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聰明人都在用清單
- 舒婭
- 1697字
- 2021-06-21 17:55:14
清單思維:精英人士的必備技能
“客戶只限兩天時間,把新項目的設計方案做出來。”
“進修班的影視案例分析作業,周六之前務必上交。”
“團隊的績效考核數據出來了,要整理成月報下周遞交。”
“孩子本周有一次手工活動,需要家長協助完成。”
“明天部門有一場會議,你負責人員通知和會議紀要。”
……
生活與工作的問題,很少以“單品”存在,往往都是以“套餐”的模式出現。好比上述的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是在同一天,甚至同一時刻接到的通知。望著這些待辦事項,我們已經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腦子里往往還是一團糨糊。
當然,如果一周內的待辦事項只有這些,那還算是幸運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現實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意外,它們不在計劃內,卻又是不可避免會襲來的小岔子。在這樣的情境下,生活狀態、工作效率的分水嶺就要呈現了。
有些人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做了一會兒設計方案,又跑去整理月報;中途想起孩子的手工作業,開始在網上搜索素材;臨近下班的時候,忽然想起還沒有通知相關人員參加會議……一整天下來,忙忙碌碌沒閑著,可哪件事也沒做好,期間還出現了意外狀況,比如:重要的參會人員因時間關系,可能無法出席;預定的會議室有其他安排,還需要調整。原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制造出了新的問題,讓人頭大。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會因多線處理事情而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相反,有些人的思路非常清晰,處理問題有條不紊,表現出來的狀態也是從容不迫,似乎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即便中間有什么意外事件,好像也提前預留出了時間來處理。
同樣都是職場人,同樣都是多線處理問題,為什么差別如此之大?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觀察后者,往往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是職場中的高效能人士,也是精力管理的佼佼者。同樣,他們也都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備“清單思維”。
沒錯,清單不僅僅是一張紙,那只是它呈現的方式,實際上清單是一種思維。這種思維就是,把需要做的每件事以清單的形式進行整理,把原則和關鍵點寫下來,并嚴格按照清單來推進,把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到最大。
列清單,不是隨隨便便地從1到10依次把事情羅列出來,你需要在腦海里對所有的待辦事項按照優先級來排序,即: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我們把上述的幾件事情進行一下排序,其結果就是:
1.明天部門有一場會議,負責人員通知和會議紀要;
2.兩天的時間,完成新項目的設計方案;
3.進修班的影視案例分析作業,周六之前完成;
4.孩子的手工活動,本周內完成;
5.將團隊的績效考核數據整理成月報。
按照這樣的次序排下來,是不是會覺得思路清晰了很多?不過,這只是一個泛清單,接下來還要為每一件事情列清單。我們以會議為例,進行示范。
一、會前準備
1.會議的具體事件、地點、主題、目的。
2.與會人員名單,通知方式,附會議主題,以供提前思考。
3.材料準備:桌椅、投影設備、簽到表、PPT、礦泉水、備用紙和筆。
二、會中執行
1.會前10分鐘,確認人員到達情況。
2.會議時間節點把控,推進會議正常進行。
3.會議內容記錄。
4.會議總結,就主題達成某種共識。
三、會后工作
1.把整理好的會議紀要發給與會人員,確認記錄無誤。
2.把會議紀要遞交上級,根據會議中達成的共識和分工,推進工作完成。
有了上述這份清單,是不是對會議這件事情感覺已有80%的掌控感了?剩下的那幾個事項,也可以用相似的清單來處理。列出所有的清單后,你的第一個感覺會是輕松,因為所有懸而未決及需要解決的事情,都不再占用我們的大腦,而是被存儲到了思考的第二陣地,即“收集系統”。這里不生產內容,只負責搜集和歸納內容。然后,它把內容整理出一個邏輯,指導并管理我們的行動。
有了清單思維,我們做事會更有條理,同時也能減少焦慮,獲得更多的掌控感與安全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體驗。谷歌的咨詢顧問法爾考說過:“清單可以給團隊首腦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它讓雇員對后面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緩沖,這是我們在打造高效團隊時發現的。”
生活中一切有邏輯關系的事物,都可以用清單的方式來呈現,清單甚至可以為我們挖掘和創造邏輯關系。正因如此,精英人士會把清單視為一項必備的技能,幫助自己梳理記憶、整理邏輯,讓思考變得清晰明確,而這也恰恰是我們需要向精英們學習的高效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