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囊全鑒(珍藏版)
- (明)馮夢龍著 東籬子解譯
- 9391字
- 2021-06-02 17:43:11
見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縱,度越①意表。尋常所驚②,豪杰所了③。集“見大”。
【注釋】
①度越:超出。
②驚:害怕。
③了:了解。
【譯文】
太公 孔子
【原文】
太公望①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②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
【原評】
齊所以無惰民,所以終不為弱國。韓非《五蠹》之論本此。
【注釋】
①太公望:即呂尚,名望,助周武王滅商,被封于齊,為齊國始祖,故稱太公。
②棄民:不可教訓、應該拋棄的人。
【譯文】
【譯評】
齊國因為沒有懶惰的人,所以最終齊國也沒有淪落為弱小的諸侯國。韓非子《五蠹》的學說也正是以此為根據。
諸葛亮
【原文】
有言諸葛丞相惜赦①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愿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劉景升②父子,歲歲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費祎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③。
【原評】
子產謂子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于是鄭國多盜,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商君刑及棄灰,過于猛者也;梁武見死刑輒涕泣而縱之,過于寬者也。《論語》赦小過,《春秋》譏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注釋】
①惜赦:不輕易發布赦免令。
②劉景升: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割據荊州,死后其子劉琮繼任,不久投降曹操。
③削:削弱。
【譯文】
【譯評】
子產對太叔說:“只有有德之人,才能以寬厚使人民順服;否則就應實行嚴刑峻法。熊熊的大火,人看了就畏懼遠避,因此很少有人被燒死;平靜的溪流,人們親近嬉戲,卻往往被淹死。因此用寬厚治理國家比較困難。”后來太叔掌權,不忍用嚴厲的政策而采用寬厚的政策,于是鄭國盜匪猖獗,太叔十分后悔。孔子說:“政策過于寬厚,百姓就容易輕慢,這時就要用嚴厲的舉措來矯正;政策過于苛刻,百姓又可能會變得兇惡,這就要用寬大的政令來感化他們。寬容需要嚴厲來調劑,兇殘則需寬厚來彌補,如此才能政通人和。”商鞅制定的苛政,對棄灰于道的人也處以刑罰。梁武帝則過于寬容,看見即將被處以死刑的人,往往傷心流淚將犯人釋放。《論語》主張寬赦小過錯,《春秋》指責大過失,二者只有相互協調,才能達到政事和諧。
光武帝
【原文】
劉秀①為大司馬②時,舍中兒③犯法,軍市令祭遵④格殺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陳副諫曰:“明公常欲眾軍整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悅,乃以為刺奸將軍。謂諸將曰:“當避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將也!”
【原評】
罰必則令行,令行則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難也。
【注釋】
①劉秀:漢宗室,新朝末年起兵反王莽,為更始帝封為大司馬,后自立稱帝,建立東漢,謚光武,廟號世祖。
②大司馬:漢時掌全國軍政的官員名稱。
③舍中兒:府中的家奴。
④祭遵:隨劉秀起兵諸將之一,后以功封侯,為東漢開國勛臣。
【譯文】
【譯評】
賞罰分明,軍令才能夠推行;軍令暢行無阻,主上的威嚴方能體現。劉秀正因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戰亂。
使馬圉
【原文】
孔子行游,馬逸食稼,野人①怒,縶其馬。子貢往說之,卑詞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乃使馬圉②往,謂野人曰:“子不耕于東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馬而予之。
【原評】
人各以類相通。述《詩》《書》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誤國也。馬圉之說誠善,假使出子貢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貌殊,其神固已離矣。然則孔子曷不即遣馬圉,而聽子貢之往耶?先遣馬圉,則子貢之心不服;既屈子貢,而馬圉之神始至。圣人達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資格限人,又以兼長望人,天下事豈有濟乎!

