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做孩子才愛學
- 云朵編著
- 1813字
- 2021-06-04 14:54:32
父母錯了也要勇敢向孩子道歉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難免的,關鍵是發生問題后家長怎樣處理。家長和孩子相處,應該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擺家長架子。錯怪了孩子,就要主動道歉,而且態度要誠懇,不敷衍。有些家長認為這樣做會有失尊嚴,其實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認錯,給孩子樹立了有錯必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見識和修養,并學會勇敢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從小形成一種責任意識。同時,孩子也會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相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的威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更高了。
日常生活中,孩子會犯錯,大人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情況下是孩子道歉,而不是父母,因為父母覺得,我們有必要對孩子的言行負責,教導他們學會有禮貌、做錯事要道歉,但卻忽略了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錯,也覺得父母不會那么容易做錯事。父母則認為自己一般能做對,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其實,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負面形象。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要求家長將孩子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端著架子,即便做錯了,也不跟孩子道歉,事實上,很多家長認為,說一句“對不起”有礙面子還是硬撐著、扮強勢。其實,對孩子說一句“對不起”,不會有損父母的權威,反而會構建起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更為重要的是,家長起到了以身作則的作用,給孩子樹立一個負責任的形象。
可見,家長做錯了事,肯不肯向孩子道歉,不僅影響著兩代人的情感,也關系著孩子的進步與成長,是家長應該學會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正確而實際上總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拋之腦后。如果對孩子做錯事后,父母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嘗到原諒別人的滋味。為了讓孩子能樹立責任意識,父母不妨做到:
1.孩子年齡不同,父母做錯事道歉的方法不同
相對于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其實不用講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動,如手勢、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在這件事上,父母做錯了,而且父母在向他們道歉,并不需要說太多的話。如果孩子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那么他們一般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對于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向他們道歉,就必須向他們講明這件事錯誤的原因,為什么做錯了,這也是一種間接教育的方法。
2.注意道歉的態度
父母道歉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過于生硬,或者輕描淡寫。這些錯誤的態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會加深誤解,因為年齡大的孩子能明顯感覺到父母態度的不同,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礙于面子或者身份,不愿意對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說一下。父親撞到兒子,這時候,父親與其說“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誠地對他說“對不起,孩子,我撞傷了你”。父親這時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誠的辯解更能夠得到孩子的尊重。
總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言傳身教,向孩子認錯、道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的重要方面。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融化”在正在發育的大腦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模仿,不僅限于行為舉止,而且包括思維方式、情感取向以及個人性格等。在生活中處處表現得不負責任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責任心,孩子也會很不服氣,很不以為然。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使孩子能具體地感覺責任意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主動、積極地養成責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