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禮貌,做人見人愛的孩子
小華是個活潑聰明的孩子。父母除了教導他的學習之外,還特別注重對他素質修養的教育,因此小華懂文明講禮貌,是個很讓人喜愛的孩子。一天媽媽帶他去和朋友吃飯。臨行前,小華換了一身干凈整潔的衣服。進了飯店,小華一身黑色的小西裝,腳上蹬了一雙黑亮的小皮鞋,顯得十分得體;脖子上扎個紅色的領結,一頭小短發梳得整整齊齊,顯得分外精神。王阿姨上前拉住小華的手直打趣,“喲,看看我們的小紳士。快來,看看我們家這位小淑女。”說著拉過身邊咬著小指頭的小女孩介紹說:“這是我的女兒薇薇。”
“小妹妹好。”小華甜甜地對著薇薇一笑,小女孩一扭身,羞得鉆到了她媽媽的身后面,兩家大人都笑了起來。
吃飯的時候,小華始終安靜地邊吃邊聽媽媽和阿姨聊天,不時對阿姨夾過來的菜說聲謝謝。服務員端上來一盤奶油蔥餅,放到了小華的前面。小華樂呵呵地正要舉起筷子,忽然瞥見薇薇也眼巴巴地望著,便對服務員說:“阿姨,把餅端到妹妹面前吧,謝謝!”
王阿姨忙說:“不用不用,都一樣啊。”
“不一樣啊,女士優先嘛。”小華一本正經地說。
聽到這句話,大人們都笑了起來,王阿姨笑著捅了一下薇薇說:“還不謝謝哥哥。”
“謝謝哥哥。”薇薇甜甜地說了一句,拿起一塊切好的奶油蔥餅站起來,然后繞著桌子跑到小華面前,放在了他的碗里。
“謝謝,薇薇可真懂事啊!”小華媽媽笑著夸薇薇。“哪里哪里,跟你家兒子學的。”王阿姨笑著說。四個人其樂融融地吃著晚餐,都覺得今晚很開心。
宴席吃飯是莊重的場合,因此,小華雖然平時愛跳愛鬧,但在外出吃飯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仍然穿上了干凈整潔的正裝。在和媽媽的朋友見面時,他禮貌待人,獲得了他人的認可。吃飯的時候,他先人后己,不忘對幫助自己的人說聲謝謝,同時還注意到了應有的禮節禮儀,表現得很有教養。
禮貌是孩子們在成長時期必須學會的一種行為習慣的規范,比起學習成績來,它對孩子的影響更加深遠也更加持久,是孩子的修養最簡單的體現。培養孩子成為有禮貌、為人謙讓、性格剛強、氣量大度的人,從人際交往來講,這會讓孩子更加受人歡迎,從孩子自身發展來講,這有利于孩子自我成長、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1.教導孩子儀表打扮要整潔得體
盡管他們還是孩童,但也會遇到畢業典禮、少先隊入隊儀式等比較莊重的場合,這時候一身莊重得體、干凈整潔的衣服是他們的必備,這樣既符合當時的氛圍,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2.言行舉止要拿捏適當
同學們有時為了所謂的活潑、張揚、個性等,往往不分場合地笑啊叫啊跳啊,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人是存在于集體當中的,公共場所是自己的更是大家的,在影劇院、圖書館這些特殊場所尤其需要保持安靜不能大叫大嚷,還要注意不能大聲地咀嚼食物、不能亂扔垃圾,以免對他人造成干擾。舉止的莊重得體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自我修養的一部分。
3.說話時要用文明用語
每一天孩子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無論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孩子都可能與他們有交流活動。而人類的交流主要就靠語言。因此文明得體的語言是進行有效交際的必需。上學對老師同學的問好,上課下課對老師提問的回答,回家之后對長輩們的問候,逢年過節對親戚噓寒問暖的回應,都需要孩子注意禮貌、文明說話。話語粗俗、言談無甚品味是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的表現,這樣的人也注定沒有人愿意與他交往。
4.發生沖突時學會謙讓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而人與人之間相處講究謙讓更是幾千年的傳統。一個梨子,不見得我們讓給別人自己就沒有了,孔融即便吃了一個小梨子又能吃多大的虧呢?假若為了爭一個大梨子爭執起來,那豈不是更糟糕?所以,我們應教導孩子,在學校也好家里也好,假若別人和自己的利益有了沖突,不妨讓一步。讓孩子懂得自己失去的只是一個梨子,而得到的卻是廣闊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