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 張榮臣 蔣成會主編
- 7300字
- 2021-05-21 15:12:17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
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如何,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關乎民族的興衰成敗。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因此,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進一步延伸和展開,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
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它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成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牢固紐帶。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標基礎上形成的,促進著人們在意志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人云,“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說的就是這種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又大大鞏固、發展這種統一,奠定了此后中國2000多年大一統的格局。雖然在魏晉南北朝和唐末也曾有過分裂,但統一一直是主流,人民反對分裂,渴望和向往統一。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旦發生分裂,各族人民和社會各方面的愛國力量就會為盡快結束這種不幸的局面而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漢景帝時,周亞夫率軍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唐玄宗時,顏杲卿、張巡、郭子儀奮勇抗擊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平定了安史之亂;清康熙帝率軍親征平息了三藩之亂。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漢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等致力于民族友好,分別遠嫁匈奴和吐蕃,為發展漢匈和漢藏人民之間的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自秦王朝統一中國的2000多年來,我國在封建王朝的歷史更替期間雖然有過紛爭,建立過不同的政權,但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和斗爭,一起維護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并形成了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不論是在祖國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在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中國歷史的發展證明,團結統一就是力量,團結統一就是勝利。
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維護與破壞統一是“愛國”與“賣國”的分水嶺。歷史上的祖逖、岳飛、陸游、辛棄疾等人之所以成為后人敬仰的愛國英雄,就因為他們在世之時都力主收復失地,維護國家的“一統”局面。他們把國家的統一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南宋陸游臨終前曾作《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詩充分表達了對失地不能收復,國家未能“一統”的悲痛心情。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等中國領土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激憤,從而引發了以康有為為首的“公車上書”運動;割地消息傳到臺灣,全省人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日本侵略軍強行登陸時,臺灣人民組成義軍,英勇抗擊敵人。而大陸沿海的福建、浙江等省人民,也沖破重重阻力,堅決支持臺灣人民的抗敵斗爭。日軍雖然占領了臺灣,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共死傷3萬多人,比它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多一倍。在此后日本統治的50年中,臺灣人民始終沒有停止過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追求祖國統一的斗爭。這種頑強的斗爭是廣大人民愛國情懷的真實體現,表現了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大業執著追求的愛國主義精神。
今天,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在為祖國的興盛和進步的團結奮斗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面對新時代、新階段和新任務,我們必定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56個民族團結一心,并且團結海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開拓創新,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一定能夠創造中華民族新的輝煌。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說:“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日益豐富,進一步證明了“一國兩制”是完全正確的,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著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鼓勵香港、澳門各界人士在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旗幟下和衷共濟,促進社會和睦;加強內地與香港、澳門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積極支持香港、澳門開展對外交往,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設好香港、澳門,香港、澳門已經并將繼續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偉大祖國永遠是香港、澳門繁榮穩定的堅強后盾。
今天,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任務。“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兩岸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順勢而為,齊心協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落實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五項重大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據此確定路線圖,繼續往前走,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嶄新篇章;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共同努力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更多積極成果,不斷拓寬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繼續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定,在此基礎上拓寬深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2.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固有天性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并且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進行了友好的合作與交流,使中華民族具有寬闊的胸懷,大膽地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也努力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就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蒙受了外國侵略和內部戰亂的百年苦難,深知和平的寶貴,最需要在和平環境中進行國家建設,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促進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同時呼吁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2013年4月7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
愛好和平,就是要與人為善、睦鄰友好、協和萬邦。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會看到,自秦王朝統一以后,直到16、17世紀,中國在世界上號稱強國。中國積極發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來,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發展西域交通,鄭和七下西洋,著名的“絲綢之路”等,是中華民族對外和平交往的歷史見證。
愛好和平,就是要反對戰爭、和平共處、互相包容。“和為貴”,孔子這句名言所體現的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民族傳統之中。歷史證明,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主張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為祖國的興盛和進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春秋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各個少數民族積極學習中原先進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中原漢族政權也積極吸取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我國歷史上不僅有漢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也出現過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各民族之間和平是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愛好和平,就是要反對外來侵略,挺身而出保衛祖國。在外敵入侵面前,團結對外,奮起抵抗,直到徹底戰勝侵略者,堅決維護祖國主權和獨立。中華民族“和”“合”思想,博大精深,體現了祖先對國家和民族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們歷來主張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我們還多次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今天,誰也不能否認,社會主義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直到今天,中國人民深深地繼承了我們祖先創造的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我國對外的方針政策中,充分體現著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我們堅持和平、發展、合作的政策主張,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建設“民主、公正、和睦、包容”的和諧世界,積極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民主化方向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與周邊地區在睦鄰互信基礎上的地區安全合作,不斷加強與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開創了一條推動世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路徑。在今后,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弘揚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為世界的和諧做出貢獻。正如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所說“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也正如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強調:“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3.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