【注釋】
①野人:郊外務農的人。
②馬圉(yǔ):養馬的奴仆。
【譯文】
【譯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莊稼人面前談論《詩》《書》,這是迂腐的讀書人之所以誤國的原因。馬奴的話固然有道理,但若這番話出自子貢之口,恐怕農夫仍然不會聽從。為什么呢?因為子貢和農夫兩人的學識、修養相差甚遠,彼此本就心存戒備。那么孔子為什么不首先派馬奴前去,而看子貢前往不阻止呢?如果一開始就讓馬奴前去,那么子貢心中一定會不服。如今不但使子貢服氣,也讓馬奴得以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圣人通達人的本性,所以能使人盡其才。后世常以法令條文來約束人,以資歷來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長來期望他人,如此做事怎會有成就呢!
郭進
【原文】
進任山西巡檢,有軍校詣闕①訟進②者。上召,訊知其誣,即遣送進,令殺之。會并寇入,進謂其人曰:“汝能訟我,信有膽氣。今赦汝罪,能掩殺并寇者,即薦汝于朝;如敗,即自投河,毋污我劍也。”其人踴躍赴斗,竟大捷。進即薦擢之。
【原評】
容小過者,以一長③酬;釋大仇者,以死力報。唯酬報之情迫中④,故其長觸之而必試,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過尋仇者,豈非大愚?
【注釋】
①闕:皇宮為闕,代指皇帝。
②進:郭進,北宋將領,曾大破契丹,后受讒言而死。
③一長:一技之長。
④迫中:心情急迫。
【譯文】
【譯評】
寬容他人的小過錯,他就會用一技之長來酬答;赦免自己的大仇人,他就會以死相報。只要對方想要報答自己的心意匯聚在心中,一有所觸動他定會躍躍欲試,若情勢危急他定會竭盡全力。那些總是對他人過錯念念不忘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魏元忠
【原文】
唐高宗幸東都①時,關中饑饉。上慮道路多草竊,命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后。元忠受詔,即閱視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于眾。命釋桎梏②,襲冠帶,乘驛以從,與人共食宿。托以詰盜,其人笑而許之。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原評】
因材任能,盜皆作使。俗儒以“雞鳴狗盜之雄”笑田文③,不知爾時舍雞鳴狗盜都用不著也。
【注釋】
①東都:唐朝以洛陽為東都。
②桎梏:枷鎖。
③田文:戰國時齊人,封孟嘗君,出任齊相,招致天下賢士,門下食客常數千人。
【譯文】
【譯評】
量才而用,強盜都可以成為使者。那些迂腐的儒士用養了一群“雞鳴狗盜之徒”來奚落田文,卻不知在當時除了雞鳴狗盜之徒,其他人都派不上用場。
范文正
【原文】
范文正公①用士,多取氣節而略細故,如孫威敏、滕達道,皆所素重。其為帥日,辟置幕客,多取謫籍②未牽復③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應用之。若其實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議,不因事起之,遂為廢人矣。”故公所舉多得士。
【原評】
天下無廢人,所以朝廷無廢事,非大識見人,不及此。
【注釋】
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謚號文正。
②謫籍:被貶職的官員。
③牽復:平反復職。
【譯文】
【譯評】
如果天下沒有被廢棄的人,那么朝廷就不會有荒廢的事情。不是非常有見識的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狄武襄
【原文】
狄青①起行伍十余年,既貴顯,面涅②猶存,曰:“留以勸軍中!”
【原評】
即不去面涅,便知不肯遙附梁公③。
【注釋】
①狄青:北宋名將,他出身行伍,后為范仲淹賞識提拔,范仲淹親自教他兵法。狄青勇而善謀,以功擢升至樞密使,卒謚武襄。
②面涅:面上刺字。宋時士兵面上都要刺字。
③梁公:唐代名相狄仁杰,封梁國公。此處指狄青保持自己原本的身份,不攀附豪門。
【譯文】
【譯評】
從不肯除去臉上受墨刑染黑的痕跡來看,便知狄青絕不肯冒認唐朝名臣狄仁杰為祖先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邵雍
【原文】
熙寧中,新法方行,州縣騷然,邵康節閑居林下,門生故舊仕宦者皆欲投劾而歸,以書問康節①。答曰:“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投劾而去何益?”
