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向前一小步,孩子向前一大步
- 史淑梅
- 1963字
- 2021-06-02 17:55:51
不要動不動就體罰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缺點,都會犯錯,孩子就是在不斷改正缺點和錯誤的過程中慢慢長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或多或少會對孩子有所懲罰,但是懲罰孩子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父母可能會想,正是因為對孩子的愛,才會在孩子犯錯后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正所謂“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孩子就是父母的財富,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對孩子進行打罵或其他處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不聽話、貪玩、成績不好、說錯話、做錯事等原因,對孩子進行體罰、打罵。
文學家魯迅曾抨擊家庭教育中的體罰現象:“父母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至打罵,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山禽,他絕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這樣入木的分析,的確值得父母們重視。
任何一種懲罰方式都不能濫用,否則就不會得到父母所想要的結果。對于體罰也是一樣。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其心理接受能力也不同,很容易因為不當的體罰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形成不良的心態。
很多父母體罰孩子都是自己暴怒時沖動所為,將氣撒在孩子身上,是自己的一種泄憤方式,但并沒有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讓孩子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做錯了,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每個孩子都很愛自己的父母,他們會對父母撒嬌或者哭鬧,也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愛。
有一些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漸漸地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而“見風使舵”,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養成了撒謊的壞習慣,而父母在發現孩子撒謊后又是一頓打罵。其實只要我們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在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樣,一言九鼎,不要對孩子放空話,孩子自然會心服口服。
父母們是否想過,孩子所犯的過錯是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過呢?對孩子進行打罵,往往讓孩子記住了父母的怒氣、兇狠,而意識不到這里面包含了多少父母的愛。有一位母親找教育專家咨詢,說她的孩子大逆不道,應該怎么辦。原來她的兒子在做錯事之后,她習慣性地打了孩子一巴掌,于是孩子順手抓起一個茶杯對她扔了過去,差點砸到她的頭。她的兒子還對她說長大以后要跟她算賬。這位母親覺得自己非常委屈,對孩子毫無保留地付出,卻養出一個不孝之子。
每個打孩子的父母的初衷都是想要教育好孩子,于是期望值就轉移到棍棒等體罰孩子的工具上。可是直到有一天,孩子將自己積壓的怒火和怨恨都轉回父母身上時,也就造成無法挽回的余地了。我們應該遵循孩子的年紀和心理特點,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采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發現問題及時引導。要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不要簡單粗暴地進行體罰。
體罰造成的心理問題有很多,最典型的是以下幾個:
1.說謊
做錯事時,孩子為了免受體罰,能瞞就瞞,騙過一次就少受一次“罪”;如果謊話被揭穿,父母就會進行更加嚴厲的體罰,以至于孩子下次做錯事后更會說謊,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2.孤獨
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不好或者不受歡迎,于是沉默壓抑,性格越來越孤僻。
3.固執
孩子很容易因為父母的體罰而產生對立情緒、叛逆心理,故意與父母作對,于是越來越固執。
4.粗暴
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家里被父母打,孩子也就學會了在外面打別的孩子。可能會有一種“爸爸媽媽可以打我,我也可以打別人”的心理。
5.懦弱
經常受到父母體罰,孩子見到父母就會感覺害怕,對父母什么都服從,久而久之產生自卑和懦弱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