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意時看淡,失意時看開
- 鄭一
- 1955字
- 2021-06-02 15:37:37
過度的貪欲是無盡煩惱的根源
過度的貪欲是萬惡之根,會帶來妒忌、愁苦、爭執,讓自己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而無法享受到平安、喜樂的從容人生。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過度的貪欲就是一切惡果的根源。人活在世上,想要擁有的東西太多了,就像格林童話《漁夫和金魚》中的老太婆,心中永不知足,讓她當貴夫人不行,還要當女皇;讓她當女皇不行,還要當海上霸王,甚至要金魚做她的仆人。結果呢,卻適得其反,什么都沒有得到。
過度的貪心就像吃咸菜一樣,吃得越多越渴,身體越不好。人若過于貪心,就會在心理上永無寧日,沒法享受生活中從容的樂趣;人若過于貪心,就不能堅持公道,沒法讀懂生活中的真諦;人若過于貪心,就會利令智昏、見利忘義,沒法體會天倫之樂,甚至連性命都可能丟失。
曾經有個人很吝嗇,他也知道自己這個毛病,但是就是無法改掉。他家里很窮,窮得連床也沒有,家徒四壁,只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只有在長凳上睡覺。于是,他向上帝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上帝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里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后,里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
聽上帝說完,那個人就開始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轉眼間,地上的錢已經多到即使他這一輩子什么都不做,也足夠他活一生了。可是每當他決定扔掉那個錢袋去花錢的時候,又都舍不得,心想還可以再拿一些金幣出來。
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幣,直到把整個屋子都裝滿了。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后,他虛弱得連把錢從口袋里拿出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終于在錢袋的旁邊,孤獨地死去了。
這個吝嗇的人,因為過度的貪心,最終為金錢而喪命,什么也沒有享受到,反而淪為笑料,有什么意義呢?
過度貪心的人,往往是緊緊地抱住自己擁有的東西,不肯放下他追逐得來的東西,更不會分給別人一絲一毫,甚至還吃著碗里的,望著鍋里面的。
一天,一只狐貍出來覓食,很快,它就捉到一只飛雁,并把它銜在口中,負傷的飛雁在狐貍嘴里,不斷掙扎著,還動著翅膀。
但當狐貍走到河邊時,看見河里的魚又肥又大,滑溜溜的,感覺似乎比飛雁還好吃。于是,這只貪心的狐貍,隨即把飛雁放置于岸上,跳入河里想捉魚,然后再一起享受這頓大餐。可是一入水,狐貍就站立不穩,身子隨水漂流起來。狐貍一看情形不對,就沒命地逃上岸來,總算保全了生命。但岸上哪里還有飛雁的影子,負傷的飛雁早就趁著狐貍不注意的時候飛跑了。
狡猾如狐貍,也因過度貪心而錯過了美味的食物,既然已經得到飛雁在口,何必又去捉魚呢,結果折騰得驚魂不定,兩手空空,害自己煩惱、懊悔不已。
生活中,人多一份貪欲,就多一份痛苦和煩惱;少一份貪欲,就多一份從容和快樂。過度的貪欲如同一根鏈條,若自己無法摒棄,便會被其束縛,過度的貪欲猶如一個火把,若自己無法熄滅它,便會引火燒身。波斯匿王正是在領悟到其中的奧妙后,才放下貪念,重新擁有了從容而健康的生活。
近來胃口非常好的波斯匿王,看到什么東西都要飽嘗一下,于是他的身體一天一天地胖了起來,終至行動困難,氣喘吁吁。
他憂心忡忡地來請教佛陀,問有什么減肥的妙方。波斯匿王神情憂慮地對佛陀說:“佛陀!我因為受不了美食的誘惑,飲食過量,以致越來越胖,非常的煩惱。”佛陀憐憫地說:“王啊!你為什么貪念這么強,太過度了,難道沒想過要制止嗎?”波斯匿王皺著眉頭:“有啊!曾經試過,但是還是抗拒不了想吃的欲望,怎么辦呢?”佛陀微笑道:“想得到不該得的東西就叫做貪。貪心的人終日追逐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若不知道要適可而止,必然會造出種種罪業,傷害別人,使自己遭受業報的痛苦。要消除這種煩惱,應該去除貪求的心,飲食節量,自然能夠身體健康。”
聽完,若有所思的波斯匿王欣喜地說:“原來痛苦和煩惱的根源是貪欲太多,貪念真是害人不淺吶!”
其實,煩惱的產生并不是以人的生活物質為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為參照物,若貪欲多重,人便永遠無法滿足,永遠無法從容地生活。波斯匿王之前的煩惱便是來源于此。
過度的貪欲如魔鬼,一點一點吞噬著人們善良的心靈;過度的貪心如鐵鎖,整日整日地將人們囚禁于內,不得解脫。生活,不是活著給人看的,而是如一朵花,靜靜地開,又悄悄地落,全然為自己而存在。所有生命中的該得到的,我們應盡量爭取;不該得到的,不如從容對待。正如徐志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貪欲不能過度,否則物極必反。老子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合理的需求才是從容,才是一種淡泊,才是順應自然。唯其從容,方能擺脫一切世俗,悠然地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創造屬于自我的空間,讓自己的人生從從容容而色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