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故事里成長
生活中,我們一些父母發現,孩子到了5歲以后,好像變成了個小話癆,不僅嘰里咕嚕說個不停,而且還自編自導自演地講故事,通常對著自己的玩具都能講一大段故事。一些父母擔心,孩子智力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其實,孩子愛創造和敘說故事,是孩子這一階段語言能力和想象力發展的表現。孩子到了5歲以后,在語言表達能力和詞匯上,都得到了提升,并且,他們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想象力也開始發展,比如,他們喜歡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然后加入自己設計的情節,比如,他們經常模仿成人的行為,模仿老師給學生上課,模仿家長教育孩子,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又或者將一些日常活動比如吃飯、購物等,編成游戲。到了5歲以后,孩子在游戲中的組織性和規則性會逐漸提高。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喜歡游戲會耽誤以后的學習,其實,這并不是壞事,反而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我們也發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講故事的活動,之所以一直延續下來,當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與意義。首先,兒童講故事可以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這在時下重視交際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孩子通過講故事能夠激發很多情感,例如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等。
再次,講故事可以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通過這種方式來敞開心扉,增進和伙伴之間的交流,遠離自閉。另外,兒童講故事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了解得更多,懂得更多。此外,兒童經常講故事可以開發他們的情節創造力思維,展開他們的想象力,這對于日后的寫作是非常有好處的。
其實,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敘述的能力,鼓勵孩子多去“自編自導自演”,為此,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看圖講故事,具體來說,可以這樣操作:
1.不斷提問,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想象
孩子5歲以后,已經能看懂我們給的圖片了,此時,我們要讓他們說出來圖片的主題是什么,然后讓其圍繞主題不斷提問,問他們“有什么”“在干什么”等簡單的問題,然后加深問題難度,到“是什么樣的”“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么做”等。
2.語言引導,讓孩子跟著一定的思路去講故事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講故事一定要明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然后再描述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發生了什么,且要用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有理有據有層次從而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水平。
3.看圖講述,以形象的畫面幫助幼兒掌握如何講清一件事
對于5~6歲的孩子來說,一些有因果關系的圖片他們已經能看懂了,我們給的圖片要人物形象簡單、突出,情節一目了然、色彩鮮明。
另外,我們家長要明白的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于語言的掌握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如成人。為了讓孩子對講故事感興趣,我們不妨先為孩子開個頭,然后讓孩子編故事的中間或結尾。在編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編不下去了,家長要立即想辦法啟發他,幫助他編下去,但應注意盡量不要使幼兒受成人的想法所限制,要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家長在和孩子看圖編故事時,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歡聽什么故事,其次是圖片和故事要生動、有趣。一般來說,孩子最喜歡聽的故事有三類:
一是經典兒童故事。
它可能是小神仙的故事、小動物的歷險,或者是一些神話、寓言。這些故事雖然已經耳熟能詳,但寓意深遠,講這類故事,能讓孩子受益匪淺,且我們講這類故事,要注意可以進行適當的改編,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現在與過去的關系。
二是父母小時候的趣味故事。
講這類故事,能讓孩子對父母小時候的事有更多的了解,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系,增加彼此感情。但是,父母必須很坦誠地描述,切不可弄虛作假。尤其是父母自己要具有較好的感受表達能力。
三是即興之作。
這類故事雖然很隨性,但也有一定的模式,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概念,如孩子、小動物或礦石、果菜,然后讓孩子根據這些形象進行創造,給出合理的情節,但結局一般是圓滿的,孩子也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們要注意,讓孩子即興講故事,最好帶有寓意,與社會價值有關聯。實際上,訓誡或教訓若能以奇妙的故事方式表達出來,孩子最易接受。
作為父母,要知道,我們的孩子首先是用耳朵“閱讀”,因此,家長最好能每天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為兒童朗讀故事,可以是晚飯后或睡覺前。父母的朗讀必須咬字清晰、語調抑揚頓挫且富有感染力,朗讀不能完全照搬書中的文字,可根據故事情節增添一些形容詞或象聲詞,培養兒童的傾聽能力。
對于5~6歲的孩子來說,鼓勵他們多講故事,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培養他們的觀察、想象、創造等各種能力,也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還有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一個愛編故事的孩子,不但思維敏捷,口語表達清楚連貫,與人溝通方面也會更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