【原評】
李燔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職事才為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也。”
蓮池大師勸人作善事,或辭以無力,大師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礙路,吾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覺臨難投劾者,亦是寶山空回。
鮮于侁為利州路轉運副使,部民不請青苗錢②,王安石遣吏詰之,曰:“青苗之法,愿取則與,民自不愿,豈能強之?”東坡稱侁“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以為“三難”,仕途當以為法。

【注釋】
①康節:邵雍,字堯夫,卒謚康節。
②青苗錢:宋時王安石立法,當青黃不接之際,官府貸錢于民,納息二分。
【譯文】
【譯評】
李燔常說:“人并非等到做官任職才能建功立業,只要力所能及,有所行動,隨時隨地都可以建功立業。”
蓮池大師勸人做善事,有人以沒有能力推脫。大師隨手指著旁邊的凳子說:“比如這張凳子歪斜在這里妨礙人們走路,我把它放好,就是做了一件善事。”照這種境界來看,便明白在艱難的時候僅僅做到彈劾自己以棄官,也不過是入寶山而空回,未得真諦。
鮮于侁擔任利州路轉運副使時,下面的百姓不要青苗錢。王安石派人來質問,鮮于侁說:“青苗法規定,愿要的青苗錢就發給他,現在百姓自己不愿要,難道能強迫他要嗎?”蘇東坡稱贊鮮于侁上不違反朝廷的法令,中不對親朋有私心,下不傷害百姓,認為是“三難”。做官的人當以此為榜樣。
蕭何 任氏
【原文】
沛公至咸陽①,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②、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宣曲任氏,其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也,豪杰爭取金玉,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③,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
【原評】
二人之智無大小,易地皆然也。又蜀卓氏,其先趙人,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之蜀,夫妻推輦行。諸遷虜少用余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④。唯卓氏曰:“此地陋薄。吾聞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⑤,至死不饑,民工作布,易賈。”乃求遠遷。致之臨邛⑥,即鐵山鼓鑄,運籌貿易,富至敵國⑦。其識亦有過人者。
【注釋】
①沛公至咸陽:漢高祖劉邦在秦末起兵于沛縣,自立為沛公。咸陽為秦都城,劉邦攻入咸陽,秦遂滅。
②塞:關塞。
③米石至萬:米價漲到一石萬錢。
④葭萌:在今四川劍閣東北,為關中入川的必經之路。
⑤蹲鴟(chī):大芋頭,形狀像鴟鳥蹲立,因而得名。
⑥臨邛:今成都邛崍。
⑦敵國:比得上一個國家。
【譯文】
【譯評】
這兩個人的智謀沒有大小之分,換個地方使用,效果都一樣。又有四川人卓氏,他祖先是趙國人,以經營采礦煉鐵致富。秦國打敗趙國后,將卓氏遷到四川,夫妻推著車子搬遷。移民中間稍有多余錢財的人,爭著賄賂秦國官吏,要求遷移到離趙國臨近的葭萌地區。唯獨卓氏說:“葭萌這個地方狹小瘠薄,我聽說岷山之下有肥沃的原野,長有如蹲鴟形的大芋頭,一輩子也不會發生饑荒,老百姓還可以做工織布、經商。”于是要求遷往遠處。他被遷到臨邛后,便開礦煉鐵,運用智慧,貿易經商,最終富可敵國。卓氏的見識確實有超過常人之處。
張飛
【原文】
先主①一見馬超②,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也,闊略③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請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并挾刃立直,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直也,乃大驚。自后乃尊事先主。
【原評】
釋嚴顏④,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后世目飛為粗人,大枉。
【注釋】
①先主:劉備為蜀漢先主。
②馬超:東漢末割據諸侯,為曹操所敗,投奔劉備。
③闊略:粗疏不謹慎。
④釋嚴顏:張飛俘獲嚴顏后勸降,嚴顏道:“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投降將軍。”張飛以為壯士,釋放了嚴顏。
【譯文】
【譯評】
釋放嚴顏,警示馬超,都是細心之人才能做得到的。后世把張飛比作粗人,實在是大大冤枉了他。
曹彬 竇儀
【原文】
宋太祖始事周世宗①于澶州,曹彬為世宗親吏,掌茶酒,太祖嘗從求酒。彬曰:“此官酒,不可相與。”自沽②酒以飲之。及太祖即位,語群臣曰:“世宗吏不欺其主者,獨曹彬耳。”由是委以腹心。
太祖下滁州,世宗命竇儀籍其帑③藏。至數日,太祖命親吏取藏絹,儀曰:“公初下城,雖傾藏取之,誰敢言者?今既有籍,即為官物,非詔旨不可得。”后太祖屢稱儀有守④,欲以為相。
【注釋】
①宋太祖始事周世宗: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榮的部將。
②沽:買。
③帑(tǎng):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
④有守:有操守,有原則。
【譯文】
李淵
【原文】
李淵①克霍邑。行賞時,軍吏擬奴應募,不得與良人同。淵曰:“矢石之間,不辨貴賤;論勛之際,何有等差?宜并從本勛授。”引見霍邑吏民,勞賞于西河,選其壯丁,使從軍。關中軍士欲歸者,并授五品散官,遣歸。或諫以官太濫,淵曰:“隋氏②吝惜勛賞,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于用兵乎?”
