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木兒之后:1405年以來的全球帝國史
- (英)約翰·達爾文
- 1884字
- 2021-05-17 16:28:30
帖木兒之后
1401年,帖木兒率兵圍攻大馬士革城時,伊斯蘭史學大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年)正在城里。他很想面見這位聞名于世的征服者,便坐在籃子里,請人用繩子將他從城墻上放下去。帖木兒派人將他迎進營帳,與他交談了數次。伊本·赫勒敦在自傳里稱帖木兒是“最偉大、最有權勢的國王之一……熱衷和人辯論一切他了解或是不了解的事物”。伊本·赫勒敦憂心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覆滅,或許他在帖木兒身上看到了拯救這一文明的希望。四年之后,原本意圖征服中國的帖木兒,死于前往中國的途中。
帖木兒(Tamerlane,有時也拼作Timur或Timurlenk,后者意為“跛子帖木兒”,歐洲人即據此稱之為Timur the Lame)是曠世奇才,傳奇人物。約14世紀30年代,帖木兒出生于察合臺汗國(一個突厥化的蒙古部落聯盟)的一個弱小氏族。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時,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國已分裂為四大汗國,察合臺汗國就是其中之一。到1370年,帖木兒已稱霸察合臺汗國。1380年至1390年間,他致力于征服伊朗、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亞美尼亞、格魯吉亞。1390年,他入侵俄羅斯人的土地,數年后重返該地,毀滅了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蒙古人在今日南俄羅斯所建立的政權)的都城。1398年,他率領大軍劫掠北印度,擊潰該地的穆斯林統治者,并摧毀了德里。1400年,他再度前往中東,拿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伊本·赫勒敦逃過了該城的大屠殺),接著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役擊敗并生擒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Bayazet)。之后,他轉而向東,踏上了壯志未酬的最后征途。
帖木兒的歷史形象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暴君,他的掠奪征服活動確實野蠻殘暴,但他也是歐亞歷史上的過渡性人物。他的征服行動旨在重現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打造的蒙古帝國,這一帝國的版圖從今日的伊朗綿延至中國,向北最遠抵達莫斯科。蒙古帝國的誕生,促使人員、貿易與觀念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大草原走廊上頻繁流動。而在經濟全面擴張的時代,蒙古人的統治或許也激發了商業與知識的變革。
蒙古人甚至允許那些想要將他們拉入反穆斯林聯盟、鼓勵他們皈依基督教的西歐傳教士來訪。但到了14世紀初期,由數個獨立政治體組成的龐大蒙古帝國,幾乎已無力維持其內部的統一。伊朗的伊爾汗國內部自相殘殺,欽察汗國與察合臺汗國相互攻伐,統治中國的元朝覆滅(1368年),標志著蒙古人打造歐亞帝國的試驗就此告終。
帖木兒征服活動的一大目標,就是恢復這個業已瓦解的帝國,但他采取的路徑有所不同。他的許多征討行動,似乎都意圖摧毀那些與之爭奪歐亞貿易干道的對手,以便獨攬貿易利潤——這正是他的帝國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此外,比起對草原游牧地區的控制,帖木兒的權勢更多來源于他對“農耕地區”的掌控。他的部隊里除了騎兵弓箭手(蒙古人的部隊主力),還有步兵、炮兵及重裝騎兵,他甚至還有一支象兵軍團。他推行專制獨裁,效忠于他的既有部落民,也有城市居民和農民,而他保持著這些群體之間的平衡,不讓任何一方勢力獨大。帖木兒也自稱“安拉的影子”(他的諸多頭銜之一),對任何背棄伊斯蘭信仰者均予以報復,毫不留情。他在出生地附近的撒馬爾罕建立帝都,將四處掠奪來的戰利品運到該城,并建造了頌揚其蓋世武功的宏偉建筑。“帖木兒王朝”的模式也持續影響著整個中央歐亞地區的帝國觀念。
盡管帖木兒驍勇善戰、用兵如神,亦能利用部落政治局勢實現其軍事野心,但他創立的體制在他死后立即分崩離析。一如他在生前可能已經發覺到的,以大草原為基地統治農耕區、以過去的蒙古軍隊為基礎建造歐亞帝國的時代已不復返。奧斯曼帝國、埃及、敘利亞的馬穆魯克(Mamluk)王朝、北印度的穆斯林蘇丹國,特別是中國,都太過強韌,并非靠閃電攻勢就能掃平。事實上,帖木兒之死,在幾個方面標志著全球歷史上一個漫長階段的終結。整個歐亞世界分成遠西諸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央歐亞,以及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東亞這三大勢力,而帖木兒的帝國乃是最后一次打破這種分立態勢的真正嘗試。第二,他的政治試驗及其最終的失敗,都表明權力已開始由游牧帝國轉回定居文明國家之手。第三,帖木兒對中央歐亞造成的間接傷害,以及部落社會在該地區持續擁有的強大影響力,都間接地促使(即使這個過程是緩慢發生的)歐亞世界的權力重心轉移到遠東和遠西,中央歐亞則成為這一進程的犧牲品。最后,帖木兒去世時,業已建立的長途貿易模式以及(他生前亟欲掌控的)東西貿易路線,同時開始發生變化。他死后不過數十年,以撒馬爾罕為統治中樞的世界帝國構想,便已變得不再現實。全球普遍的航海探索活動使人們得以通過海路前往世界各地,從而塑造了新的帝國經濟形態與地緣政治。此后還要過上3個世紀,新的世界秩序圖景才會展現出來。但帖木兒死后,再也沒有世界征服者崛起并稱霸歐亞,帖木兒的歐亞世界不再是已知世界的全部。