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世界名校的共識

從哈佛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新生特征說起

頂尖名校都青睞什么樣的學生?每年開學季,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都會對進入校園的新生進行詳盡的問卷調查,主題包括平均學習時長、學術興趣、領導力培養及日常社交生活等。

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肆虐,申請哈佛大學的人數下降7%,最終錄取率為4.92%。被錄取的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了錄取通知書,但其中20%的新生選擇了推遲一年入學。

《哈佛深紅報》收集了1083名哈佛大學2024屆(即2020級)新生的資料和問卷回答(約占學生總數的76%),通過總結歸納要點,我們可以看看哈佛大學新生的人物畫像。

○超半數學生中學時期每周的學習時間不超過30小時

與我們印象中的傳統學霸不同,哈佛大學的學霸們每周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只有2.6%的學生超過50小時。與前7年相比,該數據在逐漸降低,2020年是歷史最低。這說明,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上并非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的必要條件。

相反,有80.4%的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在30小時以下,日均不到5小時,這提醒我們,高效利用學習時間比“勤奮”更重要。

○超八成學生把課余時間花在社區服務上

社區精神是美國重要的文化基因。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提倡更有意義地幫助他人,參與社區服務和與社會共同利益相關的活動。”在最近幾年的新生特征中,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見圖1-1)。

相比往年,2024屆哈佛新生在社區服務中更加活躍。87.1%的受訪者表示最受歡迎的高中課外活動是社區服務,這一數據較2023屆大幅增加。其次是體育運動,占51.4%,參加音樂俱樂部/樂隊的占51.4%,參加學生會的占35.7%。

圖1-1 哈佛大學2024屆新生高中時期課外活動選擇占比圖

在課外活動中,選擇戲劇和新聞報道的均占31.4%,參加數學俱樂部的只占24.3%,參加科學俱樂部的占18.6%。而在2019年,參加數學俱樂部和科學俱樂部的占比都是32%,戲劇與新聞報道則占比不高。這種變化也說明課外喜歡文理活動的學生比例出現了變化。

○近七成學生在高中擔任過至少1個領導者角色

領導力向來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在招生中極為看重的素質之一,在受訪的新生中,只有12.6%的學生沒有擔任過領導者,27.5%的學生擔任過一項課外活動的領導者,多名受訪者(24.7%)表示他們在高中時擔任過兩個社團的負責人。71.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高中時擔任1~3個社團的負責人,真正地保證了學習與社團活動兩不誤。

○八成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自驅力

高中時期的學習時長較少并不代表這些學霸的學習意愿不強;相反,他們進入大學后顯示出強大的自驅力。47%的哈佛大學新生表示希望在大學每周學習30小時以上,35%的新生認為自己每周要學習20~30小時。

比起父母的期望,哈佛大學學生的學習壓力主要源于自身。79%的受訪者的壓力來源是自我期望,受到來自外界壓力的學生只占11%。這意味著,內在驅動力遠比外力更有效。

○社會科學成為新熱門,藝術、人文比例8年來持續下跌

相比上一年的調研結果,社會科學依舊取代工程及應用科學(24.8%)成為最受歡迎的專業,占受訪者的39.1%;另外有28.9%的學生選擇科學專業,這個數據相比往年有所降低;只有6.9%的學生選擇藝術、人文相關研究,比起2019年的9.8%,這類學科呈現越來越冷門的趨勢。《哈佛深紅報》指出:“2024屆學生也加入了輕視藝術、人文學科的大潮,這是8年來的最低比例。”

說完哈佛大學的報告,再來看清華大學的情況。雖然清華大學沒有《哈佛深紅報》那種詳盡的新生調研報告,但在學校公布的一些數據中,也有非常值得圈點的內容。

同樣以2020年為例,清華大學共計錄取學生3500余人(其中未統計我國港澳臺地區錄取人數)。其中,理工類考生占比62.3%,文史類考生占比7.2%,藝術類考生占比6.9%,來自高考綜合改革省份的考生(不分文理)占比23.6%;通過“強基計劃”錄取新生939人;另外錄取了來自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300余人。

