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化戰略:數字時代企業如何做好公關與內容營銷
- 靠譜的阿星(李星)
- 1281字
- 2021-05-19 18:11:18
3.4 免費模式的媒體化風格
互聯網與其他行業顯著的區別是線上產品大多是免費的。比如,在App應用市場中,安卓手機的應用商城中基本都是免費產品,但各應用市場以廣告模式盈利。騰訊的很多互聯網產品尤其是社交軟件對用戶都是免費的,但其構建的國內最穩定的流量生態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通過微信“九宮格”可一窺騰訊投資對“騰訊系”產品重要性的排序與引流,騰訊還通過流量生態構建出公眾號生態、小程序生態、生態服務商產業鏈等。免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放長線釣大魚”,追求的是更長遠的流量利益。當然,如果從宣傳免費模式角度看,則需要突出互聯網平臺的普惠價值。
“免費”已經成為互聯網與其他媒介的主要區別之一,有些內容平臺不得不先期以免費形式吸引用戶,繼而推出一些增值服務產品進行商業化變現。比如網絡媒體平臺上的內容也是免費開放給讀者閱讀或觀看的,這樣能從龐大的用戶群體中篩選出部分愿意付費的VIP用戶,如國內已有36Kr、虎嗅等新媒體嘗試知識付費形式。在知識經濟領域,知乎、得到、喜馬拉雅、蜻蜓FM等也是免費與付費并舉的模式。
就自媒體而言,其創作內容給讀者閱讀往往是免費的,向很多媒體投稿或在互聯網平臺做分發也沒有報酬,但這并不意味著自媒體是在“用愛發電”。自媒體的公眾號如果粉絲多,其原創價值大,則可選擇公眾號原創文章付費,當然一些流量大號也可以通過每篇文章打賞;還可以入駐一些能夠通過流量補貼的信息流平臺獲取大量的收入,并且大多數自媒體進行流量變現主要是靠廣告或者公關的模式,一般是按篇收費的,費用不菲,這給渴望通過自媒體變現的朋友提供了多種選擇。經常有朋友問:自媒體貢獻的內容免費了,他們怎么生存?其實自媒體既可以通過粉絲贊賞或者交納會費來變現,也可以與平臺合作進行流量變現,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影響力進行公關變現。從自媒體公司化運轉就可以看出自媒體并不是無利可圖的。
對企業而言,初創型企業很難再投入巨資做免費的內容生態,這也是為什么需要借助公開的數字媒體渠道而非自建網站吸引其他內容創作者的模式的原因,學巨頭做免費商業模式的前提是擁有足夠的流量,并能夠以其流量生態獲得廣告收入和資本認可。如果企業是做系統軟件的,實際上就以產品收費模式盈利,買一單就賺一單錢,不可能做成免費的軟件類的流量生態,否則與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等辦公軟件相比沒有競爭力,但是軟件售賣模式相對于國內免費的工具軟件來說,要想獲得更多的用戶買單,必須擁有超越免費軟件的更深入、更多的功能,比如WPS、萬興科技、為知筆記、滴答清單等廠商就擁有不少付費用戶,其產品優勢是在用戶體驗上提供了免廣告打擾、多端一鍵云同步、差異化功能等,而相應的廠商的公關則需要重視知識產權價值的傳播,鼓勵付費服務,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等。
免費作為一種中長期、隱形的獨特商業模式,體現了互聯網低成本壯大流量基礎的優勢,是互聯網公司或互聯網人都擅長使用的策略,但免費的目的是為了把用戶體驗、口碑做起來,以便以更好的勢能為其他的商業模式鋪路,比如融資、上市、廣告模式、為企業提供流量補貼等均可以盈利,因而在產品或內容免費使用期間,企業對預期的商業模式和公關投入會相對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