。

趨勢分析法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對報表上的某些具體項目的增減變動進行趨勢分析;二是對某些財務比率的增減變動進行趨勢分析。

1.基期的選擇

無論是對某些具體項目還是對某些財務比率進行趨勢分析,都面臨著選定某一期的數值作為其他各期的比較標準,選定的這一期稱為基期。將基期的數值作為100%,其他各期的數值將按基期數值的百分比表示。

常用的基期選擇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固定基期。

固定以某期的金額為基期金額,即100%,再將同一項目其他各期的金額除以固定基期的金額,分別求得各期的百分比。

(2)變動基期。

用同一項目前一期的金額作為后一期的基期金額,即100%,也就是同一項目后一期的金額除以前一期的金額,求得后一期的百分數,以此類推。

(3)平均基期。

先求得每一項目平均項目,作為基期金額,即100%,然后將各期同一項目的金額除以平均金額,分別求得該項目各期的百分數。

2.報表上具體項目的趨勢分析

對報表上具體項目作趨勢分析時,值得一提的是,單獨對某一項目作趨勢分析是毫無意義的,必須與其有關的項目同時分析,才能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進行銷售凈額分析時不妨與銷貨成本、毛利、營業費用、稅前利潤等項目結合分析才能顯示出其意義。現列表2-9舉例如下。

表2-9 綜合項目分析表

將2006年作為基期(固定基期),通過表2-9可比較2006—2009年各個項目比基期(2006年)的增減,并分析其趨勢。比如,2007年同2006年比較,銷售凈額增加5%,而銷貨成本反而減少2%,所以毛利凈增14%,但由于營業費用增加更多,達17%,因此稅前利潤反而比1999年減少60%。2008年的情況最好。銷售凈額比2006年增加26%,而銷貨成本只增加15%,因此毛利增加41%,并且營業費用增加的百分比低于毛利增加的百分比,因此稅前利潤比2006年增加高達120%。2009年的發展趨勢不如2008年。銷售凈額增加39%,但銷貨成本增加更多,達43%,因此,毛利增加的百分比低于銷售增加的百分比,只有33%,營業費用的增加率32%同毛利的增加率33%相仿,故稅前凈益只增加60%。按發展趨勢分析,應認真檢查2009年銷貨成本大量增加的原因,提出措施,控制其增加量,至少要求其增加率不超過銷貨額的增加率,這樣才能提高稅前凈益,保持2008年的勢頭。

3.財務比率的趨勢分析

趨勢分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財務比率的分析。有時可使用統計學中時間序列分析的模型來預測下一年度的財務比率,當然這要在滿足一定的假設條件下才能完成,并且分析者要掌握必需的統計知識。這里將介紹既直觀又常用的趨勢分析法,分析者可將具體項目按各期的財務比率排列在一起,再按下面所說的方法進行分析。

例如,考察某公司近七年的流動比率、股東權益與負債比率、毛利率。其中,股東權益與負債比率的計算公式是:股東權益與負債比率=股東權益/負債總額。已知該公司的數據資料如表2-10所示。

表2-10 某公司近七年情況

由上面資料容易得到表2-11所示信息。

表2-11 某公司的流動比率等資料

再引入另一個衡量測度——易變性。它表示一個比率在這段時期內的波動大小。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易變性=(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從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右端分子表示一段時期內波動幅度的絕對大小,再除以平均值,則顯示波動幅度的相對大小。例如,有兩個波動的量A和B,它們在相同的時期內的最大值減最小值都等于10,這只表示它們在這段時期內的絕對波動幅度相同,還很難說明究竟何者波動更大。但是,如果A 的平均值為100, B的平均值為50,那么

A的易變性=10/100=0.1

B的易變性=10/50=0.2

這進一步表明B的波動大小超過A, B的相對波動幅度是A 的一倍。

再回來考察上面所給公司的例子,見表2-12。可見,該公司流動比率相對比較穩定,七年來波動較小,而毛利率波動最大。

表2-12 某公司流動比率等的易變性

本章小結

權益類資產估價模型的輸入因子包括兩個:貼現率與現金流量。本章詳細介紹了影響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因素。公司的未來業績會受到外部商業環境的影響,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本章分別介紹了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以及公司分析的方法。

① 速動資產=現金+短期投資+應收賬款等流動性強的資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大悟县| 台山市| 芷江| 峨眉山市| 奉新县| 萝北县| 齐河县| 古浪县| 忻州市| 南康市| 射洪县| 古浪县| 昆明市| 隆昌县| 桂林市| 庄浪县| 商城县| 古浪县| 灵川县| 泸西县| 淮北市| 南川市| 清徐县| 广昌县| 灵宝市| 象山县| 新津县| 葵青区| 淮阳县| 抚州市| 定南县| 繁昌县| 安龙县| 道孚县| 竹山县| 延吉市| 讷河市| 衡水市| 寿阳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