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隋唐史
  • 岑仲勉
  • 1707字
  • 2021-06-02 16:10:25

第十二節
疆域之開拓

好大喜功,往往與窮奢極欲相表里,大業三年三月,遣朱寬使流求[1],四年三月,遣常駿使赤土[2],致羅剎,(此據二四《食貨志》。《本紀》三及《北史》一二剎皆作罽。)皆足表示煬帝之個性。

流求或以為即今琉球,或以為臺灣,說者各異。據《隋書》八一,大業六年,陳稜、張鎮州擊流求,系自義安郡渡海,義安即今潮州,非進攻琉球之適當口岸,不合者一。同傳又言,“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其方向為東行(如赴琉球,須向東北),高華得為南澳(汕頭至南澳一百二十里),得為澎湖列島,由南澳至澎湖,約經度兩度,確可二日便至,澎湖一日到臺灣,亦符事實,若以擬琉球,未免太近,不合者二。陳、張“獻俘萬七千口,頒賜百官”,(《本紀》三)臺灣北部,隋時想已有不少漢人流寓,故有此數,琉球則未必得如許俘虜,不合者三。

用兵之地,更有林邑(即占婆)。文帝末,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此據《隋書》五三《劉方傳》;唯《越史略》一云,梁時九德參軍李賁,本中國人,其七世祖于西漢時徙居太平,大同十年,自稱南越帝,建前李朝,再傳至李佛子,則佛子非俚人也。“俚”字之用法,曾于拙著《釋俚》揭之,今得此證,更見舊史之不可呆讀。開林邑事,可參馮譯G. Maspero《占婆史》三八—四〇頁),劉方討平之,因使經略林邑。方率舟師趣比景,大業元年正月,軍至海口(靈江口),擊走其王梵志,度阇黎江,入國都,獲金廟主十八枚,佛經五百六十四夾,凡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侖書(即占婆文),刻石紀功,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參《方傳》、《隋書》八二及《續高僧傳》二《彥琮傳》)將其地分置蕩、農、沖三州(后改比景、海陰、林邑三郡),隋兵引還后,梵志復得故地,遣使謝罪。(參《隋書》三一及八二)

次為吐谷渾(可讀原音,不必如宋人讀“突欲魂”),急言之曰退渾,就其被統治之人言之,則羌種也(或以為唐古特族,不確,唐古特系黨項之轉),舊稱曰阿柴(或阿貲Aza)虜。大業初,鐵勒犯塞,遂請降,帝使裴矩諷令擊吐谷渾以自效,鐵勒即勒兵往襲,大敗之,其主伏允東走保西平(鄯州,今樂都縣)。三年,又命楊雄、宇文述等往征,四年西巡時,更分兵數道圍之,來降者十余萬口,六畜三十余萬,自西平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為隋有,分置郡、縣(五年六月,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各統兩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

時西域諸蕃多至張掖交市,裴矩掌其事。四年,帝將巡河右,先令矩赴敦煌,矩知帝勤遠略,遣使說高昌(王及伊吾吐屯設(Tudun),啖以厚利,導使入朝。明年西巡,次燕支山(張掖附近),高昌王、伊吾設及西蕃胡二十七國,謁于道左,伊吾設獻西域數千里之地,六年,置伊吾郡,使薛世雄城之。

最應記者為俀國之交通。“委”“妥”二字在古往往通用,俀國即倭國也。開皇廿年(六〇〇,推古八),其王多利思北孤(即推古女王)遣使詣闕。大業三年,又遣使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3],其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煬帝覽之不悅。明年,詔文林郎斐(即裴字)清往使,度百濟(今朝鮮半島西南部),行至竹島(今珍島,在全羅南道西南海中),南望羅國(即耽羅,今濟州島),經都斯麻國(今對馬島),迥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今壹岐島),又至竹斯國(今筑紫山)。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于華夏。又經十余國(即小島),達于海岸。自竹斯國以東,皆附庸于俀云。(《隋書》八一,參丁謙《〈隋書〉四夷傳考證》)

突厥既分裂,其勢漸衰,居西方者曰處羅可汗,屢與鐵勒相攻,卒為所敗。煬帝采裴矩離間之策,可汗遂以七年底入朝于臨朔宮,賜號為曷薩那可汗,留居中國。十年正月,將宗女信義公主嫁之。

[1] 唐劉恂《嶺南錄異》作流虬。《宋史》:“流求國在泉之東,有海島曰彭湖,煙火相望。”又《元史》:“流求在南海之東漳、泉、福、興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流求相對。”涉流求事可參《中國史乘未詳諸國考證》一六二—一八八頁《古琉球國考證》。

[2] 赤土所在,計有暹羅、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錫蘭等多說,據余考證,應以蘇門答臘為是,說繁不備錄。

[3] 使人為大禮小野妹子,來求《法華經》,或作“蘇因高”者乃“妹子”之音譯,參《日本國志》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长顺县| 南岸区| 稷山县| 潜山县| 临湘市| 垫江县| 莱州市| 安义县| 汝南县| 麻江县| 玉山县| 南川市| 舒兰市| 双柏县| 宁国市| 凉山| 资溪县| 吉林省| 兖州市| 新绛县| 驻马店市| 延庆县| 贡嘎县| 兰州市| 金华市| 阜宁县| 西宁市| 铜梁县| 莱西市| 渑池县| 武城县| 逊克县| 探索| 抚州市| 昌吉市| 彭泽县| 六盘水市| 新沂市| 扎囊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