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幫您教孩子正確高效上網全攻略
- 蔣平
- 2139字
- 2021-06-02 17:56:04
1.你是哪個類型的父母
一位家庭教育專家說過:“網絡問題的根,總是深植在現實土壤中。其實多半孩子遠在網上生活失衡以前,就已經先在網下生活失衡。”在她列舉出的一部關于網絡沉迷的影片《暴走的青春》里,當一個孩子被問到為何如此沉迷網絡時,孩子回答說:“因為現實生活的人都很虛偽,我覺得網上的人還真實一些!”多么犀利的回答,這個回答跟孩子臉上的稚氣毫不相配。
為什么這么小的孩子竟然看透了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難道真的是網絡讓他迷暈了頭,分不清是非曲直了嗎?或者,是他在家庭的現實生活里先失去了平衡,扭曲了心態,就此轉而擁抱虛擬的網絡世界?
孩子所有網絡失衡的問題根源,是從網下生活,也就是從家庭、從父母開始的。你是否反思過自我:是孩子管不起來,還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和態度有問題?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這兩個孩子不同學習結果的原因。世界上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關鍵是孩子在學習時,父母是怎樣的態度。不同教育類型的父母,會造就出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孩子,這些問題是導致孩子沉迷上網的重要內因。錯誤的家庭教育態度,導致了孩子網絡問題的產生,是孩子沉迷網絡的最大推手。而父母卻很少想到,問題雖然發生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自己身上。
●禁止上網型的父母
不會用電腦的孩子常有被孤立、自我價值被貶低之感,父母禁止孩子上網,使孩子上網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反而會強化孩子上網的決心,導致孩子產生“酸葡萄”心理,吃不到的葡萄更想要嘗一嘗,“你不讓我上網我就偏要上”,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應。事實證明,被父母禁止上網的孩子,大部分都會發展成為沉迷上網。
●簡單粗暴型的父母
這種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方式簡單粗暴,動不動就責罰打罵孩子,家庭氛圍緊張,處于這種家庭環境的孩子,生活都不愉快,感到壓抑,沒有家庭溫暖感,對家沒有眷戀之情。網絡給孩子帶來了一個逃避家庭、發泄不良情緒的極好場所。因此,孩子接觸網絡后沉迷其中就成了自然的事。
●溺愛嬌寵型的父母
教育孩子不能無原則,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對孩子嬌慣溺愛,迎合遷就,使孩子形成驕橫無禮、沖動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我行我素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產生心理失衡,小則大吵大鬧,大則離家出走。拐角遇到網絡,孩子就會放任自我,將沉迷網絡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
●放任不管型的父母
這種類型的父母忙于事業和自己的娛樂,對孩子不抱太大的期望,沒有要求,沒有拘束,即使孩子犯錯誤也不對其進行糾正,表面上看是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卻忽視了孩子的成長所必需的規則和要求,致使孩子從小缺少必要的管教,使其變得自私而任性,做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失去進取心。所以,孩子一旦接觸網絡,就會毫無顧忌地沉迷其中。
●強制武斷型的父母
這種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長大后出人頭地,超過自己,他們往往說一不二,強制武斷,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常常嘮叨攀比,斥責孩子不思進取,不準孩子越雷池一步。孩子內心極端壓抑,強烈期盼脫離家庭,得到心理放松。上網成了孩子找回尊嚴,發泄不良情緒的方式。
●唯學習至上型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孩子學業上的期望和要求很高,除了孩子搞好學習,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成績外,沒有別的要求。導致孩子平時得不到放松,親子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孩子本來在學校的學習負擔就重,假期里父母還要報各種特長班、補習班等,增加孩子的學習負荷,使孩子心理壓力過大。自然,上網就成了孩子釋放壓力的最佳選擇。
●嘮叨貶損型的父母
這種父母常常嘮叨不止,尤其是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更是如此。孩子在家聽父母沒完沒了的數落,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失去了顏面,自尊心、自我價值感、尊嚴一一落地,逐漸產生討厭父母的心理,不愿面對父母,于是希冀從上網過程中找回失去的自尊和心靈的寧靜。
●家庭破損型的父母
家庭是子女成長的天然場所,在孩子的人格形成中,父愛與母愛缺一不可。家庭破損型的父母,關系緊張,整日“戰火連綿”,感情破裂,共同語言減少而導致婚姻離異,使孩子的心靈遭受重創,心理缺乏安全感,愛與被愛的情感需求出現“饑餓”,使得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寂寞、抑郁冷漠、自卑退縮、缺乏人生樂趣的不良性格和情緒,于是上網尋求心靈的慰藉,忘掉現實生活的不快,彌補缺失的情感需求。
孩子上網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父母的態度成正比。優秀的父母,不一定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存在問題家庭和問題父母。培養好孩子,先做好父母。要想孩子遠離網絡沉迷,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要調整自我,先做優秀的父母。用父母的慈愛的心,用家的溫暖去關懷支持孩子,留住孩子。對沉迷上網的孩子,只要真心關懷,并切實有效地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