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下肢部穴位

1.箕門

[位置] 在大腿內側,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

[操作] 有推箕門和拿箕門之分。推箕門:以食中兩指螺紋面著力,自膝蓋內側上緣向上直推至腹股溝。拿箕門:以拇指與食中兩指相對著力,提拿該處肌筋。

[次數] 推100~300次,拿3~5次。

[功用] 利尿,清熱。

img

圖32 下肢部穴位(正面)

[主治] 小便赤澀不利、尿閉、水瀉等。

[應用] 常用于治療癃閉,小便赤澀不利,尿閉,水瀉及該處痿軟無力等病。推箕門性平和,有較好的利尿作用,多與揉丹田,按揉三陰交等相配合,用于治療尿潴留等病癥;與清小腸等相配合,用于治療心經有熱的小便赤澀等病癥;治療尿閉則自上往下推或拿;治療水瀉無尿,則自下向上推,有利小便,實大便的作用;治療股內痛或該處痙軟無力,則輕拿足膀胱穴的肌筋。

2.百蟲

[位置] 在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當髕骨內上緣3寸處。屬足太陰脾經。

[操作] 有按揉百蟲與拿百蟲之分。按揉百蟲:以拇指指端或螺紋面的三分之一處著力,稍用力按揉百蟲。拿百蟲: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指端著力,提拿百蟲。

[次數] 按揉10~30次,提拿3~5次。

[功用] 通經活絡,平肝熄風。

[主治] 下肢痿躄、四肢抽搐。

[應用] 常用于治療四肢抽搐,下肢痿躄不用。多與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相配合,以治療下肢癱瘓、痹痛等病癥;若用于驚風抽搐,則手法刺激宜重。

3.膝眼

[位置] 在髕骨下緣,髕韌帶內外側凹陷中。外側凹陷稱外膝眼,又稱犢鼻,屬足陽明胃經;內側凹陷稱內膝眼,又名膝目,屬經外奇穴。

[操作] 有按膝眼、揉膝眼、掐膝眼之分。按膝眼:以拇指端著力,或用拇、食兩指端同時著力,稍用力按壓一側或內外兩側膝眼穴。揉膝眼:以一手或兩手拇指螺紋面著力,揉動一側或兩側膝眼穴。掐膝眼:若用拇指爪甲掐一側或兩側膝眼穴。

[次數] 按10~20次,揉50~100次,掐3~5次。

[功用] 通經活絡,熄風止痛。

[主治] 下肢痿軟、驚風抽搐。

[應用] 用于治療下肢痿軟無力,驚風抽搐,膝痛等病癥。臨床上按、掐膝眼多用于治療驚風抽搐;揉膝眼配合拿委中多用于治療下肢痿軟無力,并能治療膝關節軟組織挫傷及膝部病癥。

4.足三里

[位置] 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約一橫指處。屬足陽明胃經。

[操作] 以拇指端或螺紋面著力,稍用力按揉。

[次數] 按揉20~100次。

[功用] 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強壯身體。

[主治] 腹脹、腹痛、泄瀉嘔吐、下肢痿軟無力。

[應用] 常用于治療腹脹、腹痛、嘔吐、泄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及下肢痿軟乏力等病癥。多與推天柱骨、分推腹陰陽等相配合,以治療嘔吐;與推上七節骨、補大腸等相配合,以治療脾虛泄瀉。

5.三陰交

[位置] 在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后緣處。

[操作] 用拇指掐或者中指端按揉,稱按揉三陰交。

[次數] 100~200次。

[功用] 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通調水道,亦能健脾胃、助運化。

[主治] 遺尿、癃閉、小便頻數澀痛不利,下肢痹痛,驚風,消化不良。

[應用] 按揉三陰交能通血脈,活經絡,疏通下焦,利濕熱,通調水道,亦能健脾胃助運化。主要用于泌尿系統疾病,如遺尿、癃閉等,常與揉丹田、推箕門等合用,亦常用于下肢痹痛、癱瘓等。

