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踏實做人,不盲目攀比
11歲的米米長得很漂亮,彈得一手好鋼琴,是個人見人愛的女孩。但是,她也是個十分“奢侈”的孩子,穿的衣服不是耐克就是阿迪達斯,總而言之,從頭到腳都是名牌。有些時候父母給她買來不是名牌的衣服,不管多好看,她都一概不穿,還為此哭鬧了很多次。
父母對她這點也十分頭疼,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孩子這么小就如此熱衷于名牌,而米米的理由就是:“讓我穿這些,我怎么出去見人啊?我的同學都穿名牌,我要是沒有,人家會笑話我的。我不穿,要不我就不去上學。”
不僅如此,米米還逼著爸爸給她買手機和高檔自行車,原因是“同學都有”。
米米不是一個特例,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非常普遍。很多出生在經濟條件稍微好一些的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玩高檔玩具,吃洋面包,穿名牌衣服,然后同學之間也相互攀比,比誰的衣服牌子更有名、誰的自行車更高檔、誰爸爸的車更氣派。
這是典型的攀比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消極的影響。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如果父母掌握不好孩子物質享用的尺度,聽之任之,就會讓孩子陷入物質追求的泥潭無法自拔。他今天可能要求買高檔玩具,明天則有可能要求買更奢侈的東西。長此以往,當孩子日益增長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抵擋不住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而走向歧途。
虛榮心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愛虛榮,有礙其真正的進步,甚至會使其形成嫉妒成性、冷酷無情的性格。
也許很多父母都看過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小說的女主人公叫瑪蒂爾德,她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青春喪失。家長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虛榮心侵蝕,甚至成為瑪蒂爾德那樣的人,就要從現在開始,細心留意孩子的行為,對于孩子過于講究穿著的現象不能掉以輕心、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遷就、助其發展,而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健康審美教育,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改正不良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為此,兒童心理學家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建議。
1.以身作則,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
孩子的很多行為觀念是受父母影響的,尤其在審美情趣上。如果父母盲目追求名牌或者奇裝異服等,孩子自然上行下效,也形成不良的消費觀念。而如果父母穿衣講究得體而不追求名牌,孩子自然會形成健康的消費觀念。例如,媽媽告訴孩子:“這件衣服雖然不貴,但穿在你身上還是很好看的!”這樣,孩子就會認為,衣服不一定貴才好看。
另外,現在很多家長有炫富心理,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必省吃儉用。孩子是自己的招牌,讓孩子吃好、穿好,面子自然就有了,其實,這也是對孩子思想觀念的一種誤導。
2.轉變孩子的攀比興奮點
孩子有攀比心理,說明他內心有競爭意識,想達到與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者超過別人。我們要抓住這種心理,引導孩子把這種比較從物質上轉變到學習、才能、毅力、良好習慣等方面上。
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改變攀比興奮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在引導,而不是生拉硬拽地讓孩子轉移自己的攀比興奮點。例如,當孩子和同學比穿著的時候,有些父母生硬地說:“人家有錢,你家沒錢,有本事你就和人家比學習,將來超過他,賺大錢了自己買新衣服。”這樣的話只能讓孩子感到不如他人,甚至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3.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才是他的天職
我們應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學習。要通過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學生,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孩子攀比,我們可以告訴他,應該與同學比成績、比品德等,而不是比吃穿,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優秀。這樣,孩子就會把攀比的焦點放在學習上了。
4.幫助孩子充實內在,淡化虛榮心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當然,這是正確的,但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目光都只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只有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他才不會盲目與人攀比。
例如,我們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能充實他內心的書籍,這樣,孩子就不是一個“繡花枕頭”,他愛上看書,自然也就不會整天琢磨外表或其他的事情了。
總之,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攀比心理,包括成人。良性的攀比能使人奮發。然而,有攀比心理的孩子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和指點,很容易因盲目攀比而誤入歧途。
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讓孩子不要在物質上比,而是要比學習、比品德、比做人的本領、比對集體的奉獻、比各自的理想、比自己的特長,在這樣一種良性的競爭中,孩子一定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