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的邏輯(套裝全兩冊)
- 陳志武
- 2236字
- 2021-05-25 19:14:47
第3章
西方的興起是因為掠奪的銀子多嗎
在前面的章節中,筆者談到美國之所以更有錢,關鍵在于美國有著讓人能放心進行證券、票據交易的制度架構和金融中介體系。很多讀者看了以后有兩類反應:第一,把未來的收入或財富證券化變現,無非是把未來的錢提前花,提前透支,這與以后花有什么區別?第二,雖然在美國能把未來收入流、把“死”資產進行證券化變現,但這并不能讓美國“更有錢”,因為貨幣的供應是由中央銀行固定了的,證券化的過程無非是將投資者手中已有的錢轉移到證券發行方的手中,這種支付轉移并沒有產生新的錢。
未來收入資本化之后
把未來的收入在今天資本化變現,好處在哪里呢?筆者曾有幸跟創業家沈南鵬談起這個問題,一說到這里他立即領悟到其中的意思。1999年他創辦攜程,2003年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他立即成為億萬富翁。通過上市變現的是攜程未來多年的部分收入,所以他的錢不同于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錢。有了這些通過證券化變現的未來財富之后,沈南鵬繼續于2004年投資分眾傳媒、創建如家酒店等企業。其中,分眾傳媒于2005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如家酒店2006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2005年,他辭去攜程的總裁和首席財務官職位,創辦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開始運作更多的創投項目。換句話說,正是由于沈南鵬能夠把他創辦的攜程的部分未來收入提前變現,讓他的“錢”多了億萬,他在過去幾年里能利用這些錢做新的投資,從而創造更多的財富,也使他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相反,如果他不能將攜程和其他企業的收入流通過證券化、票據化交易變現,他的創業空間就要小得多。能否把未來的收入流進行證券票據化,對企業的意義也是如此。
金融證券技術不僅對個人、對企業意義重大,對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比如說,為什么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競爭中,英國最后戰勝了法國進而主宰世界?其關鍵就在于英國有更發達的金融技術,讓它能將未來收入提前變現。中世紀的歐洲戰爭不斷,慢慢地大家都要靠借國債發展軍力,誰能借到更多、更便宜的錢,誰就能擁有更強的軍隊,特別是海軍。1752年時,英國政府的公債利率大約為2.5%,而法國公債利率是5%左右。1752—1832年,法國政府支付的公債利息基本是英國公債利息的兩倍,這意味著什么呢?要知道,18世紀中期,英國每年的財政收入有一半是用來支付國債利息的。也就是說,假如那時英國的國債利息跟法國的一樣高,那么要么英國必須減少借債,要么英國每年的所有財政收入都用來支付利息。前者會使英國的軍力下降,而后者會使其政府破產。兩種可能的結局中,哪種都不好。但正因為英國有著比法國更為發達的證券市場,所以英國不僅能以未來收入為基礎融到更多國債資金發展國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資成本也比法國低一半。更強的證券化能力使英國可以籌到更多的錢用于發展國家實力,使英國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都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讓不到2000萬人口的英國主宰世界兩個世紀。
誰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來收入證券化變成今天的錢,誰就能在未來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證券融資不只是簡單地把未來的收入提前花,而且能為未來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會決定在競爭中誰會成功。
證券化使“錢”更多
把未來收入流、土地之類的“死”財富證券化后,社會中的“錢”的確會因此增加。這里的關鍵在于“錢”的定義與內容。日常用語中的“錢”往往指政府發行的貨幣。但我們知道,由政府統一發行貨幣只是近現代的事情。在中國,即使到晚清、民國初期,各個縣都有自己的紙幣或銀、銅錢,還有私人錢莊、票號、當鋪等發行的有價票券,這些不是“官錢”,是“私錢”,但也是整個社會總“錢”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只要是別人愿意接收并具有流動性的有價物或票據,只要它代表著信用,那么任何物或票據都具有“錢”的性質,也可看作“錢”,其流動性越高,“錢”性就越強。
攜程未來的收入流是未來的財富,但不是物,也不是票據,所以不是“錢”。但上市之后,代表攜程未來收入流權利的股票就有了極好的流動性,攜程公司可以用其股票去收購別的公司,買任何物資;其股東也可拿股票去換“政府錢”,換“私人錢”,或干脆拿它去“換飯吃”“換衣穿”。因此,攜程股票、分眾股票、百度股票也是“錢”,只是它們自身不是“政府錢”。
根據以上意思,未來收入流、“死”財富證券化的效果實際上是讓更多的有形和無形財富貨幣化,讓社會中的“錢”更多,讓財富產生財富的效果更佳。貨幣化加快資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過去,我們只把銀子、金子、銅錢看作錢,是因為在證券、票據的價值信用得不到保障的架構下,只有硬型有價物才有可能成為通貨或者說“錢”,社會只認實物“錢”。所以,銅、銀開采量的多少,加上銅、銀的進出口量,就決定了國家有多少“錢”。在中國近代史上多次由于銀子被運出國太多,導致國家沒“錢”了,進而造成了經濟危機。也正是由于這種“錢”觀,到今天還有許多學者,比如暢銷書《白銀資本》的作者貢德·弗蘭克認為之所以西方國家在近代興起,是因為它們從墨西哥等拉美國家掠奪了太多的銀子,說是這樣才使西方國家有了“錢”!
作為一種金屬,白銀本身沒有太多的工業價值。但正因為許多國家在不同時期用白銀作為貨幣,所以它就特別值“錢”。而之所以白銀被用作“錢”,就是因為沒有發展出支持票券信用的制度。換言之,只要有了便于金融票券交易的制度,金銀作為“錢”的價值就沒有了。這也是為什么隨著現代政治法律制度的興起,金銀作為“錢”的價值越來越低。
因此,一個國家有沒有“錢”取決于它能不能將各種未來收入流和“死”財富證券化、票據化,不取決于它有多少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