詳讀清華大學對外發布的提及招生趨勢和新生特征的文檔,可以提煉出以下4個核心信息。

?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特長與自主選擇權。

?打破學科界限,促進交叉型人才的選拔。

?胸懷天下、熱愛清華,具備創新潛質、綜合素質全面。

?在專業之外,更加注重學風、育人理念與價值觀。

可圈可點的另一點是,清華大學還公布了一些新生報考與入學的心路歷程。譬如學生劉某青睞“堅定家國理想”,選擇了強基計劃致理書院;學生趙某“得知清華首次開設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時激動不已”;學生鐘某非常喜歡“無體育不清華”的體育傳統……

整體而言,清華大學在不斷地向世界頂級名校看齊,更加注重通識教育,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探索精神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中國著名學府,清華大學非常注重向學生傳遞“中國根文化”。

疫情過后,培養有根的“全球公民”,越來越成為世界名校的共識。

世界名校錄取標準的變與不變

以上數據揭開了名校學生的面紗。受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大名校在錄取新生時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總體上新生數據及特征相比以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核心素質表現在:比起過人的智商,他們的優秀始終來自超強的內在驅動力和自主學習力。

這些分析對中國家長最重要的一點啟發是,在世界名校關于優秀人才的評估體系里,學術能力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學習好,有特點更重要。

譬如,哈佛大學的錄取率不到5%,但是在近3萬名候選人中,70%以上的人基本達到了哈佛大學的學術標準。這70%的人并沒有得到哈佛大學的青睞,原因就如《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

世界名校的錄取標準更像一個漏斗。用學業成績評估一批人,是為了保證錄取的學生有能力完成學業,接下來的指標是為了判斷,這名學生除了學業,有沒有在某一領域擁有持續的熱情、專長以體現其在某種領域的思維能力、是否具有鮮明的個性,且知道自己是誰,以及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遍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他曾疾呼:所謂科學素養,不是怎樣學科學、怎樣考高分,而首先是學校及家長一起,呵護孩子的科學信仰與探索精神。

他的女兒在5歲時迷上了《西游記》,每天非要看一集才肯睡覺,整天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還會冷不丁地問媽媽:“為什么孫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卻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毫不謙虛地說,就憑這一問,我的女兒幾乎就有資格進入北京大學,因為大學招生中所有要考查的核心要素,諸如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乃至哲學思辨等,都包含在這寶貴的一問中了。”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綜合多種因素來選拔學生,這實際上很像風險投資。學校在選拔學生時,挑的是基本面不錯但是有特點、有潛能、有成長性、未來有更大概率取得成功的人,而不是成績最拔尖的那一批。

大一最重要的課程其實是通識課,各大名校新生入校后,不必急著選專業。他們在眾多課程中做選擇,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有的學生到了大三甚至大四才選定專業。

有人可能會覺得太晚選定專業有些荒誕,替這類學生著急,但是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看,此時此刻,慢就是快(Slow is fast)。中國有句老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不管男女,都怕入錯行。

到底應當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頂級大學之外,美國的知名高中也在行動。近百所知名的美國頂尖私立高中在2017年成立了“能力素養成績單聯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并創建了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沒有具體的分數和等級,而是通過持續的追蹤記錄評估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其中包括8大能力(見圖1-2),共61項子能力。

簡單來說,美國高中的校方覺得它們的“高考”——SAT[1]考試傾向于應試教育,于是它們抱團改革。聯盟中的每所學校,針對學生在校學習與創新實踐展示的這8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記錄,每學期、每學年進行評估并建立檔案。它們希望,在大學錄取新生過程中,這份檔案和SAT成績共同成為大學評估學生的準則。

圖1-2 美國MTC學生評價體系

這些著名中學希望被大學錄取的學生更加全面、優秀,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常青藤大學對新生的要求和人才評價標準相匹配,更長遠的目標則是影響或倒逼美國大學申請系統和錄取方式的改革。

同樣是在2017年,美國中學入學考試(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SSAT)新增了一項內容——性格測試(Character Skills Snapshot,CSS),非常多的美國高中開始將CSS性格測試結果作為考核和錄取學生的重要參考指標。

圖1-3 美國中學入學考試性格測試系統

圖1-3展示了性格測試所包括的8個方面的要點,分別為好奇心、自控力、溝通與適應能力、協作力、責任心、開放的思想、抗壓能力、行動力。

測試的內容有選擇題和情景決策題,譬如是否有拖延癥?和小伙伴發生矛盾或摩擦時,通常會怎么做?

