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夢想要有了,就別停下來:走好20幾歲的人生之路作者名: 鄧兮編著本章字數: 2451字更新時間: 2021-06-04 18:23:23
知人情世俗而不世俗
周遭的現實往往要求我們懂得更多人情世故。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尤其是一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是自恃才華,目中無人,而不能一展抱負。原因何在,不是能力的問題,也不是才氣的問題,而是態度的問題。他們往往不務實,不懂人情世故,覺得自己可以憑才華打天下,不需要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殊不知這正是自己失意的根本原因。
不少年輕人對“人情世故”持有不屑心態。認為這是“兩面派”“狡猾者”的代名詞。首先我們要澄清對人情世故的認識,才能進一步懂得人情世故,利用人情世故。人情即做人的道理,世故即做事、行動的原則。現代漢語詞典里對“人情世故”的解釋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可見,人情世故不單單指人際關系,更不是托關系、走后門等歪門邪道,是有些人把它運用到了歪道上,致使人們對人情世故產生了曲解。正像一門好的武功秘籍,好人用它造福人類,壞人用它大開殺戒一樣。我們怎能因為壞人用它做了壞事,就否認它可以造福人類的價值呢?關鍵是掌握在誰的手里,用來做什么,怎樣運用的問題。如果我們運用人情世故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職場生涯更加順利,那就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已經不再是一個愣頭青了,從幼稚走向成熟,從青澀學生成長為一個練達的職場人、社會人,我們要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才能夠讓自己的事業更順利,生活更美滿。那我們究竟要懂得哪些人情世故,才算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呢?
第一,拋棄自以為是的清髙。清高,“清”意思是無色,潔凈;“高”又代表著高處不勝寒。那些自認為潔凈的人往往被人孤立。表面上是以清高自詡,實際上是孤芳自賞,目空一切。所以清髙的人往往也是驕傲的人,不合群的人,甚至以為自己的清高是一種鶴立雞群、“鳳凰不與凡鳥為伍”的行為,這實際上是大錯特錯的。
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發著一股清高勁兒,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標準和做人原則,一旦別人的舉動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和原則,就開始疏遠、鄙視他人。而一旦生活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中間,就產生高高在上、孤芳自憐的感覺。而另外一些人天生骨子里就透著一股親和力,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原則,但他們并不用這些原則去要求他人,能夠寬容地對待別人,有時候他們也能“隨大溜”,辦事靈活,主動與人親近。有句話叫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伙伴。所以,我們做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你而不愿意與你打交道。在某些方面,即使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也要謙虛一點。如果你做不到這點,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別人,禮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但是你要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
如果你不愿刻意奉承別人,但你可以真心地贊美和欣賞別人;如果你做不到請客送禮,但你至少不要看不起請客送禮的人,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如果你不愿說那些言不由衷的話,但你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
嚴于律己是必要的,但你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這就要求我們“寬以待人”。—個人想成功,就要學會在一些人和事上妥協。放下清高的架子,讓自己適當地俗一點吧!
第二,做事要看準時機,掌握分寸,智慧靈活地接待人物。有句話叫“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如果我們說話做事不能看準時機和場合,不能準確地針對他人,掌握分寸,就會做事無輕重,為人輕狂,處世不能圓融。怎樣為人處世才算是“合時宜,得天機”的呢?
首先,是要明白自己的立場和處境,如果你作為一個下屬,對待同事卻像上司一樣用命令的語氣說話做事,顯然就是不合時宜的。雖然這是一個常識,但有多少人沒有用“某某,把東西給我拿過來”這樣的語氣和同事說過話?有多少人把別人的幫助當成是理所當然,從來沒有道謝過呢?
其次,弄清對象,對于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講是非,議論他人;對于自尊心強的人,不要直接批評;對于直腸直肚的人不妨坦率說話,那些彎彎繞繞的暗示他們是聽不懂的,他們信奉的是明人不做暗事;對于那些妄自尊大而位高權重的人,我們要講委婉的話,否則不但不容易被他們接受,而且會為自己留下禍根。
最后,看清時間和場合,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不合時宜最不能讓人接受,說話說到人心坎里,要昕匱別人的話外之音。一個人決定做某事之前,一定有某種預兆,或暗示,或旁敲側擊。我們能事先領悟別人的意圖或潛在的思想,替他表達出來,或安排好相關事宜,就會有與他人“惺惺相惜”的感覺。所以所謂的“合時宜”,就是在合適的時間揣測他人的心思,并適時做好。也許我們還不知道怎樣的分寸才是適度的,怎樣待人接物才是有智慧的。但我們一定要掌握幾個原則:認清自己的身份,認清對面人的身份和性格,認清時間和場合,遵守規則。總之,用這幾個原則衡量你說話做事的分寸,就不會出大的紕漏。
第三,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去思考。凡事肯為他人著想的人,一定會得到更多的理解,一定會更有人緣,做事往往無往而不利。在工作和生活中,年輕人往往以自己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卻很少從別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我們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多反思自己,少要求別人;少苛責,多寬容。我們需要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一種將心比心的理解。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寬容了別人,也就是解脫了自己。只有我們用理解和寬容對待每一個人,才能把敵人變成朋友,把朋友變成手足。在工作中,面對客戶、同事和上司,我們要像關心自己和親人一樣去關心他們的利益、滿足他們的需求,由己度人,才能時時順利,事事成功。我們懂得的人情世故可能還不夠多,不夠充足。但我們要想一想,自己到底懂得多少人情世故;有多少是我們不懂的?有多少是我們懂得,但做不到的;有多少是我們在做,但還做得不夠完美的。
20歲以后,我們一定要知道,世界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完美,人情也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人情練達不是一件輕輕松松就可以做到的事,我們要用自己的一生來領悟、體會和學習,不斷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存在的缺陷,才可以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才能避免更多的敵對,為自己的成功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