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小東一直是個乖巧的孩子,可是,最近他居然挨了爸爸的一次打,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天下午,他的父母在觀看畫展時,巧遇小東的班主任江老師,江老師談起小東的學習,自然談到剛剛考過的期中考試。江老師說:“小東這次成績不太理想,只考了第九名。”小東爸爸說:“聽小東說,好像是第三名,從成績上推算也應是第三名。”江老師肯定地說是第九名。
看完畫展回家,父母問小東這是怎么回事,小東覺得紙包不住火,便把實情告訴了父母。
原來,在上個學期小東成績是班內第一。入三年級后由于學習松懈,參加活動過多,成績有些下滑,小東在期中考試中僅名列班內第九。可能是由于虛榮心太強,怕父母責怪,于是小東涂改了好幾門課的成績,使總分排在班內第三。小東的爸爸由于當時心情激動,狠狠打了小東,對他說:“不管考第幾名,爸爸、媽媽都不會責怪你,關鍵是你不誠實,用假成績哄騙家長,實際上也是自欺欺人,這樣的孩子將來怎么能有所成就?”
可能涂改成績對于一個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并不算什么大事,但這卻涉及他們人格塑造得是否完善。
在中國倫理的范疇中,誠,本義為誠實不欺,真實無妄,它包含著對己、對人都要忠誠的雙重內涵。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美德,為人們所崇尚。而通常我們認為影響孩子誠信品質形成的因素主要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其中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家庭教育。如何改變孩子撒謊的習慣、使之成為一個誠實的人,是值得家長們去探討的問題。
那么父母該怎樣教孩子誠實守信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撒謊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爸爸教育孩子:“孩子,千萬別撒謊,撒謊最可恥。”“好的,爸爸。我一定聽您的。”“哎喲,有人敲門,快說爸爸不在家。”試想,這樣教育孩子,孩子能誠實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艾爾金德認為:要想讓孩子有教養、守道德,父母必須先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說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外一套,他們以為沒有被孩子識破,孩子就會表現出誠信的行為。殊不知,這樣的父母所營造的氛圍也讓孩子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因此,家長應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不要撒謊,只有這樣,對孩子的誠信教育才會有實效。
2.父母要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孩子誠信的表現
孩子在成長,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家長應該抓緊實施誠信教育,時時事事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獲得一張人生的通行證——誠信。
人人都渴望被肯定,孩子也不例外。為了滿足這種渴望,他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一般都會勇于自我表現,父母在這方面應該創造條件,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當孩子有了誠信表現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肯定,強化誠信的行為效果,不斷加深誠信在孩子頭腦中的印象。日久天長,誠信習慣自然而然就會形成。
3.掌握批評的藝術,及時糾正孩子不誠實的行為
孩子說謊,家長往往非常生氣:“小小年紀,怎么學會了說謊?長大成人后豈不成了騙子!”家長為孩子的不誠實而擔心是有情可原的,但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是要講究方法的,這樣才會行之有效。首先,不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要弄清楚孩子不講誠信的深層原因,千萬不可盲目地批評。在此基礎上,還要及時對他進行單獨的批評以避免不誠信行為繼續發生。其次,要讓孩子心服口服。不要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否則會把孩子推向不誠信的深淵,使他下次編出更大的謊言來騙人。
4.和孩子建立真誠和相互信任的關系
父母要求孩子說話算數,那么父母對孩子首先要說話算數。如果確實無法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原因。這樣孩子才能對誠信的重要性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也才會信任家長,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訴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