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蘇劍主編
- 971字
- 2021-06-03 10:35:01
第一篇
經濟理論篇
本篇由6篇文章構成。
《金本位的成敗得失:世界經濟史的視角》提出了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金本位機制的表現會出現顯著的差異,并通過諸多文獻解決了該問題。文章認為金本位作為一種國家之間有效的承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從而使得一戰之前這一固定匯率機制運轉良好。然而,將各國貨幣盯住黃金同樣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戰后出現日益復雜的政治格局以及戰后經濟重組的舉步維艱,結果使得維持金本位機制的政治及經濟成本日益高昂。最終,各國出于經濟和政治的需要,在維持國際性的金本位機制上分道揚鑣,這一差異進而影響到各國經濟從大蕭條中復蘇的快慢。
《理性選擇、歷史范疇與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建構》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識別不同經濟學理論對現代文明理性內涵的不同認識,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綜合不同經濟學理論對人自然屬性因果關系經驗實證的分析方法,對人社會屬性邏輯演繹的分析方法,以及對人精神屬性的歷史分析方法,從中國人民自身的所思、所言和所行出發,分析中國人民對主客體關系認識與實踐的創造性,使得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能夠把握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邏輯。
《綠色發展水平測度研究——綠色發展指數的一種構建》從五大發展理念的視角將綠色發展的邊界嚴格限定在資源環境層面上。運用超效率非徑向DEA模型測度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指數,以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程度和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并以綠色指數對人均GDP進行“平減”得到各地區的綠色人均GDP,然后依據綠色人均GDP構建綠色發展指數以綜合衡量各地區綠色發展的水平。
《經濟學研究傳統視域下的“明斯基時刻”》回歸長時段“大歷史”,試圖從思想史上兩大悠久的經濟學研究傳統演替的視角出發,解讀明斯基思潮的時興和流行,并對未來經濟學發展加以展望。
《新中國70年探索:學習和借鑒國外經濟學理論的經驗與啟示》將新中國70年理論發展分為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2012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三個階段,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經濟學理論總結經驗教訓。
《經濟思想的隱蔽連續性——從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到中國所有制改革戰略》旨在建立中國當代經濟改革戰略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之間的隱蔽聯系,并借助科爾奈教授的所有制改革戰略分類加以現代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