如果說聰明人在做選擇題時可以揣測出題者的意圖,然后選擇“正確答案”,那么情景決策題就沒有標準答案了。比如“在學校外面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哭,你會怎么做?”其列出來的4個選項都是合理的做法,學生要填寫或選擇。再如,一位同學做了某個行為,你如何理解或把握“告訴”和“告密”的邊界?

停止應試與素質教育的對立二分

2021年“兩會”期間,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的一段話在互聯網上刷屏了。

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數,我看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一個學校沒有升學率就沒有高考競爭力,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恐怕也就沒有了核心競爭力。優秀的教育就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和社會。

唐校長闡述的,其實圍繞的是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研制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關于“核心素養”的核心理念。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這是關乎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等眾多教育工作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文件要求,新時代的教育關鍵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學生適應終身成長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見圖1-4)。

圖1-4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示意圖

在圖1-4中,最中間的是“全面發展的人”,即我們常說的全人。以此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部分,子項目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這六大素養,具體又可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

以前人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有人認為“有了6大核心素養,走遍天下都不怕”。仔細查看這個框架示意圖,盡管它沒有MTC的8大能力評估系統細致,兩者卻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正在與國際接軌。

問題在于:綱領性文件早在5年前就發布了,為什么唐校長在5年后闡述這段話時才讓無數家長深表認同?有人說,是因為“兩會”的獨一無二性,是因為唐校長通俗易懂的口語表達,以及5G時代到來、短視頻流行等。

也有人說,是因為貫徹“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在過去5年“雷聲大、雨點小”。

此后的“南京一中事件”再次引發家長的熱議。

2020年高考成績出來之后,南京一中發布喜報,稱學校高考一本率達到95.34%。讓人意外的是,不少家長卻稱“一中不行”“校長下課”,原因是,家長認為學校搞素質教育導致“落后”——南京二十九中的一本率達到96.13%,而且高分學生也比南京一中多。要知道南京一中是南京的“老四所(四大)”啊!

最后,南京一中發布了《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這被外界理解為“低頭道歉”。有人說,這是素質教育的失敗,是向應試教育低頭;也有人稱這是“核心素養”很難成為“核心”的尷尬例證。

解決這一理解分歧,核心在于明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非對立的。而人們之所以將其對立,是因為不少人把素質教育定義為不重視成績或不用考試的“快樂教育”。

李鎮西被譽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教師”,他曾在公眾號“鎮西茶館”上撰文,以自己帶高三畢業班的親身經歷堅決表明:素質教育絕不會妨礙高考成績。在他看來,高考考不好,不是素質教育的失敗,只能說明素質教育搞得還不夠好。

在我看來,素質教育有兩個維度:一是成績與學習興趣、綜合能力齊頭并進;二是注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一言以蔽之,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全人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說,同為江蘇的中學校長,一個被迫“道歉”,一個成為“網紅”。反差明顯,但不尷尬。這是教育改革的陣痛,也是公眾啟蒙的必經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平陆县| 保康县| 上林县| 上高县| 曲松县| 赤峰市| 浠水县| 宁陕县| 多伦县| 双峰县| 中卫市| 巴彦县| 阳春市| 申扎县| 固原市| 镇巴县| 梁山县| 平昌县| 福泉市| 北碚区| 德清县| 石楼县| 鄂托克前旗| 阿合奇县| 枝江市| 临沂市| 广饶县| 五台县| 凤冈县| 兰考县| 赞皇县| 阳东县| 苏州市| 互助| 织金县| 海伦市| 阿瓦提县| 余庆县| 阿合奇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