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一切行為源于思維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高級別的認識活動。我們能看懂一篇文章、聽懂一首歌曲、理解一個復雜的概念、解決一個麻煩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思維在發(fā)揮作用。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所有的行為連綴起來定義了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個人投影。叔本華曾說過:“人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作世界的極限。”此處的視野當然不是我們的雙眼所能看到的范圍,而是我們思維的觸角所能延伸到的最遠的距離。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事實性知識幫忙,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需要用什么手段解決。能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剛好知道解決問題所需的事實性知識。但是我們無法杜絕面臨未知領域、未知問題的情況,事實性知識的儲備并不能保證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地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此時,思維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思維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怎樣思考決定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在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學科的知識都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更新?lián)Q代,從我們走出校門的那一刻起,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正在被淘汰。客觀現(xiàn)實決定了完全掌握某個學科的所有知識已經(jīng)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知識會過時,但是優(yōu)秀的思考能力卻不會。這些能力就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的“漁”,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和可遷移性,能讓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迅速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施展自己的能力,解決新的問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隨時調動足夠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我們常常能見到有人抱怨,自己一看到成堆的文件就頭大,理不出頭緒;還有人表示自己一發(fā)言就蒙,怎么也說不清楚;也有人表示自己已經(jīng)努力寫出了所有關鍵信息,也有條理地進行了整理,可閱讀的人依然抓不到重點……想不清、說不清、寫不清,根本原因都是思維不清晰。有人自暴自棄地把這種情況歸結為自己缺乏天賦,真的是這樣嗎?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詹姆斯?莫賽爾(James Mursell)指出:“人們無法學會更優(yōu)秀的思想,或將這樣的思想傳授給他人——這種觀點是懶惰的借口,思維永遠垂青那些在工作面前勤于思考的人。”思維的能力并不是天生不變的,它可以后天習得,可以通過鍛煉加強。
思維不清晰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時候當事人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思維混亂,因而感到苦惱;有時候當事人則自認為思維有條理,卻總在交流中遭遇挫折,因而感到困惑。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林青是李教授的助手,日常負責李教授的行程安排。她正在就下周的行程安排給李教授寫郵件。她這樣寫道:“周一有一場專業(yè)會議需要出席;周三之前需要和學生修訂實驗報告;××參觀團在本地停留到周四,離開之前需要和您進行一次交流,綜合考慮建議您周三接待他們;××企業(yè)邀請您去演講,并希望避開公司召開例會的周五……”
林青的朋友劉文碰巧看到了郵件,搖了搖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林青根據(jù)劉文的意見修改了郵件:“建議您如下安排下周的行程:周一出席專業(yè)會議;周二和學生修訂實驗報告;周三接待××參觀團;周四前往××企業(yè)做演講。這樣您可以在周三的截止日之前修改好實驗報告,并且在參觀團離開之前完成和他們的會面,還可以避開××企業(yè)周五的例會時間舉辦演講。”
林青一開始的郵件已經(jīng)包含了所有需要注意的信息,并且按照不同的對象一一羅列,似乎很有條理,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一種清晰的思維順序,在表述相同或相似類型的信息時也會采取這種寫法。但是,劉文看到以后卻提出了不同意見,這是為什么呢?看了修改后的郵件,我們能發(fā)現(xiàn),林青將行程安排結果放到了首位,寫完所有的安排以后才逐一給出如此安排的原因。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讀原始郵件時需要一邊看一邊回想上一條信息,相鄰的兩條信息雖然相互影響但并沒有清晰的邏輯關系,因此不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讀修改后的郵件時,一開頭就看到了最重要的信息,讀完最重要的信息之后讀者會思考為何如此安排,于是緊接著就給出了原因,前后兩部分之間有清晰的邏輯鏈條,而且最需要傳達給讀者的內容—行程安排結果—在最開始便輸給了讀者。這種順序和我們的大腦理解事物的順序是一致的。對于讀者來說,最容易理解的文章都是以這樣的順序謀篇布局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觀點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支撐主要觀點的內容放在后面。核心觀點往往只有一個,但是作為支撐的次要觀點會有多個。
像林青的第一封郵件一樣,諸如此類的思維陷阱還有很多,它們讓我們的表達看似有條理實質上卻十分混亂,對于讀者或聽眾來說難以理解。幸好思維能力是可以學習和培養(yǎng)的,一個簡單、有效的梳理思路的方法就是把思維整理成金字塔結構。林青修改后的郵件便應用了金字塔結構。將核心觀點放在最前面,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規(guī)則之一—以上統(tǒng)下,即上一層次的觀點和思想是下一層次的統(tǒng)帥,下一層次的觀點和思想是上一層次的支撐,由此形成一個下大上小的穩(wěn)固的金字塔結構。我們的思維便在這樣的結構中變得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