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交易系統優化與實踐
- 李博 劉振亞編著
- 1635字
- 2021-06-03 10:36:21
第二節 為什么需要交易系統
為什么我們需要依賴交易系統進行投資?用我們自己的直覺來自由交易有什么不對嗎?畢竟,在面對大量復雜數據和突發金融事件時,我們的大腦具有驚人的反應速度和判斷能力。
很多投資者都會有這樣一種經驗,在自選股中的某只股票出現股價拉升的時候會懊悔自己沒有及時買入,而在持倉的某只股票連續出現下跌的時候會后悔之前沒有及時賣出。雖然看起來這兩種情況帶來的是機會成本和權益的損失,但他們并不因此改變自己的交易規則,而是以此作為對自己選股和擇時能力的一種肯定,因為自己腦中“曾經”閃現過“正確”的判斷。
這個例子直觀地描述了我們的大腦中存在的天生缺陷,它會受到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的影響,主動記憶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情況,而對失敗的痛苦經歷置若罔聞。認知偏見在證券交易中帶來的負面作用遠遠超過我們在進行決策時應該擁有的自然優勢。在行為金融學中,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
20世紀50年代,“理性人假設”(1)占據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的主導地位,幾乎所有跟經濟有關的研究課題都采納了這個前提條件。尤金·法瑪(2)在1970年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指出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金融市場是有效的,所有的技術和基本面分析都是徒勞無功的,投資者們無法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超額收益。
但實際上,人不會總是理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學者發現證券市場中存在許多明顯的異象(Anomaly),例如規模、市盈率等。但是,始終沒有人能夠想出一種能夠完全替代與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直到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們開始進入金融領域,他們通過對人類大腦的研究指出,人類本能中包含的一些特質難以通過古典經濟學所期望的理性方式行事。于是,出現了行為金融學中的第一個模型——前景理論。
所有投資者在進行主觀交易的時候都會犯錯,有的造成了較大的損失,有的喪失了盈利的機會,這些犯錯的原因都可以用前景理論中的基本結論來解釋。非常典型的現象有兩種:
(1)越堅持越虧損
前景理論中的“反射效應”指出: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大部分人選擇“賭一把”,這反映了人們在面對損失的時候風險偏好會增加。這種對損失的厭惡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本能。大部分投資者不認為持倉的損失是真實的,直到虧損大到無法承受時才會完全平倉,這樣他們可以推遲失去金錢的痛苦感覺,因為虧損時的平倉就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2)盈利后草草平倉離場
前景理論中的“確定效應”指出,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大部分人選擇實現收益,落袋為安,這反映了人們在面對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在利潤微薄時盡早賣出這種行為的背后存在著最小化后悔的動機,因為一旦如果持倉權益在創下新高后回落,他們就會后悔沒有及時離場。同時,在盈利時平倉也能夠證實自己最初的購買決定是正確的,獲得相當的自我認定。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存在類似于賭徒的心態。他們將證券交易等同于擲硬幣,認為價格漲跌的概率都是同樣的50%,這樣做是很危險的,特別是當趨勢來臨的時候盲目地反向交易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而且,賭徒心態的潛意識里還有一種通常很快就放棄的態度,盡管在某些情況下,這樣做看起來有點道理,但長期來看,這對于投資行為整體來說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賭博之所以會上癮,一般和三種因素有關:首先,是控制欲的滿足感,賭徒通常喜歡選擇自己的號碼,很多投資者也喜歡比較吉利的股票代碼;其次,賭博提供了頻繁贏得大獎的機會,盡管每次都會有所偏差,但是以小博大的吸引力卻經久不衰,保證金交易的期貨和期權合約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類似的機會;最后,賭博的結果很快就揭曉,能夠給予賭博者持續的刺激,而頻繁的開倉也能帶來同樣的刺激。
要克服以上這么多人腦中存在的能夠嚴重影響我們交易決策能力的缺陷,只能依賴科學規劃和設計的交易系統。使用交易系統可以減輕認知偏差帶來的影響,也可以讓我們利用其他主觀交易者仍然存在的弱點——他們的認知偏差會導致異常的市場行為,進而帶來盈利的機會。事實上,一些交易規則能夠持續盈利的原因正是在于它們抓住了人們的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