6.解溪

[位置] 在踝關節前橫紋中點,當趾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兩筋之間的凹陷中。

[操作] 拇指指甲掐或拇指端揉,稱掐解溪或揉解溪。

[次數] 掐3~5次,揉50~100次。

[功用] 解痙攣,止嘔吐。

[主治] 驚風、吐瀉不止、踝關節屈伸不利。

[應用] 掐或揉解溪能通經絡、止抽搐,配伍拿百蟲、拿后承山等治療下肢痿痹無力、驚風抽搐。揉解溪能滑利關節,配伍揉后承山、按揉三陰交等治療踝關節屈伸不利。

7.豐隆

[位置] 外踝尖上8寸(當外踝尖與外膝眼連線之中點),脛骨前緣外側(距脛骨前嵴約兩橫指,即1.5寸),脛腓骨之間。

[操作] 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豐隆。

[次數] 50~100次。

[功用] 和胃氣,化痰濕。

[主治] 咳嗽、痰鳴、氣喘。

[應用] 揉豐隆能和胃氣,化痰濕。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癥,常與揉膻中、運內八卦等合用。

8.前承山

[位置] 在小腿脛骨旁,與后承山相對處。約當膝下8寸。

[操作] 掐或揉本穴,稱掐前承山或揉前承山。

[次數] 掐5次,揉30次。

[功用] 止抽搐,通經絡。

[主治] 驚風、下肢抽搐。

[應用] 掐揉本穴主治抽搐。常與拿委中、按百蟲、掐解溪等合用治療角弓反張、下肢抽搐。

9.后承山

[位置] 委中穴直下8寸,即委中穴與平昆侖穴處跟腱連線之中點,當腓腸肌交界之頂端,人字形凹陷處。

[操作] 用拿法,稱拿后承山。

[次數] 5次。

[功用] 止抽搐,通經絡。

[主治] 腿痛轉筋,下肢痿軟。

[應用] 拿后承山能止抽搐、通經絡,常與拿委中等配合治療驚風抽搐,下肢痿軟,腿痛轉筋等。

10.委中

[位置] 在腘窩中央,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操作] 用拇、食指指端提拿鉤撥腘窩中筋腱,稱拿委中。

[次數] 5次。

[功用] 止抽搐,通經絡。

[主治] 驚風抽搐、下肢痿軟。

[應用] 掐或拿委中能通經絡、止抽搐,配伍按揉足三里、陽陵泉等治療下肢痿軟無力或痹痛;配伍掐拿百蟲、拿后承山等治療驚風抽搐。臨床上在委中穴點刺放血,治療中暑痧脹。

img

圖33 下肢部穴位(背面)

11.涌泉

[位置] 足掌心前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二交界處的凹陷中。(圖34)

img

圖34 涌泉穴

[操作] 用拇指指面向足趾推,稱推涌泉;或用指端揉,稱揉涌泉。

[次數] 推、揉均50~100次。

[功用] 滋陰,退熱。

[主治] 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應用]

(1)推涌泉能引火歸元,退虛熱。主要用于五心煩熱、煩躁不安等癥,常與揉二馬、運內勞宮等配合應用。配合退六腑、清天河水亦能退實熱。

(2)揉涌泉能治吐瀉,左揉止吐,右揉止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泸水县| 汝城县| 沁阳市| 孝义市| 凤阳县| 镇江市| 清新县| 白山市| 巨鹿县| 凤台县| 岫岩| 南和县| 讷河市| 公主岭市| 武胜县| 明溪县| 米林县| 朝阳区| 高青县| 巴东县| 泸溪县| 双柏县| 佛学| 静安区| 碌曲县| 呼玛县| 锦屏县| 观塘区| 南皮县| 汝城县| 环江| 德惠市| 陆河县| 兴安县| 韩城市| 延安市| 平湖市| 河池市| 宕昌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