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保健護兒郎
- 王雪峰
- 1998字
- 2021-06-03 15:11:08
(二)胸腹部穴位
1.天突
[位置] 胸骨上窩正中,正坐仰頭取穴。
[操作] 有按揉天突、點天突、捏擠天突之分。用中指端按或揉,稱按天突或揉天突;以食指或中指端微屈,向下用力點,稱點天突;若用兩手拇、食指相對捏擠天突穴,至皮下瘀血呈紅紫色為度,稱捏擠天突。
[次數(shù)] 按揉10~30次;點3~5次。
[功用] 理氣化痰,降逆平喘,止嘔。
[主治] 痰壅氣急、咳喘胸悶、惡心嘔吐等。
[應用] 治療氣機不利,痰涎雍盛或胃氣上逆所致的痰喘、嘔吐,多與推揉膻中、揉中脘、運內八卦等合用。

圖28 胸腹部穴位
2.乳旁
[位置] 乳頭外旁開2分。
[操作] 中指指端揉之,稱揉乳旁。
[次數(shù)] 30~50次。
[功用] 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 喘咳、痰鳴、胸悶等。
[應用] 治療咳嗽、胸悶、痰鳴等癥,臨床上常與揉乳根、推揉膻中合用。
3.乳根
[位置] 乳頭直下2分。
[操作] 中指指端揉之,稱揉乳根。
[次數(shù)] 30~50次。
[功用] 宣肺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 喘咳、痰鳴、胸悶等。
[應用] 治療咳嗽、胸悶、痰鳴等癥,臨床上常與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
4.膻中
[位置] 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操作] 中指指端揉稱揉膻中;兩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推至乳頭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名推膻中。
[次數(shù)] 揉或推均50~100次。
[功用] 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 胸悶、吐逆、咳喘、痰鳴等。
[應用] 治療嘔吐、呃逆、噯氣,常與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治療喘咳常與推肺經、揉肺俞等合用;治療吐痰不利常與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豐隆等合用。
5.中脘
[位置] 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操作]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又稱推胃脘。
[次數(shù)] 100~300次。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 腹脹、食積、嘔吐、泄瀉、食欲缺乏、噯氣等。
[應用] 用于治療泄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氣的作用,主治嘔吐惡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
6.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以掌或四指摩之,稱摩腹,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或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作分推,稱分推腹陰陽或分腹陰陽。
[次數(shù)] 分推100~200次;摩5分鐘。
[功用] 摩腹可消食、理氣、降氣;分推腹陰陽可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主治] 腹痛、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嘔吐、便秘等。
[應用] 分推腹陰陽常用于治療乳食積滯、胃氣上逆引起之惡心、嘔吐、腹脹等癥,臨床上多與運內八卦、推脾經、按揉足三里等相配合;治小兒厭食癥多與揉板門、運內八卦、摩腹、捏脊等相配合。摩腹補法能健脾止瀉,用于脾虛、寒濕型的腹瀉;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于治療便秘,腹脹,厭食,傷乳食瀉等,多與分推腹陰陽同用;平補平瀉則能和胃,久摩之有消食、強壯身體的作用,常與補脾經、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為小兒保健常法。
7.脅肋
[位置] 從腋下兩脅至天樞穴處。
[操作] 以兩手掌從兩側腋下搓摩至天樞穴處,稱搓摩脅肋,又稱為按弦走搓摩。
[次數(shù)] 50~100次。
[功用] 順氣化痰,除胸悶,開積聚。
[主治] 胸悶、痰喘、腹脹等。
[應用] 搓摩脅肋性開而降,常用于治療小兒因食積、痰壅、氣逆所致的胸悶、痰喘、腹脹等病癥。
8.天樞
[位置] 臍旁2寸。
[操作] 小兒仰臥位,用食、中指端按揉左右二穴,稱揉天樞。
[次數(shù)] 50~100次。
[功用] 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主治] 腹瀉、便秘、腹脹、腹痛、食積不化。
[應用] 常用于治療小兒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疳積等癥,多與摩腹、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同用,簡稱“龜尾七節(jié),摩腹揉臍”。
9.臍
[位置] 肚臍。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稱揉臍;指摩或掌摩稱摩臍;用拇指和食、中兩指抓住肚臍抖揉,亦稱揉臍。
[次數(shù)] 揉100~300次;摩5分鐘。
[功用] 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主治] 腹脹、腹痛、食積、便秘、腸鳴、吐瀉。
[應用] 常用于治療小兒腹瀉、便秘、腹痛、疳積等癥,多與摩腹、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同用,簡稱“龜尾七節(jié),摩腹揉臍。”
10.肚角
[位置] 臍下2寸旁開2寸之大筋。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稱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稱按肚角。
[次數(shù)] 3~5次。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 腹痛、腹瀉。
[應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特別是對寒痛、傷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較強,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時間太長。為防止小兒哭鬧影響手法的進行,可在諸手法推畢,再拿此穴。
11.丹田
[位置] 小腹部,臍下2寸至3寸之間。
[操作] 或揉或摩,稱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數(shù)] 揉100~300次;摩2~3分鐘。
[功用] 培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別濁。
[主治] 腹瀉、腹痛、遺尿、脫肛、疝氣、尿潴留。
[應用] 用于治療小兒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氣、遺尿、脫肛等癥,常與補腎經、推三關、揉外勞宮等合用;治尿潴留常與推箕門、清小腸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