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量兇猛(《商界》2019年第4期)
- 《商界》雜志社
- 1265字
- 2021-05-27 12:17:08
只有改革超預期才能穩預期
文/李迅雷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過去2018年習慣于通過穩增長的方式,通過發展去解決或緩解問題,更多地把問題平滑了,對于發展中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始終沒有觸及其根源。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依靠發展去解決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唯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我認為,只有改革超預期才能夠穩預期,這一輪資本市場的好轉,更多的是反映了各項改革舉措正在逐步推進,有些改革舉措應該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我認為,改革的動力和壓力來自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壓力方面,中美貿易紛爭目前和解概率很大,但是WTO的改革還是箭在弦上,美國也對WTO屢屢發難。WTO上訴機構作為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貿易爭端解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當前上訴機構法官人數僅存3位法官,達到最低限度,對于有利益相關的案件已經無法處理,并且其中2位在2019年12月任期結束,屆時如果仍舊沒有新的法官繼任,上訴機構將處于停擺狀態。
這對中國整個外部環境來講,也還需要引起重視。在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的情況下,更要朝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分工合作這樣一個目標去推進。中國作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一定會遵守國際標準和國際規則,在環保、食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出口補貼政策、關稅等領域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積極推進改革。
就國內而言,改革的動力和壓力來自國內存在的這些問題長期不能得到有效解決,靠貨幣和財政政策治標不治本,而且問題越積越大,會倒逼改革,成為改革的壓力和動力。
記得10年以前,在鼓勵民間投資的 《新36條》中就講到,國有經濟要在競爭性領域里逐步退出,民企可以進入到很多國企壟斷、民企無法進入的行業,現在重新繼續提。過去提的時候,民企還有回旋余地,因為那個時候民營企業日子還比較好過,即便不讓民營企業進入到一些限制進入的領域。比如金融服務領域、電信、油氣開采等,還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民營企業才會成為制造業占比最高的企業。
現在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環保問題、勞動成本過高等問題,都導致民營企業債務壓力加大和投資意愿不足。所以,再不取消產業進入限制,民企問題會越來越嚴峻,最終觸及金融安全。
過去3年改革,使得國有企業的日子好過了。過去民營企業本身不成大問題,現在成了大問題。當問題越來越嚴峻的時候,就要想怎么去改革才會見效。靠減稅降費政策肯定是必要的,但還是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只有從改革最基本的制度出發,實行中性競爭原則,才是根本之策。
今年國家前2個月出臺的很多政策文件,其中針對民營企業的文件居多,這說明今年的重心是怎么能夠解決民營企業的問題。我認為,民企問題應該與國企改革同步推進,如減稅降費可以有效減輕企業負擔,增強民企投資意愿。但同時,也可以加快推進國有股權劃撥社保的進程。
如企業的社保降費之后,全國社保長期存在巨大的缺口進一步擴大了。靠財政補貼社保,屬于拆東墻補西墻,只有擴大國有股權劃撥的比重,才能彌補缺口。這樣其實是隱含了對國有股權的改革推進,所以,通過盤活國有資產,也有利于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編?輯:彭?靖?liqing326@163.com
- 下鄉共富(《21世紀商業評論》2020年第24期)(《21世紀商業評論》)
- “坐標”里的城市(《商界》2021年第9期)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1期)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7期)
- 鄉村振興 揚帆啟航(《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雪球專刊296期:穩增長主題基金怎么選?
- 對話:高盛集團首席全球股票策路師(《證券市場紅周刊》2023年02期)
- 比較(總第89輯)
- 空降高管不靠譜(《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6期))
- 構建AI型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7期)
- 再創中國金融輝煌的下一個四十年(《復旦金融評論》第1期)
- 雪球專刊249期:“與財富同行”2020雪球嘉年華精選合集
- 創新者的方法(《商界》2017年第7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5期)
- 全球商業經典(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