【注釋】
①李淵:唐高祖。
②隋氏:指隋朝。
【譯文】
衛青
【原文】
大將軍青①兵出定襄。蘇建、趙信并軍三千余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兵且盡,信降單于,建獨身歸青。議郎周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長史安②曰:“不然,建以數千卒當虜數萬,力戰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后無反意也,不當斬。”青曰:“青得以肺腑待罪行間,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專誅于境外,其歸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風為人臣者不敢專權,不亦可乎?”遂囚建詣行在,天子果赦不誅。

【原評】
衛青握兵數載,寵任無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權遠嫌故。不然,雖以狄樞使之功名,猶不克令終,可不戒歟?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頗驕蹇,怙惜③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為然,向潞公述此語,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猶未知,到中書自辨,潞公直視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輒驚疑終日,不半年,病作而卒。潞公之謀也。
【注釋】
①青:衛青,漢武帝名將,曾七次出擊匈奴,威名顯赫,官拜大將軍。元朔六年,復率六將軍出定襄擊匈奴,文中即指此事。下文的蘇建、趙信俱為六將軍之一。
②長史安:即任安,司馬遷之友,此時任衛青長史。
③怙惜:放縱、愛惜。
【譯文】
【譯評】
大將軍衛青手握兵權多年,天子對他寵信有加,他的部下對他也無嫉妒之心,正是因為他懂得避權遠嫌啊。若非如此,就算是有北宋狄青般的顯赫功勛,最終還是得不到善終,這實在值得后人引以為戒啊。
北宋狄青擔任樞密使時,仗著自己功勛高,很是驕傲,袒護部下更是不加節制。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糧食,都說:“這是狄家爺爺賞賜的。”朝廷上下都以此為心頭大患。當時文潞公在朝執政,建議仁宗讓狄青出任兩鎮節度使以調他離京。狄青卻說自己無功卻受封節度使,無罪卻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仁宗無法反駁,并說給潞公聽,還說狄青是忠臣。潞公說:“本朝太祖也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因為得到軍心,所以才黃袍加身成了太祖。”仁宗聽了,無話可說。狄青不知道這里面的事,到中書門下去為自己辯白。潞公就直截了當地說:“沒有什么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懷疑你罷了。”狄青嚇得退后了好幾步。狄青到藩鎮以后,仁宗每個月都派使者去看望他兩次。每次聽到使者來,狄青都會整日擔驚受怕,不到半年就去世了。這些都是文潞公的計謀啊。
李愬
【原文】
節度使李愬①既平蔡,械吳元濟送京師。屯兵鞠場,以待招討使裴度。度入城,愬具橐鞬②出迎,拜于路左,度將避之。愬曰:“蔡人頑悖,不識上下之分數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
【注釋】
①李愬:唐名將,有謀略,善騎射,元和年間為鄧州節度使,率師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淮西,以功封涼國公。
②具橐鞬(tuó jiān):帶上箭袋,指全副武裝。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