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建立在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實踐的基礎上的。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勤勞勇敢是人們取得實踐成功的前提。因為無論是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還是處理人和社會的關系,或者是科學實驗,都必然會遇到種種問題和困難,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只要我們有勤勞的品質,勇敢的精神,就一定能夠克服。
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見義不為,無勇也”。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立國、立身之本。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每一個時期都是靠著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創造出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故事就是對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優秀品質的闡釋。商朝的青銅制造和青銅藝術以及天文歷法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秦朝的兵馬俑和萬里長城,漢朝的造紙術、勾股定理、張衡的地動儀、華佗的“麻沸散”,隋唐時期趙春的趙州橋,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尤其是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標志之一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火藥,表明了中華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項發明已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馬克思也說過,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
從傳說中的神農氏教農稼穡,“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的徐霞客,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解放區軍民,再到鐵人王進喜“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表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刻苦耐勞的精神,是建設祖國、創造中華文明的雄心壯志和篤實行動。中國人民正是依靠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不斷戰勝自然和社會帶來的各種艱難險阻,使得中國成為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人民正是依靠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化傳統始終沒有中斷;中國人民正是依靠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即使到了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也總能夠轉危為安,由弱變強。可以說,我們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就蘊含在這種民族精神綿延不絕的傳承之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弘揚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更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依靠這種精神,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締造了為世人驚嘆的燦爛文明。勤勞勇敢就是要致力于發展祖國的經濟文化,創造卓爾不群的中華文明;就是要不畏艱險,世代相承地開發祖國的自然資源,改造祖國的山山水水,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財富,為人類文明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新時代,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仍然是保持我們民族勃勃生機的力量源泉。
4.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崇高追求
《易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君子應效法天地,堅忍不拔,一往無前。孟子也提出君子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多少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向上,不斷向前。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
自強不息,就是要立志革故鼎新,報效祖國,同一切阻礙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反對勢力及其制度做斗爭,推動祖國朝著繁榮富強的方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無數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在前進的征途上,充滿了曲折和挑戰,唯有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戰勝千難萬險,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自強不息”,就是要自立、自信,發奮圖強,知難而進,前仆后繼。只有自強不息,我們才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自滿自足而謙虛謹慎,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精神包括: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的獨立人格;堅忍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志存高遠,不安于小成,不誘于小利,為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自強者勝”,新時代,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目標下自強不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努力。
自強不息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剛毅的品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近代直到當代的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奮斗不息的精神綿延不斷、一脈相承。這是中國能成為歷盡滄桑而不倒、屢遭劫難而不滅的“東方不敗”之國的根本原因。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并未使中華沉淪、民族分裂,反而激勵著中國人民改造河山、奮發圖強。200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無數次天災和戰亂。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發生過1029次大水災,1056次大旱災。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持續百余年;尤其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殺死殺傷3500萬中華兒女,給中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為歷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一頁。這場血與火的空前浩劫,反而激發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民族意識。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掀起了波瀾壯闊、威武雄壯的民族解放戰爭,殲滅日軍150余萬,取得了中國近代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徹底勝利。可見,中華民族雖屢遭險阻,迭經挫折,但她不屈不撓,愈挫愈堅,這種堅忍不拔的自強不息精神,正是來源于矢志不移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創新者,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發展的全部歷史中,都極大地弘揚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能自信地挺起我們的脊梁,除了有對共產主義理想始終不渝的追求之外,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堅強支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了及時推進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仍然是發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開創了一條以“一化三改”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還是發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把自強不息的精氣神激發出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瞬息萬變的今日世界,我們黨要領導人民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一項前無古人、充滿艱辛的事業,更加顯示出全黨和全國人民大力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