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孩子就該“唯命是從”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對自己“唯命是從”,而且認為這是孩子聽話的表現(xiàn)。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關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在3歲時就成雛形了,當人具有了獨立意識后,他的思維和行動就會隨著意識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這時還要求孩子像以前一樣按照父母的想法辦事,那么這就是一種無形的霸權主義,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是不可以讓孩子唯命是從的。
此外,強迫孩子唯命是從還會磨滅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妨害孩子智力的發(fā)展,使孩子在日后的成長中只知道學習而不懂得創(chuàng)新。這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傷害。
小松已經上小學了,但是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須問父母,沒有得到父母首肯的事情,即便小松覺得是對的,也不會去嘗試。一個星期天,媽媽正在洗衣服,洗到一半,洗衣粉用完了,于是媽媽就讓小松去買一袋洗衣粉來。小松問道:“要什么牌子的?”媽媽回答:“雕牌的吧。”
結果等了很久,小松才回來,并沒有買到洗衣粉。媽媽問:“怎么去了這么長時間,洗衣粉呢?”小松說:“樓下的超市今天沒開門,我到遠處的商店去買,可是那里沒有雕牌的洗衣粉。”媽媽有些生氣了:“那你就不知道買一袋其他牌子的嗎?”小松委屈地說:“您說的是雕牌嘛,誰知道別的牌子行不行呢?”媽媽很生氣:“我怎么就養(yǎng)了你這么個死心眼兒的孩子?”然后只得親自出去買洗衣粉。
就在買洗衣粉的路上,媽媽想起了一些事情:
小松小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帶著他到市場上買菜。當時,媽媽正打算買一只現(xiàn)殺的雞。小松卻說:“媽媽,我們買小攤上的烤雞吧。”媽媽說:“那個不衛(wèi)生,回家咱們自己燉的雞才干凈。”小松可能是很想吃烤雞,就說:“烤雞有營養(yǎng)。”媽媽覺得小松說得沒道理,自己也沒法給他解釋,于是就不耐煩地說:“你懂什么叫營養(yǎng)!媽媽說買活雞就買活雞。”
小松快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比較忙,就讓小松自己去買一些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具。可是,小松到了商店后看到了五顏六色的水彩筆,就將所有的錢都買了水彩筆。結果回到家后遭到了媽媽的斥責:“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水彩筆能寫作業(yè)嗎?”還動手打了小松,并非常嚴厲地警告小松:大人讓買什么就買什么,不要自己做主。
其實不光是買東西,家里事無大小,媽媽都不讓小松做主,總是告訴小松要聽大人的話。有時候小松沒有按照媽媽的意思做事,雖然做得很好,媽媽也沒有去表揚他,但是一旦做得不好,媽媽是一定會責罵他的。就在這一次次的責罵與約束中,小松漸漸失去了主觀能動性,最后變成了一個“死心眼兒的孩子”。
媽媽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回去之后,她拉著小松的手說:“對不起,剛才媽媽著急洗衣服,所以向你發(fā)火了,是媽媽的不對。”小松低下頭沒說什么。媽媽繼續(xù)說:“小的時候,你對很多事情的判斷不準確,所以媽媽才讓你聽媽媽的話。但是現(xiàn)在你長大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比如今天買洗衣粉,媽媽在家等著用,商店里沒有雕牌的,你可以選擇一種其他牌子的,對不對?”小松點了點頭。
雖然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會做錯事情,父母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但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唯命是從,只會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
聰明的家長教育孩子時,會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而自己的作用只是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己走路。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合理的想法,讓他提出來,然后詳細地告訴他其中的錯誤之處,那么孩子就可以逐漸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