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下來,認識自己
生活中,我們在提到“人生”時,很容易聯想到“快樂”和“痛苦”這一相對的詞語,這是人生的兩種相對狀態,而其實,推動我們往前走的,并不是“快樂”或“痛苦”,而是欲望,其實,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每一個人都有形形色色的“欲”,有的時候,合理的欲望是人們生存的原動力。
不過,凡事都不可過度。假如對欲望不加以合理地控制,人們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貪念,最終導致欲壑難填。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從不會滿足。于是,他們陷入了無止境的欲求之中,一旦自己的欲求滿足不了,就開始產生焦慮情緒,又有何快樂可言呢?
心理學家稱,對欲望心理的控制,能幫助人們抵制很多不良心理,如懶惰、拖延等;能緩解不良情緒,如沖動、憤怒、消極;更能抵御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而前提是我們要認識自我。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在德爾裴神廟的一側刻上了“認識自己”警世之語。幾千年了,這句話至今仍然在風雨之中傲視著世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人們仍然無法肯定地說自己已經實現了“認識自己”的遠大目標。
生活中的人們,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走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看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你是否突然間覺得很迷惑:我是誰?來這里干什么?在生活中,人們很難認清楚自己是誰,因而也就很難知道自己想要擁有什么樣的生活,腳下的道路又是通往何方的。
哈佛大學校長曾經來北京大學訪問時,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年,這個校長心血來潮,準備過一段與眾不同的生活,于是,他向學校請了假,然后告訴自己家人,不要問我去什么地方,我每個星期都會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接下來,他一個人,帶著簡單的行李,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開始了他所謂的與眾不同的生活——農村生活。他到農場去打工,去飯店刷盤子。在田地做工時,背著老板吸支煙,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說幾句話,都讓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愉悅。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廳找到一份刷盤子的工作,干了四個小時后,老板把他叫來,跟他結賬。老板對他說:“可憐的老頭,你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三個月后,這個“可憐的老頭”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后,卻發現一切原本熟悉的東西頓時變得新鮮起來了,工作成為一種全新的享受。
生活中的人們,你是否也有這樣特殊的經歷?對于這位哈佛校長來講,這三個月的經歷,就是一次洗滌心靈的過程,他原本是一校之長,原本博學多才,但在經過了新環境的熏陶之后,他回到了原始狀態,洗掉了心靈的“垃圾”。
不得不說,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物質需求越來越多。然而,假如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所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目標,那么就很容易形成自滿、自負、自我陶醉的心理,更為嚴重的是,人們很容易被欲望控制,在物質利益的誘惑面前,很多人把持不住自己,盲目地為了追求利益而做出很多有違人性的事情;還有的人虛榮心膨脹,喜歡嘩眾取寵、炫耀自己,無法客觀地、正確地評價自己,還有的人總是喜歡和比自己能力強或者物質條件好的人相比,逐漸失去自我,失去快樂……為了避免上述種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自己擁有的而別人卻沒有東西,都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只有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坦然地面對生活。
先哲說:“人生的真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然而,我們不是在喧嚷中認識自己,也不是在人群之中認識自己,而恰恰是在寂寞的時刻認識自己,于獨居的時刻認識自己,猶如深夜的月光灑落在純凈無瑕的窗戶之上。任何一個擁有自我的人,都能做到靜靜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以此認識到自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一面或許是為人處世中的不足與優勢,或許是某種特長等,但無論是哪一方面,只要我們能及時發現,就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鬧市中的人們是聽不到自己的心底的聲音的,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的一點是,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一些人卻把命運交付在別人手上,或者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內在潛力,看不到自身的強大力量,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里,于是,他們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一直在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和事業,以至于一直無所成就。因此,我們要做到的是傾聽自己內在的良知的聲音,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然后勇往直前堅持到底。
可以說,我們只有在處于孤立的時候,我們才更易于接近我們的靈魂,從而幫助我們認識到另外一個自己,這是信仰的開始,是醒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